中國的文學在世界舞臺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唐詩宋詞,詩詞歌賦,都別有一番風味。詩歌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以及悠遠的意境恐怕也只有中國人能夠領會,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他的「一樹梨花壓海棠」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詩聽著意境很美,但背負「汙名」,竟意外成了經典。
「一枝梨花壓海棠」此語原作「梨花一枝春帶雨」,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原意是形容楊貴妃哭時的嫵媚之態如梨花帶雨般柔媚,後來多用於形容女子的嬌美之姿。至宋時,蘇軾又有「一樹梨花壓海棠」之句流傳甚廣,後來二者混用並傳,後世便也作「一枝梨花壓海棠」了。
據說,蘇軾有個好朋友叫張先張先(字子野,北宋詞人),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當時與張先常有詩詞唱和的蘇軾隨著眾多朋友去拜訪他,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張先笑了一下,隨口來了一首詩:
「吾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吾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蘇軾聽罷,當即和詩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海棠是從顏色上的比擬,梨花白色形容白髮指代老人,海棠顏色鮮豔形容紅顏指代年輕女子,老夫娶少妻,洞房花燭夜的時候就是一樹梨花壓海棠,當然海棠厲害的話也可以壓梨花,一個「壓」一樹梨花壓海棠道盡無數未說之語!因此,當蘇軾的這首詩傳開之後,因為這句子之妙,情色味濃,又藏的很好,「一樹梨花壓海棠」就常拿來指代了老夫少妻或是「老牛啃嫩草」。使得這句詩背負了汙名。
然而,在中文語境中,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意境還是美好的,梨花和海棠是春光明媚的。清代劉廷璣寫過一本《在園雜誌》,有一段提到,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視部屬,「過宿遷民家」,見到「茅舍土階,花木參差,徑頗幽僻」,非常欣喜,特別是發現了小園裡,梨花正好開的最盛,微風徐徐,落英繽紛如雪,梨花下有海棠一株,紅豔花開正當時,一看到此情此景,劉廷璣「不禁為之失笑」,想起一首絕句:「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髮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裡,一樹梨花壓海棠。」與蘇軾的那首詩完全一個意思。無法知道這戶人家為何如此搭配庭院植物,或許這戶民家正是老夫少妻,照著古詩詞,種一株高大的梨樹,養一嬌小的海棠,等待春天,一紅一白。如此風景,又是多妙呢!
或者那麼好的意境也印證了張先和他的小妾之間美好的愛情故事吧。張先活了八十八歲,娶了18歲的小妾之後僅僅只活了八年,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小妾八年為他生了兩男兩女。張先一生共有十子兩女,年紀最大的大兒子和年紀最小的小女兒相差六十歲。張先死的時候,小妾哭的死去活來,幾年之後也鬱鬱而終。「梨花壓海棠,白髮配紅顏」在成為無數人眼中的風景之時,也證明了一個道理:世間事有千般模樣,愛情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流言會止於智者,真愛也會跨越年齡。然而,以上典故只是一個傳說,其實,說「一樹梨花壓海棠」是蘇軾調侃張先納妾的作品,這種說法是錯的。「一樹梨花壓海棠」是廣見於明代迄今筆記小說的民間段子,目前發現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之後如《北華月刊》、《寄廬茶座》、《拾慧篇》等書都收錄有類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詩句各有不同,但都沒說作者是蘇軾,只說是民間「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滬上詩翁陳某」等所作。
實際上,蘇軾寫「一樹梨花壓海棠」調侃張先的說法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的。此說法是把民間故事與歷史事實混為一談。蘇軾的確曾因張先納妾而相互和詩,蘇軾寫的是《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錦裡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張先的詩沒流傳下來,宋代葉夢得《石林詩話》裡收錄了張先的兩句殘句:
「愁似鰥魚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
意思是:自己妻室已去,夜晚孤寂難熬,娶妾只是合慰寂寥,並不是因為生性風流。
因為蘇軾和張先這些原詩和「一樹梨花壓海棠」這些段子都是寫詩調侃老年丈夫娶妻,所以在流傳過程中,典雅的原詩被更通俗、更直白的民間段子所取代,乃至後來移花接木,把這些段子加到大文豪蘇軾的名下,以至於造成很多人誤以為真,真的以為是蘇軾的作品,使得這些段子成為了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