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菜、幾行詩:兩岸共話「歲令時節」
2020年12月21日 08:44:00來源:新華網
南翔小籠、婁塘塌餅、徐行蒸糕,龜粿、生仁糖、烏魚子……上海嘉定傳統名點和臺灣特色美食「拼」成一桌菜,配上「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詩句。藉助視頻連線,中華傳統時節文化的魅力在兩岸間傳遞。
以中華傳統詩詞中的「歲時節令」為主題,「迎新送祝福 共敘兩岸情」視訊直播連線活動18日在上海嘉定區和臺北大同區兩地社區間舉行。
閩南語作詞、傳統五聲音階「宮」調式作曲的臺灣民謠《望春風》,曾被臺灣民眾評選為最受歡迎的老歌。大同社區居民與永樂樂團的合作演出,充滿了濃濃的「臺灣味道」。
從記述春節貼春聯的《除日》,到描繪元宵節賞燈的《正月十五夜》,從反映端午節包粽子等習俗的《乙卯重五詩》,到表達重陽節思鄉懷親之情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上海大學教師、青年藝術家吳笑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誦,闡釋了蘊藏在古詩詞中的時節之美。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表示,重溫與歲時節令相關的古詩詞,不僅連接起古人與今人的精神和生活,也凝聚著兩岸同胞的情感和心靈。
除了優美的詩句,形形色色的美食也成為此次兩岸互動的「主角」。古時「賀年羹」、今日「嘉定一桌菜」,嘉定人的年節風俗從嘉定區圖書館館長黃鶯口中娓娓道出。臺灣學者吳惠恩也詳細介紹了臺灣年節的風味美食以及種種習俗和禁忌,讓上海同胞體會到了兩岸不同風俗中的相同祝福。
「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歲時節令民俗,凝聚著中華文明的精華。對於兩岸同胞而言,這也是『團圓飯』中最熟悉的味道。」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立新表示,希望聚焦傳統文化的「雲端交流」讓兩岸民眾增進了解、攜手同心,共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全方位發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