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塔回鄉記:共話兩岸文物情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4月16日電 題:唐代石塔回鄉記:共話兩岸文物情

  記者胡健

  1998年9月10日零點剛過,負責看護鄧峪石塔的榆社縣民間文保員宋晉明被七八名手持鐵棍的壯漢打昏,並被鐵絲綁在木柱上,動彈不得。這夥人用吊車將這座唐代的鄧峪石塔塔身吊走,不知去向。

  天亮後,時任山西省榆社縣文管所所長的王太明聞訊趕來,隨即上報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痛心之餘,也對這夥盜賊的猖狂氣憤不已。

臺灣中臺禪寺捐贈唐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儀式16日在山西博物院舉行。 張雲 攝

  直到兩年後,這夥130餘人的盜賣文物團夥被警方捉拿歸案。犯罪分子供述稱,鄧峪石塔塔身以60萬美元的價格賣到了臺灣。令王太明欣喜的是,終於知道了石塔的下落;憂的是,石塔何時才能回家。

  1994年,惟覺和尚在臺灣南投縣創建中臺禪寺。30年來,陸續有海內外信眾捐贈歷代佛教文物,中臺禪寺為將這些文物更好地保護,於2009年和2016年建設兩座博物館。

  「就在籌備博物館的過程中,對每件欲展出的文物進行研究時,發現其中一座唐代石塔塔身來自於山西,而且有著明確記載。惟覺安公老和尚認為,既然知道塔身的出處,就應該讓它回到它原來的地方。」臺灣中臺禪寺見濤法師說。

  2016年2月,中臺禪寺見尊法師拜會中國國家文物局,主動提出該件石塔疑為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前後被盜文物,希望在中臺世界博物館落成活動中將該佛塔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

臺灣中臺禪寺捐贈唐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儀式16日在山西博物院舉行。 張雲 攝

  中國國家文物局立即要求山西省文物局對此文物調查核實,並於2016年5月組織專家組赴山西對鄧峪石塔現存塔基進行實地核查取證,並初步認定:臺灣中臺禪寺擬捐贈石塔應為山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鄧峪村石塔造像的塔身。

  2016年7月,山西省文物專家組赴中臺禪寺進行現場鑑定,對擬捐贈石塔與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留存的檔案照片、《榆社縣誌》、《山西古塔文化》等有關資料進行了對比,尺寸、形象、石質、題記和色彩全都吻合,進一步確認該石塔即為鄧峪石塔的塔身部分。

  2016年8月,山西博物院院長石金鳴與中臺禪寺常務副住持見尊法師共同籤署《臺灣中臺禪寺向山西博物院捐贈文物協議》,並舉行了捐贈儀式。2017年1月19日,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正輝率工作組再次赴中臺禪寺進行文物接收工作。1月24日,鄧峪石塔塔身安全運抵山西博物院。

  4月16日,臺灣中臺禪寺捐贈唐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儀式在山西博物院舉行。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石塔塔身的回歸,因於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緣於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是留在兩岸民眾心間、載入兩岸文化交流史冊的又一標誌性事件,在海內外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有利於倡導兩岸同胞共同保護中華文化遺產,推動更多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山西省副省長張復明表示,鄧峪石塔塔身入藏後,山西博物院將闢出專門空間,舉辦鄧峪石塔特展,讓深邃的佛教藝術與文化喚醒社會各界更多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和對文化遺產的尊重。同時,將儘快創造條件完善榆社縣原存放地安全設施,使這尊塔身實現永久的「金身合璧」。

  鄧峪石塔位於山西省榆社縣鄧峪村,雕刻於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高3.2米,圓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簷(帶平座)、塔剎四部分套合而成,1965年公布為首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完)

相關焦點

  • 唐代石塔塔身流失近20年後回歸山西,尚有部件下落不明
    鄧峪石塔是山西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晉中市榆社縣郝北鎮鄧峪村。石塔塔身於1998年被盜後輾轉流落至中國臺灣地區中臺禪寺。開山方丈惟覺長老得悉石塔來自山西後,遺願將其捐贈返還。後經兩岸有關方面通力合作,流失海外近二十年的石塔塔身終於重歸故裡。
  • 「硒」客賞貢茶 共話兩岸情
    硒茶香四海,濃濃兩岸情。9月26日,2017國際茶葉大會和硒博會期間,臺灣部分茶企業,臺灣武漢同鄉會、恩施籍臺胞臺屬來到宣恩伍家臺貢茶文化旅遊區,實地考察伍家臺貢茶茶產業發展。    在貢茶文化展示區,考察團詳細了解貢茶文化歷史,硒茶種植經驗和茶旅融合發展等情況,認為海峽兩岸茶同根、種同源、藝同師、技同門,希望兩岸加強茶文化交流,共增海峽兩岸友誼。    近年來,宣恩縣大力夯實對臺經貿合作基礎,努力促進經濟領域取得新成果。
  • 葫蘆島:南票區砂鍋屯金代石塔
    砂鍋屯金代石塔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砂鍋屯鄉砂鍋屯村東面的一堆巨石之上。該塔建於金代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是南票區的三座金代古塔之一,也被認為是當地的一座風水塔。不管傳說的情況如何,砂鍋屯石塔都是古人留給我們寶貴文物,讓我們可以從中感悟歷史的雲煙。砂鍋屯石塔是遼寧省最古老的石塔之一,塔身構型與廣泛分布在遼寧各地的密簷式磚塔大不相同。整個塔建造上就地取材,全部用褐色花崗巖雕刻接砌而成。塔高四米六,為六角密簷式結構,由基座、塔身、密簷和塔剎四個部分構成。
  • 一桌菜、幾行詩:兩岸共話「歲令時節」
    一桌菜、幾行詩:兩岸共話「歲令時節」 2020年12月21日 08:44:00來源:新華網 藉助視頻連線,中華傳統時節文化的魅力在兩岸間傳遞。  以中華傳統詩詞中的「歲時節令」為主題,「迎新送祝福 共敘兩岸情」視訊直播連線活動18日在上海嘉定區和臺北大同區兩地社區間舉行。  閩南語作詞、傳統五聲音階「宮」調式作曲的臺灣民謠《望春風》,曾被臺灣民眾評選為最受歡迎的老歌。大同社區居民與永樂樂團的合作演出,充滿了濃濃的「臺灣味道」。
  •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聚焦中華傳統教育思想
    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聚焦中華傳統教育思想 2020年12月18日 08:28:00來源:新華網   記者17日從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獲悉,由葉聖陶研究會和西南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當天在重慶舉行。
  • 兩岸文物交流方興未艾
    2003年6月15日星期日播出  主持人 李紅:文物是一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物證,中國的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海峽兩岸的共同財富。為了更好地發掘和保護歷史文物,從1992年開始,兩岸文博界開展了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今天我們演播室特意邀請到兩位嘉賓,來聊一聊兩岸文博交流的一些話題。
  • 豫籍臺胞「唐三彩」時隔66年 首次回鄉探親(圖)
    1月19日,「盛世風華——兩岸唐三彩交流展」在河南博物院開幕,臺北·歷史博物館攜館藏的10件(組)三彩器,跨越海峽,與我省館藏的部分三彩器重聚首。這也是這批離散文物自1949年之後,時隔66年首次回歸故裡。
  • 第四屆「兩岸情·心田緣」 保生大帝文化節開幕
    第四屆「兩岸情·心田緣」 保生大帝文化節開幕 2013年04月08日 14:1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湖北恩施獨具特色清代雙山寺石塔
    雙山寺石塔位於恩施市白果鄉楠木坪村。雙山寺在1958年「四破四立」時被毀壞,遺址現存石塔三座、大雄寶殿大門框,另有殘碑數通。福壽塔聳立於寺廟後山山頂,高6米,四層六邊形石塔,建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
  • 兩岸大岞村的鄉情故事:共沾雨露同風波
    「共沾雨露同風波」 ——兩岸大岞村的鄉情故事 等是浮家滄浪水,共沾雨露同風波。」在臺灣基隆(舊名「雞籠」)一帶,廣為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當地老人幾乎人人會哼唱。歌謠唱的是同根情,表達的是鄉思鄉誼。大岞,一個普通甚至有些「土氣」的村落名,在兩岸卻各有一個——基隆大岞村和惠安大岞村,二者同根同源,有著特殊的情感與血脈聯結。幾十年來,兩村之間雖隔著一灣海峽,卻無法阻擋兩地鄉親交流往來的步伐。
  • 兩岸記者重慶行
    7月1日,海峽兩岸記者西南聯合採訪團來到了西南採訪的第一站----重慶,開始進行為期四天的採訪活動。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是由國臺辦和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主辦的,來自海峽兩岸18家新聞媒體的27位記者參加了此次聯合採訪活動,其中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臺灣中天電視臺、東森電視臺等臺灣的主要媒體。
  • 兩岸學者共話 | 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12月17日,由葉聖陶研究會和西南大學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在西南大學召開,論壇議題為「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對於「兩岸學者共話」論壇,朋友們應該並不陌生——這是由葉聖陶研究會於2014年創建的小範圍、高層次、重實效的兩岸學術對話平臺,先後舉辦過「世界史」、「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專題,受到兩岸學者的認可和歡迎。今年的「兩岸學者共話·教育學」論壇是怎麼安排的?
  • 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順利舉辦
    11月21日,由葉聖陶研究會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論壇主題為「變動世界中的世界史研究」。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副主席、葉聖陶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新成出席會議並致辭。
  • 福建中洋村:「兩岸花生節」共話鄉村振興
    新華社福州7月18日電(趙雪彤)第二屆「兩岸花生節」18日在福州永泰縣長慶鎮中洋村開幕,臺灣觀光農業技術經驗給這裡帶來的變化,令兩岸人士同感興奮。「這批花生使用了臺灣的農業技術,吃起來特別飽滿。」永泰縣近年來打造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產業園,構築起高水平的農業合作交流平臺,實現了兩岸農業互惠互利、共贏發展。「臺灣團隊工作精益求精,產品理念先進,增加了這裡農民的收入。」在長慶鎮農技站,長慶嚴選店的店長王巧清向來客講著「一顆花生的故事」。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近幹了一件事 引發兩岸網友共怒
    近日,有媒體報導,從1月16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出借館藏顏真卿真跡《祭侄文稿》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該舉動引發兩岸巨大爭議。 這幅國家瑰寶級文物見證了安史之亂,也經歷了上世紀海峽兩岸風雲。
  • 【活動報導】重返康樂園,共話嶺南情 ——記2019中大嶺南EMBA值年...
    【MBA中國網訊】重返康樂園,共話嶺南情——記2019中大嶺院EMBA值年返校日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在這特別的日子裡,04級、09級和14級EMBA校友們重返康樂園,再度相聚首,共敘同窗情,送上對母校的深深祝福。中山大學嶺南學院EMBA同學會(嶺峰會)專職副會長陳丹鈮老師主持本次活動。
  • 新春兩岸情:福建連江各界向馬祖鄉親拜年
    新春兩岸情:福建連江各界向馬祖鄉親拜年 新的一年,連江將一如既往地推進兩岸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並熱忱歡迎馬祖鄉親回鄉探親,旅遊,竭誠為回鄉投資興業、參與可門港開發的馬祖鄉親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  據悉,在剛剛過去的2003年,該縣克服了非典疫情影響,經受了長時間乾旱的考驗,始終堅持大力招商引資,發展工業,預計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比增12%,財政總收入比增15%。
  • 茶園結茶情·兩岸一家親
    9月23日-9月25日,由成都市臺聯、臺盟成都市支部聯合主辦的「茶園結茶情·兩岸一家親」——蓉臺茶產業暨茶文化研習營分別在邛崍、雅安、眉山展開,來自蓉臺兩地的茶文化專家、茶產業代表共30人參加活動。她表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活動不僅能增進兩岸同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更是積極向臺灣同胞分享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機遇的重要契機,希望大家碰撞思想、整合資源、共話發展。她強調,此次活動以「蓉城星力·同心桑梓」為平臺載體,聯合中共眉山市委統戰部首次實現跨地市州舉辦,既是臺盟服務鄉村振興發展的一次實踐活動,也是探索臺聯工作助推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
  • 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順利舉辦
    11月21日,由葉聖陶研究會和復旦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兩岸學者共話·世界史」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論壇主題為「變動世界中的世界史研究
  • 這個傳說中的石塔,竟然有這麼多故事?別說我真的不知道!
    當乘坐遊輪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時,給人印象最深的目的地是加拉塔,它是地平線上最高的建築,這座石塔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加拉塔區,這是一座中世紀的石塔,位於金角灣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交匯處的北面,它是這座城市最引人注目的地標之一,是一座高聳的錐形建築,俯瞰伊斯坦堡的歷史半島及其周邊地區,遠遠望去,寂靜像一個孤獨的騎士,守護著這個充滿浪漫主義的古老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