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原創] 近幾個月,智能自行車風頭大健,從洛克菲勒的智能一代,到樂視超級自行車、曲奇智能單車、700BIKE 后街、LIVALL智能自行車等產品接連不斷的衝擊著我們的眼球。看著自己因常年熬夜和暴飲暴食而日漸臃腫的身材,想像著戶外的美景和清爽的空氣(這個得到七環才有)。擁有一臺自行車,能夠在節假日時約上三五好友一塊出行,也就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夢想。
夢想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想要將它變成現實,必須有所行動。而實現夢想的首要前提,得有一臺自行車,作為一名科技網站的編輯,功能繁多,款式花哨的智能自行車…………首先被排除。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見識過太多的產品都在努力有一搭沒一搭往「智能」兩個字上靠,為用戶帶來一堆「然並卵」的功能,而這些華而不實的功能,最終還是要由用戶進行買單。
京東眾籌 各種所謂的「智能自行車」屢見不鮮
排除了目前極不成熟的智能自行車後,選擇一臺純粹的運動自行車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雖然提到運動自行車,大家想到的大多是外形強壯粗曠的山地自行車(這也是國內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運動自行車),但除此之外還有旅行車、平把公路、公路,速降(想想還是把它單獨列出來,以便上之前提到的XC山地車相區別)、死飛、攀爬等多種選擇。由於個人主要是為了與同事好友外出騎行使用,所以速降、死飛和攀爬等車型果斷被排除在外。
旅行車擁有著良好的綜合表現 但極端表現不如山地車和公路車
旅行車在舒適度和負載能力,騎行速度方面,都有著相對不錯的表現,綜合能力較強,但個性較為中庸,通過性不如山地,速度不如公路,國內圈子較為小,交流及養護相對較為麻煩。雖然旅行車結合了山地(軟叉)和公路(700C輪組)兩者的優點,但還是首先被排除掉了。
山地車通過性良好且能負重 但在帝都良好的路面上毫無用武之地
那麼,我是否需要一臺山地自行車?的確,寬大的齒胎和軟叉結構,可以帶來更好的通過性和舒適度。全面普及的碟剎,則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為擁有可靠的表現,幾乎可以滿足個人的全部需求。強壯的車架甚至還能讓用戶自己加裝貨架和馱包,可以讓你在出行時將輜重全部交給車子而不用背面身上。不過有利必有弊,軟叉和齒胎所帶來的騎行效率下降不容忽視,碟剎的調校也要比吊剎、V剎等複雜。考慮到帝都的平坦的狀況還有不想被人稱為「山馬黨」的心裡暗示,山地自行車也被放棄。
公路自行車吸引我的 除去對速度的極限追求 還有其深厚的歷史底蘊
先後排除了旅行車和山地車後,公路自行車成為唯一的選擇。最後的選擇,則在於選擇平把公路還是彎把公路。綜合長途騎行舒適性和風阻兩方面考慮,個人最終選擇了彎把公路(是的,您沒看錯,長途騎行彎把舒適度要高於平把)。之所以選擇彎把公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受到XX是一種態度、XX是一種文化、XX是一種生活方式等語句的影響。作為一個偽文藝純屌絲青年,實在是沒有辦法不選擇公路自行車,上百年的歷史,充滿傳奇色彩的車手,實在是沒有讓人不選擇公路的理由啊。
既然確定彎把公路自行車的方向,咱就得考慮買一臺彎把公路自行車(大組車)。不過第二件頭痛的事又來了,百度一下,發現公路自行車價格從幾百元(後來才知道那叫偽公路)到幾萬元不等,到底應該買一臺什麼樣的公路來入門哪?當然說白了還是窮,否則直接照著大環賽自己喜歡的車手配置來一臺不就好了嗎。
公司內某公路車發燒友座駕 BMC RM01
聽公司內有公路車發燒友,急忙前去打探,大神的第一句話就讓我打了個冷戰「預算到一萬了嗎」?一萬郭德綱都能攢飛機了,我還來找您。至於大神後面說的什麼UT,R3,閃電,3T什麼什麼的,屌絲表示完全聽不懂。看來大神不靠譜,張口一萬預算,這就等於人家想買個地獄狂蛇我卻給人家推薦G9X+自定義外殼啊(雖然我確實幹過這事人家最後也買了G9X),不過摸摸錢包,咱還是老老實實自行成材吧。在幾個自行車論壇潛水數月後,終於對公路自行車有了一點初步的了解。一輛現代公路自行車,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同一型號公路自行車具有不同尺寸 以便讓不同用戶都能體驗到舒適高效的騎乘感受
1、具有不同大車的車架可供選擇。這一點至關重要,由於公路自行車騎乘姿勢與普通自行車不同,單一尺寸車架對身高的兼容性約在6~8cm之間,最多不超過10cm。用戶想要獲得最舒適的騎乘感受,必須按照身高,胯高,肩高,臂長等因素進行選擇。土豪可以直接去做Ftting服務(視內容不同價格約在500~3000元不等),屌絲還是直接參照廠商建議身高進行選擇(注意,一定要是所選車型的建議尺寸,同一品牌不同系列車架幾何有區別)。
現代公路自行車必備要素 「手變」 可同時起到剎車和變速兩種功能
2、具有手變的公路變速系統(一定要是公路變速系統)。雖然早期的公路自行車均使用梁變操作,但由於梁變在進行變速時手需要離開車把,會導致部分操作性喪失,所以目前公路自行車已經全部使用手變進行操作。沒有指撥,沒有指撥,沒有指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手變就是公路自行車「閘把」那個裝置的正式名稱,即能剎車,又能通過撥杆進行變速。
現代公路車普遍使用700cc輪組
3、700C輪組。與山地自行車使用26、29吋輪組不同,公路自行車(主要是大組車,TT及鐵三由於座管角度原因部分會使用650C輪組)使用700C輪組及相配套的內外胎,其它尺寸輪組將會給你的維修養護以及備件購買添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捷安特 OCR3300 最便宜的入門級公路車之一
以上幾個因素確定決定了入門公路車的價格,基本在2400元左右。這個價格你可以選擇捷安特OCR3300、美利達R903或是XDS RX310,處於這一價格區間不同品牌的入門級公路車,綜合配置大抵相同,如果某處配置高於其它車型,通常其它位置則會出現低配。具體選擇那一款車,取決於家或公司附近那個品牌車行的服務態度較好,與塗裝眼緣品牌無關(血淚忠告)。
其實冷靜下來想想,騎公路車這事還是挺衝動的,即不知道自己能否適應公路的騎姿,也不清楚這份愛好是否能夠堅持下來(本人之前有過遊泳,羽毛球等愛好,通常堅持一年就放棄了),出於實用考慮(其實就是沒錢),最終從論壇上收了一臺美利達R903,正式開始了我的騎行旅程。
最終選擇了老款的美利達R903入門
不過有了公路車後,你還不能來上一場說走就起的旅行,想要安全,高效的騎行,一大批配套裝備必不可少。安全騎行三件套:頭盔、手套、騎行褲。
頭盔是自行車騎行必備的安全裝備 無論公路車還是山地車
同事騎行時發生摔事事故 幸好戴了頭盔才能避免受到更大傷害
頭盔必須有,頭盔必須有,頭盔必須有,重要的事情一定說三遍。買頭盔一定不能貪便宜,最低價格不建議低於200元。頭盔為一次性使用,發生摔車後,如果頭盔與地面或其它位置發生接觸,請勿再次使用。外出騎行一定要帶頭盔,不要感覺自己技術好,你只能控制了自己和車,而無法控制他人和前方未知路面。同事在一次騎行過程中,由於彎道路面出現沙石導致55km時速摔車,頭部直接撞到護欄上,幸好帶了頭盔,僅出現輕微腦震蕩。
騎行手套也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騎行手套也是必須備裝備,佩戴後,可避免汗液與手變橡膠套接觸導致橡膠老化變粘問題發生,掌心位置的膠墊能夠對震動起到一定的過濾作用(實測微乎其微),一旦發生摔車時,掌心內部的皮革,還可降低手掌出現擦傷的機率。需要注意,公路車騎行不可使用使用其它手套代替,騎行手套為特殊設計,虎口位置縫合縫後移,使用普通手套騎行公路車,將會由於虎口受壓導致痛疼(個人親身體會)。
雖然緊身的騎行褲在賽場以外的地方看起來十分彆扭 但為了健康你必須得穿
雖然大多數騎行愛好者並不喜歡騎行褲(價格,外觀多方面因素),但實際上騎行褲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騎行頭盔,並且一定要買你能買起的最貴的那種。由於公路車特殊的騎行姿勢,騎行時很容易對會陰部分造成壓迫,而騎行褲則可對壓力進行有效緩解。
騎行褲護墊一定要選擇海綿材質
騎行褲的護墊,可以說是整個騎行褲的核心,選擇時一定要徹底拒絕使用矽膠材質護墊(差不多的騎行褲都使用海綿護墊)。一來是矽膠材質彈性較大,騎行時隨著雙腳踏動,會使你很難在車座上坐穩,同時還會對發力造成影響。二來是由於矽膠材質本身不透氣,長時間騎行後,汗液積聚在襠部難以揮發,導致「淹襠(學名叫股癬)」等問題發生。
騎行眼鏡一定要戴 如果近視可選用其它大框眼鏡替代
騎行眼鏡一定要有,公路自行車騎行速度較快,即使普通愛好者也很容易達到30km以上速度,下坡速度更有可能突破50km。如此之快的速度下,即便是沒風的天氣,高速行駛所帶來的強烈空氣對流也可以吹的你睜不開眼,更不要說偶爾還會撞到個小飛蟲什麼的。所以外出騎行一定要帶騎行眼鏡,除了擋風以外,還可以讓你看起來更加專業。近視騎友則可以使用隱形眼鏡搭配騎行眼鏡,或直接使用帶有度數的大框眼鏡替代騎行眼鏡(筆者雖然近視但卻對隱形眼鏡有嚴重牴觸,所以外出騎行都是帶一副帶有度數的偏光太陽鏡)。
專業設計的自行車前燈擁有更大的可視角度與合理的照明亮度
考慮到騎行難免會碰到起夜路的情況,一定要給你的愛車配備上前後車燈,除了可以讓你看清路面狀態外,最重要的是讓別人能夠看到你,以避免被拐彎或變道的汽車擠到。當然,相比汽車,那些大晚上在沒有路燈的路面上不打燈還逆行的**電動車更加可怖(你這麼不怕死怎麼不去機動車道上逆行啊)。手電亮度雖高,但光照範圍較小,建議用戶還是購買專門設計的自行車前燈,超廣可視角度不僅可以讓別人更容易發現你的存在,也不會由於亮度過高對他人造成幹擾。至於尾燈,隨便買一個能亮能閃的就可以了。
打氣筒一定要選擇帶氣壓表的高壓氣筒
打氣筒雖然不是安全裝備,但也是公路車的必須品。需要注意的是公路自行車車胎普遍使用法嘴設計(因為氣密性較好),且在使用時需要打到較高胎壓110~120PSI(約8個大氣壓力,大約是山地路的兩倍),所以必須選擇帶有氣壓計的高壓法嘴氣筒,以保證可以打到足夠的壓力。騎行公路車氣壓必須打足,否則壓到小石子或其它異物極有可以爆胎(和大家平時的印象相反,打足氣才不容易爆胎)。
騎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只有提前準備,才能在意外發生時從容應對。對下裝備雖然不是必須得有,但最好還是建議帶上,以解決你的不時之需。
一塊好的碼錶可以讓你隨時掌握速度、踏頻、心率等信息
1、碼錶。對於公路自行車來說,碼錶可以算上是騎行的必須品了。它可以讓你隨時掌握當前速度,合理進行體驗分配,尤其是在放長直坡時,可以讓你避免因速度過快導致意外發生(當然它不會提醒,還得你自己去看)。建議用戶最好選擇帶有踏頻功能的碼錶,這樣才能在平路巡航時,保持最為高效的功率輸出(視個人能力不同,平路巡航踏頻應保持在90~110次/分鐘)。如果有可能,最好選擇可連接心率帶的碼錶,隨時掌控心率,避免長時間無氧運動導致體能透支(爆缸現象)發生。至於目前流行的GPS碼錶,由於續航時間相對較短(通常僅可滿足單日長途騎行),且價格較為昂貴,所以不建議入門及用戶使用。
尾包一定要先個夠大的 這樣才能把該帶的都帶上
2、尾包。公路自行車其實並不是為郊遊設計的,由於沒有貨架和補給車,外出必備工具和補給品的攜帶,就成為你必須考慮的問題。雖然你可以使用背包,但背在身上總沒有帶在車上舒服,何況雙肩背包並不適合公路車騎行,你只能選擇使用尾包來盛放一些工具和必須品。關於尾包,建議選擇最大號的購買,最好還帶有加大功能,畢竟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工具和補給品全部要靠他來攜帶。
內胎不用太好 十幾元的建大即可 省下錢來後面還有用
3、內胎。儘管你在每次出門前都將氣壓打足,但常在江邊走,難免不溼鞋,騎的多了難免會碰上次爆胎。由於公路自行車胎壓較高,補過的車胎在使用中極容易出現二次破裂,所以公路自行車內胎都是一次性的,爆了直接就換新胎,建議大家出門時還是背上一條內胎,佔有不了多少空間,但確能在關鍵時刻求急(一次出行爆兩次胎的,建議先攢人口,然後對外胎、車圈、胎墊進行全面檢查)。
人巧不如家事妙 一對稱手的塑料撬胎棒可以讓你十分鐘換完內胎
4、塑料撬胎棒。同樣是為了解決爆胎問題準備的,公路自行車普遍使用鋁圈或碳圈,為避免野蠻操作損壞車圈,建議使用塑料撬胎棒,好用又輕便。
狂拉猛送500下?放棄便攜打氣筒吧 二氧化碳鋼瓶10秒之內幫你打足壓
5、16g二氧化碳鋼瓶及專用氣嘴。公路自行車車胎雖然比較壓,但是所需胎壓較高,更換完車胎後,打氣就成了一件麻煩事。常見的便攜氣筒由於體積和行程較小,通常需要500下左右才能將氣打足,如果你是一個人出行的話,恐怕換一次胎會比騎車還累。為了能夠更輕鬆的享受騎行,我們可以使用16g氧化碳鋼瓶和配套的專用氣嘴來給車胎充氣,單次充氣成本約為6~8元,換來的代價則是讓你可以在3~10秒(雷音的氣嘴快些,Topek的則要慢些)之內毫不費力的將氣打足。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二氧化碳充氣時,鋼瓶必須用騎行手套掌心位置包好,避免氣體快速釋放時凍傷手指。
帶上兩個常用的六角扳手 調車把坐墊什麼的就全靠它了
6、常用內六角扳手。新手騎行時,由於人與車尚未完全磨合,外出時可能需要對座管高度、車座位置及車把角度等進行調節,為了讓你的騎行更加舒適,建議帶上兩個常用的內六角扳手(通常為4mm和5mm尺寸),以方便在需要時,可以對所需位置進行調節。
雖然很難吃 但補給品有條件還是帶上點 以備不時之需
7、補給品。公路自行車騎行是一件非常耗體力的事情,長時間騎行時你不光需要補充水份,還需要補充電解質,碳水化合物以及鹽份等等。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大家還是帶上士力架,能量膠,鹽丸,泡騰片等補給品,以便在血糖過低或出現痙攣現象時,針對狀態及時補充。
鎖鞋鎖踏被公路車騎友稱之為「人權」 重要性可想而知
8、鎖鞋鎖踏。嚴格意義上來說,鎖鞋鎖踏其實是公路騎行的必須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騎友將其稱之為「人權」的主要原因。合理的使用鎖鞋鎖踏,能夠讓你的蹬踏產生事半功倍的提升(上鎖後可以提拉做功,爬坡時體會極其明顯),避免搖車、高踏頻輸出和顛簸路面上出現腳踏腳脫腳等意外發生。但之所以將鎖鞋鎖踏放在最後,是因為上鎖初期,由於使用習慣變更和調節問題(鎖調的太緊)可能會出現「零速摔(在沒有速度的情況下摔車)」的現象。所以是否上鎖還由大家自行決定(反正我是上鎖的,別人不上我也不損失什麼Y(^_^)Y)。
作為一名屌絲,個人的公路自行車入門經歷到這裡基本就算告一段落(下一步估計就得考慮換車了)。之所以把這些經歷總結出來,一來是想讓更多的人能夠有機會對公路自行車進行更多的了解,二來也是希望通過展現個人經歷,可以讓後來者少走彎路。哦,說到彎路,還得談談那些個人在對公路自行車進行了解的過程中,所經過的那些誤區。
1、公路自行車寧小勿大。這話好像是也是那位同事大神告訴我的,理由是很多身材較高的職業運動員,都會選擇小一號的車架,以獲得更大的坐墊落差和風阻。雖然Pro們經常會這麼做,但對於普通人來說,車架還是選擇合適的尺碼更為重要。
職業運動員考慮到風阻和發力 常常會使用小車架
小車架所帶來的高落差,雖然能夠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和風阻,但卻是以良好的柔韌性和出色的肌肉支撐力為基礎,以犧牲舒適度為代價的。,水平上管距離的縮小將會對座艙空間造成直接影響,高落差使得用戶在騎行是不得不將頭部向上仰起才能看清前方路面。對於業餘騎行愛好者來說,騎乘的舒適性才是應該首先考慮的,它能使你一直對騎行保持興趣,而不是在經歷每次騎行後的腰酸背疼後,逐漸放棄騎行。如果想要使用小車架,建議還是先去做一次Ftting,以避免因使用不當對個人造成傷害。
誤打誤撞騎公路車從小路爬坡到草原天路 感受了一把古典賽的魅力(好吧其實除了車座子別的全換了)
就這樣一直順小路爬到了草原天路 百度地圖導航就不能路況優先嗎?
2、公路車通過性差。在大多數人印象中,公路車是只能在平坦的柏油路面上騎行,纖細的車圈和車架無法承受惡劣路面狀態所帶來的顛簸。但實際上,什麼車能夠去到那裡,基本只和人有關,中國攻隊賀丁丁,就是使用公路車歷時7天22小時騎完了318。而自己也在這個十一假期,因為百度地圖距離優先的導航方式,順小路從張家口爬到草原天路。其實只在路面寬敞沒有雜草,相對平坦,公路車都是可以通過的,只不過相比山地車在舒適性方面要差一些。
騎友中的男女比例 相差太懸殊了
3、騎行會有機會遇到妹子。估計和我一樣的大多數屌絲,都曾幻想過可以通過騎行結識的妹子,然後兩個人一起肩並著肩浪漫的騎行。騎行後發現發,這個機會簡直微乎其微,通常來說,騎友中妹子所佔的比例極低(據說是怕大腿變粗),並且通常是由男友帶來騎行的。即便是偶爾碰到一個名花無主的妹子,以公路車的行進速度,你也得難有機會和妹子上說上幾句話,風吹的你張不開嘴,偶爾喊兩句心率漲的比中國股市還快。爬坡的時候速度雖然慢,但有說話那勁,還不如早點爬到坡頂喘兩口氣。雖然不排除少數人可以通找騎行找到合適的另一半,但是大多數情況下與你一路同行的只有一群糙漢子。
騎行最重要的不是抵達終點 而是沿途的那些風景(所有照片均為5S直出 未經後期)
4、騎行最重要的是能夠儘早到達終點。剛開始騎行的時候,鍛鍊身體,抵達終點,往往是最重要的目標。但慢慢發現,偶爾停車駐立,欣賞下沿途的風景,要比勿勿忙忙的趕到終點更有意義。騎行,過程比結果更加值得享受。
不說了,今天還約了人出去騎行,十一假期的最後一天,一定要再出去得瑟下。不管山地還是公路,天下騎友是一家。願大家出入平安,沒事多出去轉轉,少在家宅著,多多享受騎行帶來的樂趣。
中關村在線電競頻道現已全面開通,點擊上方圖片進入
中關村在線鍵鼠外設討論群:424733226 加群有優先試用資格特權哦,歡迎來群灌水。
大家掃面下面二維碼即可關注鍵鼠頻道微博與微信,掌握第一手外設資訊
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微博 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