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同學家有大房子,為什麼我們沒有」你的回答決定孩子一生

2020-08-19 丁小果


一、

昨天,深圳的妹妹發了一條朋友圈:唉,孩子向我抱怨房子太小,問我什麼時候換房子,好難!

妹妹這些年一直在深圳打拼,好不容易站穩腳跟,貸款買了個八十平米的房子,終於把留守在家的孩子接到了深圳上學,誰知道孩子卻對現在的環境產生了不滿。

看著班裡的孩子有漂亮的玩具,她會羨慕,開口問媽媽要,看著別人漂亮的文具,也會要同款。

有一次,她去了同學家,那是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家裡的房子很寬敞,她和同學玩的很開心。再回到自己的小家,她便對媽媽說:「我們可以搬進這樣的大房子嗎?」

面對孩子的提問,妹妹無言以對,無奈地對我說:「這麼小的孩子,跟她說多了,多半她也不懂大人的艱難啊?」

其實,孩子看見美好的東西,想要也很正常,每個人都有嚮往美好的心,更何況不諳世事的孩子,

孩子這麼問,代表了兩個層面的意思:

(1)孩子羨慕別人的東西、也想要擁有。

(2)孩子羨慕他人的「富有」



二、那麼當孩子羨慕別人的東西,也想擁有,我們該如何回應呢?

1、羨慕是正常的,並不可恥

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並不可恥,就連我們大人也會有羨慕別人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因此,告訴孩子,可以真心去讚賞,而不是一味地壓抑孩子的情緒。

2、當孩子說:「我也想要擁有這個東西,為什麼我沒有呢?」這該如何回應?

有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想要時,總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這東西太貴了,我們可買不起。」

「你看你爸爸那麼拼命工作,都是為了掙點錢養你。」

「買這買那,你以為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父母對孩子的物質欲望、對錢的態度,都會對孩子未來的金錢觀產生影響,就像是編制著最底色的「財富程序」。



父母這些負面的回答,給孩子製造的金錢印象是:

匱乏感:我們的錢總是不夠、我們不值得買更好更貴的東西;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得高品質的東西,形成關於自身的低價值感。

艱難感:掙錢是非常難的事、我們為它辛苦一生;

三、我們當然不想讓孩子有匱乏感,但也不能夠、不希望立刻就給孩子物質滿足,如何平衡?

拆分一下,孩子渴求和羨慕的東西,通常是以下這樣三種:

一、家庭財務可以負擔,父母也認為孩子有必要擁有的 比如書籍、益智類玩具、生活必需品,如果屬於這一類的,那就買給孩子好了。

二、家庭財務可以負擔,但父母不覺得孩子必須擁有或立刻擁有的,孩子的這一類物質願望真是非常多。

比如有些物品,孩子已經擁有類似的了,但想要更多;

有些物品孩子想要,但父母覺得佔地方、沒必要、或者已經不適合玩了等;

有些物品其實有點小貴,父母不想立刻就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



這時我們會採用「三步曲」溝通,教孩子「管理欲望」。

(1)辨識並感激你已經擁有的東西

(2)用時間來「篩洗欲望」

孩子其實需要時間,學習去思考和評估自己的物質欲望:判斷哪些只是一時興起、哪些是真心想要。可以通過願望清單的方式,幫助孩子區分真正需要的東西,和想要的東西。

3)如果是真心喜歡,尊重孩子的願望

我們會在特殊的時機去兌現「許願單」,比如生日、節日的時候當做禮物送給孩子,或者鼓勵孩子節省零用錢、在家人的幫助下存錢去買。



簡單的總結就是,在不超出家庭財務負荷的情況下

如果孩子的欲望正好符合父母的意願,那就買給他;

如果孩子的欲望不違反父母的底線,那麼就讓孩子等待,並給她機會在特殊時機獲得,或者用自己存錢的方式去爭取。

有的時候,孩子過了這一陣「腦子一熱的階段」,很多東西都不會再記起了。

四、家庭負擔不起的情況,該如何和孩子溝通?

比如妹妹家的孩子,羨慕別人坐豪車上學,羨慕同學家的豪宅。

這上升到了對他人的「富有」的羨慕,是自己家庭目前「夠不到」的程度。那麼作為爸媽應該用什麼態度和孩子溝通?

我們可以坦然地告訴孩子家庭真實的財務情況,肯定自己所擁有的,並正面、積極地預想未來。



孩子問:「我們可以買這樣的大房子嗎?」

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的錢去買,我們沒有那麼富有,但我們的房子正好可以住下。」

「但如果將來,真的需要更大的房子,我們也會努力掙更多的錢,搬到更大的房子。」

「等你長大了,如果你想要擁有大房子也是可以的,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讓孩子知道,勤奮是財富積累的必經途徑,但同時也要學習金錢的知識,擁有「財富思維」:不做金錢的奴隸,而是想辦法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也許我們給孩子富有的物質,但是卻可以從觀念上讓孩子不貧瘠,給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既不向孩子哭窮,也不打腫臉充胖子,隨意滿足孩子。

從小在孩子的意識裡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孩子將來會對金錢有更清晰的認知。

相關焦點

  • 「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大房子?」: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的格局
    ,為什麼同學家開的是寶馬,我們家卻不開呢? 這個媽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孩子,怕引導不好,孩子心理會慢慢失衡,或滋生攀比心理,或變得自卑。孩子看到這些差異,問了她好幾次「為什麼我家就沒泳池呢?」這個媽媽坦言,孩子還不懂什麼叫攀比,可能就是單純的羨慕同學,也想擁有一樣房子、泳池或玩具。
  • 媽媽,同學家五套房,我們家幾套?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你會怎麼回答呢?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小寶今年上小學三年級,男孩子嘛,調皮實在正常,但和哥哥倒是相處的和睦,兩人一起學習寫作業,不懂就問這讓我省心了不少。但是他今天參加完同班同學的生日會。一回來就顯得有點不正常,搭了著腦袋,話也不說。
  • 同學家有幾套大房子,為何我們家沒有?愚蠢的父母,多半會這樣做
    如果有一天,孩子放學回來,睜著他充滿疑問的大眼睛,很認真地問你:為什麼同學家有好幾套大房子,我們家卻沒有?你,怎麼回答。相信每個做父母的,都被孩子問過類似的問題。可能你會說,別人家有錢,所以別人家大房子多。我們家沒錢,所以我們家沒有大房子。雖然你回答的是事實,但這不是完美的答案。過於露骨的真相,往往會蠶食一個人的自信心。
  • 「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寶馬車?」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每天一到路口,就去看一看麵包車旁邊有沒有空位,在那裡「神不知鬼不覺」下車。 為什麼這麼做呢?…… 作為媽媽,想必這些話聽得不少。 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不知不覺之中,很多孩子開始比房子、車子、票子。 曾在寶媽群看到媽媽們吐槽。
  • 當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想買這個玩具。寶貝,我知道你喜歡,可是媽媽沒有那麼多錢。媽媽,我們家很窮嗎?為什麼連個玩具都買不起?這時,你該怎麼回答?01 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孩子參加完同學生日會,一回來就說:「爸爸,同學家的電視機比我們家的大,房子也比我們家的漂亮,今天他生日,他爸爸送了一雙特別酷的運動鞋,要3000多塊錢,可是我生日的時候都沒有這樣的鞋
  • 「媽媽,為什麼我們不坐頭等艙?」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為什麼我們不坐頭等艙呢?」九歲兒子撲閃著大眼睛一臉的困惑。你家同學的爸爸媽媽呢?」兒子想了想回答:「媽媽在身邊,他爸爸常年在外做生意賺錢呢。」「別人家有五套房,我們有幾套?」沒錢交房租,甚至連一頓飯都吃不起了,還對兒子口口聲聲許下「空頭支票」:「我一定給你掙給你買大房子
  • 「媽媽,為什麼我們不坐頭等艙?」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為什麼我們不坐頭等艙呢?」九歲兒子撲閃著大眼睛一臉的困惑。我愣住了,這個問題還是頭一次聽到。只見兒子像洩了氣的皮球一般,把手機往我眼前一推,沮喪地對我說:「你看,我同桌他們就是坐的頭等艙,好大呀!」原來,就在今天,兒子同學在微信班級群傳了幾張「飛機頭等艙」的旅遊照。兒子瞬間就心理失衡了。
  • 「媽,我們家有錢嗎」,兩位媽媽的不同回答,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幾乎絕大多數的孩子,對金錢的概念和認識都是比較模糊的,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又避免不了與金錢打交道,偶爾看見父母或他人在使用金錢時,孩子難免也會對金錢產生疑問。而當孩子對家長提出一些關於金錢方面的問題時,家長們的回答,會影響和決定孩子不同的未來。
  • 「媽媽,同學家有五套房,我們家有幾套?」你的回答很重要
    問他怎麼了,結果孩子問說:「媽媽,我們家有幾套房?」 她滿臉疑問地回答小昊:「當然就這一套啊。為什麼問這個呢?」小孩露出失望的眼神,說:「萌萌說她們家有五套房。而且她們家還有個好大的花園。媽媽,我們家是不是窮人?」
  • 媽媽,同學家有五套房,我們家有幾套?」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我們家有幾套房」「我們家有多少錢」時,你是怎麼樣回答的呢?你會在孩子面前哭窮嗎?還是會覺得虧欠孩子而加倍寵溺?相信很多父母都無法妥善回答孩子的這個問題。那我們不妨學習一下下面這位家長,看她是怎麼回答的。
  • 當孩子問「我們是有錢人嗎?」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長大後的財商
    之前網絡上流傳這麼一個笑話:老爸問兒子:「你長大後有什麼夢想?」孩子回答:「賺很多錢,娶個漂亮老婆。」老爸聽了立即打了兒子一巴掌,然後再問孩子「你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孩子改了回答,說:「事業有成,有個幸福的家庭」老爸立刻欣慰的摸了摸兒子的頭。當然,這是個笑話,但是也能看出,父母對跟孩子談錢這件事情並不擅長。
  • 「媽媽,同學家的房子好大!」孩子的金錢觀到底該怎麼培養?
    日前,網絡上有個媽媽求助,孩子問她:為什麼同學家裡有遊泳池,我們家卻沒有?所謂「比較是萬惡之源」,對比很快就給孩子帶來了「傷害」,於是就有孩子向父母發出了扎心一問:為什麼我們家沒有花園?為什麼別人家有寶馬,我們家只有電動車?遇到這種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呢?是告訴孩子家裡沒錢、有錢,還是直接給孩子看存款呢?此時父母給出的不同的回答,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 「媽媽,為什麼我們要租房子」,三種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格局
    在大城市裡打拼的日子,多數人都會選擇租房住,在一線城市努力多年,能夠贏得一套房子的人不少。但對於剛剛外出打拼的年輕夫婦來說,買房還是比較困難。在沒生孩子之前可以克服,但生完孩子之後,多數父母就會考慮到孩子的想法。「媽媽,為什麼我們要租房住?」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兩種不同的回答,背後體現的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 「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這些問題正體現了孩子對於世界的思考,代表他們世界觀的初步形成。而我們的回答,也許就會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第一層回答:「媽媽上班是為了賺錢買大房子呀。」我的外套就值整棟房子。老娘的酒夠你交大學學費。這個馬桶都比你的房租貴。一個九歲的女孩兒,卻沒有孩子的天真,行為帶著金錢的銅臭,語言更是惡俗地令人髮指。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好?」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不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 【愛課堂】「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在網上,我曾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誠然,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拿起工作無法陪你,放下工作無法養你;但是,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家長的回答,卻會如金科玉律般,影響孩子對於職業、乃至人生最初的看法。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格局
    美國著名青少年學家阿黛爾·法伯曾說:「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上班」這個問題,體現的正是孩子對外界的思考,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非常重要。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日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