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圳的妹妹發了一條朋友圈:唉,孩子向我抱怨房子太小,問我什麼時候換房子,好難!
妹妹這些年一直在深圳打拼,好不容易站穩腳跟,貸款買了個八十平米的房子,終於把留守在家的孩子接到了深圳上學,誰知道孩子卻對現在的環境產生了不滿。
看著班裡的孩子有漂亮的玩具,她會羨慕,開口問媽媽要,看著別人漂亮的文具,也會要同款。
有一次,她去了同學家,那是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家裡的房子很寬敞,她和同學玩的很開心。再回到自己的小家,她便對媽媽說:「我們可以搬進這樣的大房子嗎?」
面對孩子的提問,妹妹無言以對,無奈地對我說:「這麼小的孩子,跟她說多了,多半她也不懂大人的艱難啊?」
其實,孩子看見美好的東西,想要也很正常,每個人都有嚮往美好的心,更何況不諳世事的孩子,
孩子這麼問,代表了兩個層面的意思:
(1)孩子羨慕別人的東西、也想要擁有。
(2)孩子羨慕他人的「富有」
1、羨慕是正常的,並不可恥
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並不可恥,就連我們大人也會有羨慕別人的時候,更何況孩子呢?因此,告訴孩子,可以真心去讚賞,而不是一味地壓抑孩子的情緒。
2、當孩子說:「我也想要擁有這個東西,為什麼我沒有呢?」這該如何回應?
有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想要時,總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這東西太貴了,我們可買不起。」
「你看你爸爸那麼拼命工作,都是為了掙點錢養你。」
「買這買那,你以為錢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父母對孩子的物質欲望、對錢的態度,都會對孩子未來的金錢觀產生影響,就像是編制著最底色的「財富程序」。
父母這些負面的回答,給孩子製造的金錢印象是:
匱乏感:我們的錢總是不夠、我們不值得買更好更貴的東西;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得高品質的東西,形成關於自身的低價值感。
艱難感:掙錢是非常難的事、我們為它辛苦一生;
拆分一下,孩子渴求和羨慕的東西,通常是以下這樣三種:
一、家庭財務可以負擔,父母也認為孩子有必要擁有的 比如書籍、益智類玩具、生活必需品,如果屬於這一類的,那就買給孩子好了。
二、家庭財務可以負擔,但父母不覺得孩子必須擁有或立刻擁有的,孩子的這一類物質願望真是非常多。
比如有些物品,孩子已經擁有類似的了,但想要更多;
有些物品孩子想要,但父母覺得佔地方、沒必要、或者已經不適合玩了等;
有些物品其實有點小貴,父母不想立刻就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
這時我們會採用「三步曲」溝通,教孩子「管理欲望」。
(1)辨識並感激你已經擁有的東西
(2)用時間來「篩洗欲望」
孩子其實需要時間,學習去思考和評估自己的物質欲望:判斷哪些只是一時興起、哪些是真心想要。可以通過願望清單的方式,幫助孩子區分真正需要的東西,和想要的東西。
3)如果是真心喜歡,尊重孩子的願望
我們會在特殊的時機去兌現「許願單」,比如生日、節日的時候當做禮物送給孩子,或者鼓勵孩子節省零用錢、在家人的幫助下存錢去買。
簡單的總結就是,在不超出家庭財務負荷的情況下:
如果孩子的欲望正好符合父母的意願,那就買給他;
如果孩子的欲望不違反父母的底線,那麼就讓孩子等待,並給她機會在特殊時機獲得,或者用自己存錢的方式去爭取。
有的時候,孩子過了這一陣「腦子一熱的階段」,很多東西都不會再記起了。
比如妹妹家的孩子,羨慕別人坐豪車上學,羨慕同學家的豪宅。
這上升到了對他人的「富有」的羨慕,是自己家庭目前「夠不到」的程度。那麼作為爸媽應該用什麼態度和孩子溝通?
我們可以坦然地告訴孩子家庭真實的財務情況,肯定自己所擁有的,並正面、積極地預想未來。
孩子問:「我們可以買這樣的大房子嗎?」
可以這樣說:「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多的錢去買,我們沒有那麼富有,但我們的房子正好可以住下。」
「但如果將來,真的需要更大的房子,我們也會努力掙更多的錢,搬到更大的房子。」
「等你長大了,如果你想要擁有大房子也是可以的,努力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有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讓孩子知道,勤奮是財富積累的必經途徑,但同時也要學習金錢的知識,擁有「財富思維」:不做金錢的奴隸,而是想辦法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也許我們給孩子富有的物質,但是卻可以從觀念上讓孩子不貧瘠,給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既不向孩子哭窮,也不打腫臉充胖子,隨意滿足孩子。
從小在孩子的意識裡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孩子將來會對金錢有更清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