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見一位位爸爸分享了自己扎心育兒經歷。
他說,自己去接兒子上下學,卻被兒子「暗暗嫌棄」。
其實,兒子也沒明說,但只要一到靠近學校的拐彎處,就會要求爸爸:「能不能就在欄杆處停下來?」
然後一個人偷偷溜進學校。
一開始,博主也不覺異樣,後來這樣的次數越來越多,才發現其中有「貓膩」。
一問,才知道,原來兒子覺得爸爸騎的「小電驢」太丟人了!
換做一般父母,知道孩子這點小心思,要麼沉默,要麼愧疚,要麼責怪……
而這位博主接下來的做法簡直「暖」化了人。
他一點也不生氣,反倒主動和孩子玩起了「找車位」的遊戲,問孩子:
「我們以後就停麵包車後邊,誰也看不到它(小電驢)」。
後來,父子倆養成了一個小默契。每天一到路口,就去看一看麵包車旁邊有沒有空位,在那裡「神不知鬼不覺」下車。
為什麼這麼做呢?
爸爸一番話告破:
「我的孩子雖然六歲就已有敏感,但他沒把這種刺激像沙粒一樣一層層包裹起來,而是能說出來,相信我。」
深以為然。
每個人都有虛榮心,孩子也不例外。
當孩子願意把這份敏感的「虛榮心」,出於對父母的信任,說出來,我想為人父母都應當好好珍惜,認真對待!
與其逼著孩子小心翼翼的「自卑」,不如允許孩子大大方方地「愛面子」。
1
「愛面子」的孩子,心理更成熟
「媽媽,別人家的車50萬,我們家多少萬?」
「媽媽,別人家有4套房,我們家有幾套?」
「媽媽,我同學的衣服五千塊,我的這件多少錢?」
……
作為媽媽,想必這些話聽得不少。
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不知不覺之中,很多孩子開始比房子、車子、票子。
曾在寶媽群看到媽媽們吐槽。
不止一位媽媽擔心自己孩子。
不少媽媽甚至開始自我質疑:「你說,這是不是一種教育失敗?」
是啊,自己怎麼養出了一個「嫌貧愛富」的「富二代」呢?
北大心理督導師武自存認為,當孩子看到自己與周圍同學的差異時,自然會形成好奇心,詢問家人、試圖解決是他們能想到的最快捷的方式。
心理學上,從孩子5歲開始,就開始在意外界的看法,特別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並且能夠察覺到社會地位的重要性。
孩子開始一點點知道,怎樣的人更受歡迎,更受尊重,自己怎樣才能得到來自他人更多的認同。
然而,他們又沒有成年人複雜的表達行為和思維能力。
所以只會淺層地理解為:「有錢任性」「和同學比比比」……這樣野蠻的方式。
而有這種「階級敏感」的孩子,說明孩子正慢慢理解「社會」。
重要的是,面對孩子的好奇、敏感和質疑,我們的回答才是最重要的!
2
真正傷害他的不是車與房
而是你的態度
《圓桌派》有一期話題,曾談到「孩子攀比車房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父母越愛什麼,孩子的眼光就在集中在那裡。
孩子越自卑的,往往也是父母最在意的。
當孩子開始「社會化」,出現小小「虛榮心」,最糟糕的,不是孩子比比比,而是父母的態度。
《現代教育報》曾就這類情況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父母通常會有以下這幾種表現。
第一:內心愧疚派
「哎呀,我的車太便宜了,對不起女兒!」
這是一位王媽媽在被女兒「嫌棄」的第一想法。
女兒才5歲,卻覺得媽媽的車太破舊了,經常會問她:「媽媽,為什麼不開一輛奧迪」。
王媽媽心裡不好意思,所以每次去學校接孩子,都會默默地把車停在老遠。
如果連父母都無法正視自己的「物質條件」,又怎樣讓孩子甩掉那些敏感的「自卑」與「面子」呢?
第二,刻意迴避派
只要孩子拋出疑惑,父母就開始刻意迴避,顧左右而言他,轉移話題。
「比什麼比,小孩子就該多多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
「想這些幹什麼?你的作業寫好沒?」
……
但實際上,父母內心卻在暗暗焦慮。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這話題以後不能聊,即使疑惑有困惑,也再也不會來找你了。
那些被迴避掉的問題,還是會像一根刺,扎在孩子的心裡,成為一個「禁忌」。
第三,稜模兩可派
調查中指出,有些父母怕孩子持續性提問,會把事情解釋得模糊不清:
「沒關係,你以後也會有的。」
「我們也有一套房子呀。」
……
看似耐心,但是卻沒有一個真正解答孩子內心的疑惑。
專家指出,這會讓孩子體驗到父母內在的羞恥感,從而產生自卑。
孩子的「虛榮心」是他懵懂認識世界的合理存在。
不合理的是,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表面遮遮掩掩,內心比孩子還焦灼還在乎。
到最後,只會加劇孩子的攀比心。
3
三個方法
輕鬆解決孩子的「階級敏感」
生活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有比較在所難免。
孩子愛比較不可怕,最重要的是,父母如何看待差異。
不妨試試下面這3中方法。
1、正視孩子的「疑惑」,明確自己的底線
教育專家單春蘭校長也曾有這樣的經歷。
家住北京三環,兒子不止一次抱怨:「媽媽,我們去住大房子把,家裡房子太小了!」
單校長的回答堪稱「中國虎媽」的經典:
「我能給你什麼條件,你就只能去適應什麼條件,爸爸媽媽不會為了你的這種攀比心理,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兒。」
不迴避,不遮掩,直入中心,明確了自己的「談判底線」。
只有和孩子知道了這一點,才不會生出「我要父母為我做什麼」的胡攪蠻纏之心。
2、告訴孩子生活的真相,把「自卑心」轉化成「上進心」
在一次問卷調查中,劉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教育心得。
她是一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
兒子經常問她:「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大房子呢?」
劉女士的回答非常坦然:
「爸爸媽媽上完研究生,靠自己的努力獲得這一切,已經盡力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條件,你可以靠自己去爭取。」
打那以後,孩子再沒了類似的困擾。
其實有時候,告訴孩子「爸媽盡力了」「爸媽沒辦法給你更好的」沒什麼丟臉的。
比起履行不了的空頭支票,告訴孩子生活的真相,更能讓孩子「冷靜」下來。
3、教會孩子正確「比較」,多維度看問題
抖音上,看到一位日本媽媽的日常生活。
一次,她意外發現兒子平時去學校穿的鞋子破破爛爛的,鞋帶子都開口了。
媽媽有一點擔心:「你穿這雙鞋子,會不會被笑話?」
兒子卻一點都不在意:「如果有人笑我,我就問他『你用父母辛苦賺的錢在炫耀什麼』?」
這番回答,令人心頭一暖。
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媽媽自己。
這位媽媽,從不在物質上給孩子多大的遷就,該節省節省。
也從不教孩子去比物質,而是教他比勤奮,比孝順……
教育專家付小平說,孩子從3歲就開始和別人的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壞了。
與其去指責孩子的「虛榮心」,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比較。
親愛的父母們,如果你的身邊也有一個懷著小小的「虛榮心」、困惑不解的孩子,請你坐下來,坦誠地和她聊聊「面子」這件小事兒。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
只要父母能和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去看待那些「高低榮辱」,那便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