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節儉,但有些父母節儉「過了度」,天天和孩子哭窮,不但鍛鍊不到孩子,反而會剝奪他內心的安全感,貧窮會沁入孩子的骨子裡,侵蝕他的氣質和風度。
媽媽,咱家有錢嗎?「媽媽,我們家有錢嗎?」「媽媽,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呀?」你家的孩子會問你這些問題嗎?前幾天,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並不富裕的媽媽,我有點尷尬,於是給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他的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另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然後我問我家孩子:你覺得等這兩個小孩長大後,會怎麼樣?他們誰會更有錢?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第一個會更有錢,他因為沒錢才會努力去掙錢,而第二個,他覺得自己已經很有錢了,花起來就大手大腳,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窮光蛋。我笑道:嗯,你說得有道理。父母再有錢,和自己也沒關係,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靠自己。
其實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析:
第一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的信息:
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爸爸的錢是通過努力得來的;我如果想有錢,也得通過勞力和努力獲得。獲得了這些信息,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想通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信息是:
我爸是有錢人,我們家有的是錢;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
於是,當孩子長大接手父親的財富以後,便不會知道珍惜和努力,應了古語的「富不過三代」!這位爸爸傳給自己孩子的僅僅是物質財富,沒有精神財富作依託,物質財富是一把「雙刃劍」。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很顯然,第一位爸爸的回答可以幫助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使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實幹家,而第二位爸爸的回答只能讓孩子成為軟弱無能的「啃老族」。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中成長。與其想著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不如培養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教孩子怎麼成為一個有錢人,而不是只給他錢。
孩子的觀察和學習能力很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會樹立在孩子心中,所以一味限制孩子用錢是沒有用的。
家長們可以定期給孩子一些錢,鼓勵孩子們合理地消費掉。在孩子每次消費後,和孩子及時地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
如問一下孩子:這次消費是否必要、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滿意?通過交流,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和教訓,慢慢地幫助孩子梳理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
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在童年時代,祖父每周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周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而股神巴菲特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13歲時,他有了3000塊,買了第一隻股票。
有一些家長為了杜絕孩子養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窮」,但是這種做法需要適度。大家想,一個整日看著父母為錢發愁、抱怨的孩子,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嗎?內心會非常自信嗎?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長要以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長大了你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這種承諾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錢是一種美德,這沒有錯,但需要明確的是,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錢的根本目的是減少攀比心和虛榮心。
而不是讓孩子不在乎金錢,大手大腳,更不是讓孩子坐享其成,讓孩子變成啃老族!
金錢,是每個人進入社會的一門必修課,請教給孩子,宜早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