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2020-09-22 一杯暖陽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節儉,但有些父母節儉「過了度」,天天和孩子哭窮,不但鍛鍊不到孩子,反而會剝奪他內心的安全感,貧窮會沁入孩子的骨子裡,侵蝕他的氣質和風度。

1

媽媽,咱家有錢嗎?「媽媽,我們家有錢嗎?」「媽媽,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呀?」你家的孩子會問你這些問題嗎?前幾天,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並不富裕的媽媽,我有點尷尬,於是給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他的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另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爸爸,我們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然後我問我家孩子:你覺得等這兩個小孩長大後,會怎麼樣?他們誰會更有錢?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第一個會更有錢,他因為沒錢才會努力去掙錢,而第二個,他覺得自己已經很有錢了,花起來就大手大腳,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窮光蛋。我笑道:嗯,你說得有道理。父母再有錢,和自己也沒關係,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靠自己。

其實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析:

第一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的信息:

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爸爸的錢是通過努力得來的;我如果想有錢,也得通過勞力和努力獲得。獲得了這些信息,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想通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信息是:

我爸是有錢人,我們家有的是錢;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

於是,當孩子長大接手父親的財富以後,便不會知道珍惜和努力,應了古語的「富不過三代」!這位爸爸傳給自己孩子的僅僅是物質財富,沒有精神財富作依託,物質財富是一把「雙刃劍」。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很顯然,第一位爸爸的回答可以幫助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使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實幹家,而第二位爸爸的回答只能讓孩子成為軟弱無能的「啃老族」。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中成長。與其想著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不如培養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教孩子怎麼成為一個有錢人,而不是只給他錢。




2、財商與智商、情商一樣重要,應該從小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

  •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通過簡單的勞動獲得報酬。
  •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3、孩子要樹立哪些正確的金錢觀?

  • 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孩子的觀察和學習能力很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會樹立在孩子心中,所以一味限制孩子用錢是沒有用的。

家長們可以定期給孩子一些錢,鼓勵孩子們合理地消費掉。在孩子每次消費後,和孩子及時地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

如問一下孩子:這次消費是否必要、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滿意?通過交流,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和教訓,慢慢地幫助孩子梳理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

  • 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繫:

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

  • 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養成良好的習慣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在童年時代,祖父每周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周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而股神巴菲特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13歲時,他有了3000塊,買了第一隻股票。

  • 在金錢方面給予孩子安全感

有一些家長為了杜絕孩子養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窮」,但是這種做法需要適度。大家想,一個整日看著父母為錢發愁、抱怨的孩子,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嗎?內心會非常自信嗎?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長要以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長大了你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這種承諾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結語-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錢是一種美德,這沒有錯,但需要明確的是,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錢的根本目的是減少攀比心和虛榮心。

而不是讓孩子不在乎金錢,大手大腳,更不是讓孩子坐享其成,讓孩子變成啃老族!

金錢,是每個人進入社會的一門必修課,請教給孩子,宜早不宜遲!

相關焦點

  •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曾說: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知識,將來會有其他人替你來教,比如債主、警方、或者騙子。,我們家有錢嗎?」這樣說才是正確答案媽媽,我們家有錢嗎?如果孩子問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呢。
  •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父母應該如何回答
    小朋友的腦袋裡總是充滿著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這些問題,讓爸爸媽媽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比如:天上的星星為什麼那麼亮?為什麼每天要吃飯?時間為什麼過得這麼慢?為什麼每天都要去上學?這些問題,一旦草率的回答,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當孩子向父母問起類似的問題,父母應該如何回答呢?
  • 「媽,我們家有錢嗎」,兩位媽媽的不同回答,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幾乎絕大多數的孩子,對金錢的概念和認識都是比較模糊的,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又避免不了與金錢打交道,偶爾看見父母或他人在使用金錢時,孩子難免也會對金錢產生疑問。而當孩子對家長提出一些關於金錢方面的問題時,家長們的回答,會影響和決定孩子不同的未來。
  • 「媽媽,咱家有錢嗎?」媽媽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金錢觀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前幾天,我在評論裡看到一個粉絲留言問:孩子問「家裡有錢嗎?」我該怎麼回答?我一下就想起來我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也問過這樣的問題,據她說是因為有個小朋友帶了一個最新款的玩具,還在班級說他家很有錢,孩子才想知道自己家有沒有錢。
  • 當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我想買這個玩具。寶貝,我知道你喜歡,可是媽媽沒有那麼多錢。媽媽,我們家很窮嗎?為什麼連個玩具都買不起?這時,你該怎麼回答?01 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很窮?,難道是我們家很窮嗎?」我們家的電視機沒有同學家的大,那你可以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嗎?」孩子點點頭。「同學家的房子比我們家漂亮,但是你在家裡快樂嗎?」孩子點點頭。「你現在穿的鞋子沒有你同學的貴,可是穿得舒服嗎?」孩子點點頭。面對這樣的問題,父母要設身處地地考慮,讓孩子真正明白,一個人的幸福,不是只在於大房子和名貴的鞋子。
  • 「媽媽,咱家有錢嗎?」這3種回答會更好,答錯了影響孩子性格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新聞,內容很有趣,我是中國第一個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他回答記者,我16歲的時候知道了家裡這麼有錢,到現在為止,完全不知道家裡真正的經濟條件,富二代的回答和普通人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個詞,包括女兒在內,有時會對我說:「媽媽,我們有錢嗎?」
  •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這樣回答,對孩子以後人生影響很大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媽媽,你和爸爸是不是能掙很多錢啊?」你家的孩子會問這樣的問題嗎?,不同的教育也會影響以後的人生。家長可以這樣回答:「爸爸有錢,但是爸爸的錢都是通過努力工作掙來的,如果想更有錢,就要更努力的工作。」很顯然,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覺得財富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得到,對以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以及消費觀都有好處。
  • 爸爸咱家有錢嗎?父親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前行,越努力越幸運,不要成為將來的啃老族。有這樣兩個例子:小紅問她爸爸:「咱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金錢。」小明問她爸爸:「咱家有錢嗎?」爸爸回答他:「咱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 如何向孩子解釋家裡是否有錢?父母的不同回答,或將影響他的一生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孩子問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家有錢嗎?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通常會有兩種回答。第一是有錢,第二是沒錢。回答有錢是希望孩子能夠在同齡人中足夠有自信,不至於為了物質而整日發愁,能更專心的將注意力放在學習方面。
  • 「媽,我們家有錢嗎?」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影響娃的未來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金錢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沒有錢了,他們的父母就會吵架,自己也買不上喜歡的玩具了。相信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聽孩子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吧:「我們家有錢嗎?」「媽媽,你的工資是多少呀?」不知道,各位家長又是如何回答的呢?作為一個並不富裕的媽媽,我在這裡給各位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案例一:小A問自己的爸爸:「爸爸,我們家很有錢嗎?」
  • 「媽媽咱家很有錢嗎」,巧妙回答,別讓不良金錢觀影響到孩子
    "媽媽,我們家很有錢嗎?"網上有一個小男孩向媽媽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媽媽的回答讓人忍不住拍手稱讚,她回答說:"是啊,這些錢都是媽媽自己掙的。你以後要像媽媽一樣努力,也會有很多錢。"小男孩點頭說道:"知道了,媽媽。"有網友評論說,細心合格的媽媽總是無時無刻不在教育著孩子。
  • 「媽媽,你為什麼忙得沒時間陪我?」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她的父母可能永遠也會不知道,這件貌似平常的小事,讓孩子默默記了二十年。其實,她在意的,早已不是玩具,而是童年時代那種「得不到」的焦慮感和無力感。這種感覺,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地鐵上,聽到有個女孩問媽媽:「隔壁媽媽不上班,每天都在家裡陪寶寶,你為什麼不能陪我?」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
  • 「媽,我們家有錢嗎」三位媽媽的回答不一樣,卻直接影響娃的未來
    那麼錢對於孩子來說,究竟是什麼呢?是換糖葫蘆的硬幣,還是換玩具的紙張?孩子的年紀還小,對於金錢的觀念其實非常空白,他們只知道錢可以換取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食物。但現在的孩子也知道,錢就是用來買東西的,沒有錢就不可以得到玩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都會問過爸爸媽媽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我們家有錢嗎?」這一類的。
  • 「媽媽,咱家有錢嗎?」這幾種回答值得借鑑,答錯了會影響娃性格
    導讀:「媽媽,咱家有錢嗎?」這幾種回答值得借鑑,答錯了會影響娃性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咱家有錢嗎?」這幾種回答值得借鑑,答錯了會影響娃性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好?」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
  • 「媽媽,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寶馬車?」你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別人家的車50萬,我們家多少萬?」「媽媽,別人家有4套房,我們家有幾套?」「媽媽,我同學的衣服五千塊,我的這件多少錢?」 家住北京三環,兒子不止一次抱怨:「媽媽,我們去住大房子把,家裡房子太小了!」
  • 「媽媽,咱家有錢嗎」,三種媽媽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不同性格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大部分家長在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時都會十分迷茫,也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說,直到自己家的寶寶突然有一天問到家裡有沒有錢的時候,家長才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不同的解答方式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三個例子。
  • 「媽媽,可以給我零花錢嗎?」這3種錯誤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到了一定年齡後,幾乎所有孩子都向父母提出過關於零花錢的要求。當孩子說「媽媽,可以給我零花錢嗎?」的時候,我們的回答對孩子至關重要。給不給零花錢,如何給零花錢,不在於父母有錢沒錢,而在於父母的格局和見識。當孩子要零花錢時,以下這三種常見的錯誤回答,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 「媽媽,我們家有多少錢」媽媽的不同回答,決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觀
    一個有才無德的人,註定會失敗,而且有大的發展。從培養孩子的角度而言,要使他們具有正確的三觀,長大才更有可能成功。孩子的人生觀更多地來自父母,這可能表現在一些日常瑣事或小問題上。作為父母,一定不能忽視了,這對孩子的醫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媽媽,我們家有多少錢?
  • 【育兒學堂】「爸爸媽媽為什麼要上班?」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地鐵上,聽到有個女孩問媽媽:「隔壁媽媽不上班,每天都在家裡陪寶寶,你為什麼不能陪我?」她媽媽說:「人家有錢啊,你爸媽哪有能力不上班!」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產生只有無能的人才去工作的想法,也讓父母充滿無力感。父母的這種無力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我們必須上班,那就先給孩子好好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