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北大開學日,北大數學科學學院教師趙玉鳳正在黑板上書寫數學公式,這是她的直播第一課。(北大供圖)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記者魏夢佳)線上授課、直播學術會議和講座、在線教學評估甚至參觀校園……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上,寧波諾丁漢大學執行校長、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校長尼克·邁爾斯,向參會嘉賓描述著今年疫情下學校的「數位化轉型」實踐。
作為一所中英合作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學生採用線上授課。該校專門升級改造了6個具備互動共享技術的「智慧教室」,便於師生在網上互動討論,還為來自70多個國家的學生安排了線上考試。
「儘管疫情打亂了國內外的正常教學,但也為全球大學提供了新的機遇,迫使大學加速進行數位化轉型。」邁爾斯說,學校在3周內達到了可能數十年才能達到的數位化水平。
服貿會正在北京舉行,這是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在線下舉辦的首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服貿會首次增設教育專題,並邀請多國專家學者探討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及教育發展的新機遇。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新興的教育服務貿易正呈現出以留學教育為主體,合作辦學、境外辦學、校企合作等多元發展的趨勢。但今年以來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服務貿易產生重大衝擊。
在服貿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阿加皮託·姆巴·莫庫伊介紹,據最新統計,疫情已導致全球194個國家的學校被迫關閉,約16億兒童和青少年受到影響,佔全球學習者總數的91%。
為了不讓教育因疫情而按下「暫停鍵」,各國紛紛轉戰「線上課堂」。然而,要將「面對面」的線下教學,變成「屏對屏」的線上教學,考驗著各國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師對信息技術掌握的能力。
24日,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2019級本科生林偉琛,坐在武漢家裡的電腦前上《有機化學》課程。(北交大供圖)
「疫情下,各國都迫切需要提升數字教育的能力。」芬蘭教育與文化部部長李·安德森說,芬蘭學校全部實行線上教學,學生甚至用3D建模完成手工課程。「數位技術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機會,特別是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疫情發生後,中國倡導「停課不停學」,整合政府、學校、教育企業機構等平臺和優質教育資源,幫助全國大中小學生實現在線居家學習。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說,疫情期間,中國開通了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面向高校免費開放了數萬門優質在線課程,還針對偏遠地區沒有網絡信號的地方開設「空中課堂」,滿足全國2億多學生居家學習需求。
根據網際網路特點重新編寫教學方案、學習網課軟體工具、排演網課流程……課堂形式的轉變促使教師們化身為「網絡主播」,投入全新的網絡課程教學中,與學生們「雲端」相見。授課聽講、課堂討論、課程資料分享等都在線上進行。
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師趙玉鳳在黑板上書寫數學公式,但教室裡空無一人。藉助智慧教室系統,學生通過視頻直播平臺可學習這門課程,老師還可在網上布置並批改作業、組織答疑等。
服貿會展區內展示的5G遠程同步課堂。新華社記者魏夢佳攝
疫情期間,北京大學2800名教師以直播和慕課等5種教學方式,為不能返校的4萬多名學生開設了4437門課程,選課學生超過20萬人次。60位外籍教師在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克服時差困難,參與線上教學。
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施,使在線教育市場蓬勃發展。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在論壇上表示,近年來,北京在線教育服務規模日益壯大,面對疫情衝擊,在線教育機構發揮平臺優勢,提高服務水平,用戶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中國目前在線教育用戶已超4億,對高質量在線教育需求持續增長。」
服貿會上,多位專家指出,因應疫情,大規模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將為未來的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帶來新機遇。但如何讓技術和教育完美融合,提升教育實效,仍需各國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並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合作。
「疫情危機讓我們的教育和受教育的模式發生了巨變,國際教育合作也受到嚴重威脅,但合作機制並未摧毀。」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高明說,「在這個激蕩的時期,我們要捍衛國際教育合作機制,懷著交流和進步的美好願景,攜手合作,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