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紀委監委工作人員通過大數據監督平臺對數據開展分析比對,查找問題線索。 陳鴻博 攝
遼寧省瀋陽市紀委監委立足履行好監督基本職責、第一職責,堅持問題導向,創新監督手段,拓展大數據監督平臺,努力實現主動監督、精準監督、全覆蓋監督,倒逼政府職能部門落實主體責任,以完善監督體系推動治理體系建設,把監督有效融入治理之中,提升治理能力,不斷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
及時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主動探索,用科技為監督賦能
最新數據顯示,通過大數據監督平臺,瀋陽市民政領域發現並移交問題線索10餘萬條,涉及人員1萬多人,涉及金額6300萬元;清退優親厚友、騙保家庭3208戶,主動退出2018戶,新增符合條件但過去沒人管的低保五保家庭1546戶。
曾幾何時,有人開著「大奔」領低保,更有甚者,有人城裡、農村兩邊領。遼中區養士堡鎮白家崗村原黨支部書記富希民就是一個例子。他先是託遼中區城北社區的書記違規辦理了城市低保,然後又把戶口遷回農村,辦理了農村低保,先後套取14萬元低保補助金。而近年來發生的腐敗案件更是令人警醒,比如,康平縣柳樹屯鄉原黨委書記楊宇新套取財政和專項扶貧資金400多萬元;法庫縣連續查處了1名縣領導和4名鄉鎮黨委書記,涉案金額總計高達6000多萬元;在扶貧、民政、農業、發改、科技、人防等領域,吃拿卡要、盤剝剋扣、優親厚友等問題時有發生。
如何及時發現、妥善處理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瀋陽市紀委監委探索將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技術與紀檢監察業務融合,依託大數據進行數據比對和關聯分析,精準發現問題和各類風險。為進一步提高數據分析、線索排查、問題處置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市紀委監委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展戰略合作,開發出集監督、公示、分析、預警等功能於一體的大數據監督平臺,公開公示、數據備案、綜合分析、監督管理「四大業務系統」逐步建立起來,大數據監督體系初步構建完成。
安全、精準地獲取、應用大數據信息,是開展大數據監督的重要保障。為此,瀋陽市紀委監委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採用與職能部門的業務資料庫建立系統連接、資料庫備份、數據採集直報等方式,整合原來分割「沉睡」在全市數千家單位的數據信息,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採集全覆蓋,推動監督工作與大數據信息深度融合,實現對權力運行的五大要素——資金、項目、物資、決策、權力(人)主動進行監督。
「當數據活起來,數據就成了會說話的『監督員』。比如,通過對群眾最為關切的惠民補貼有關數據分析比對,僅用兩天時間就發現問題8萬餘條,涉及資金5304萬元。」瀋陽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精準監督取得積極進展,截至目前,平臺已採集備案數據包含全市3434個單位的項目、資金、物資、決策、權力等信息,涉及資金總量達3786.96億元。在民政、公務加油卡等34個方面,發現疑似問題線索超75萬條,問責處理4000餘人,移送司法機關150餘人。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兩個責任聯動,將監督植入權力運行全過程
為進一步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去年7月,瀋陽市紀委監委將大數據監督平臺納入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盯住公共資金、項目、物資,將監督植入權力運行全過程。
瀋陽市紀委監委著力推動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貫通聯動、一體落實,推動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首批選擇了發改、科技、國資、人防、交通、民政等6個市直單位進行植入大數據監督理念、完善治理體系的試點,推動其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發現問題、剖析原因、落實整改。
瀋陽市發改委作為全市經濟綜合管理龍頭部門,掌管項目資金「第一公裡」。去年以來,瀋陽發改系統先後有3名幹部被留置,涉案金額最多的超過千萬元。以新興產業經費一項補貼為例,法庫縣一家虛構的「養鵝場」就騙取了市發改委近800萬元的國家冷鏈物流補貼。瀋陽市紀委監委通過下發監察建議書、開展專項治理、植入大數據監督等手段,督促清繳違規發放中央預算內資金和新興產業專項資金3000萬元。
以此為契機,瀋陽市發改委落實主體責任,把全市項目資金鍊條管控起來,率先建立「行權體系管理平臺」,公開了2013年以來全部資金項目類信息,並與全市其他部門系統互聯互通,採用軟技術實現硬約束,使一度頻發的項目審批不規範等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
今年6月,瀋陽市紀委監委強化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工作在全市鋪開,將監督深度植入權力運行全過程,建立權力可查詢、可追溯的反饋機制,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康平縣開發了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監督和治理系統,通過植入大數據監督,利用衛星圖片對農村的每一塊承包土地進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徹底弄清補貼資金裡面涉及人的底數、地的底數、錢的底數,推動農業部門提高治理能力;瀋陽水務集團推進「兩個體系」建設,嚴厲打擊「以水換錢」的各類違紀違法行為,使自來水漏失率降到歷史最低點。
「過去,市紀檢監察機關的案件線索主要來自於信訪件,最高年份佔比高達53%。讓大數據嵌入日常的項目、資金、決策全過程,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融合後,如今,由主動監督發現線索而後立案的案件佔比上升到53%,信訪線索成案佔比下降到不足10%。」瀋陽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推進「兩個體系」建設以來,挽回損失超過16億元,每年避免損失超過200億元。
提高監督精準度——建立監督模型,推動大數據技術全面融入紀檢監察工作
入夜,瀋陽萬實大廈燈光閃爍。這裡是瀋陽市紀檢監察大數據監督中心,在這座3.2萬平方米的大樓裡,未來將有500臺伺服器日夜不停地運轉計算,大數據監督的工具、模型、算法和專利技術不斷迭代,推動大數據監督的工具化、定製化、標準化、產業化,以形成、固化並全面推廣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的數據標準。
從去年9月21日開始,瀋陽市紀委監委每周末都會召開兩場調度推進會,督促地方和部門一把手推進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會議由市紀委副書記牽頭,機關各部門和相關區縣(市)紀委、紀檢監察組負責人、大數據專家齊聚共議,與各職能部門一把手進行面對面溝通,壓實主體責任,並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到今年12月12日,「兩個體系」建設調度推進會已召開100次,涉及72個領域、193家單位,與會人數達4565人(次)。其中,「全員建模」就是近期調度推進會研討的重要內容之一。
什麼是「全員建模」?「全員建模」即運用數據思維、數學思維、模型思維,推動大數據技術全面融入紀檢監察工作,全方位收集獲取監督數據,目標是人人懂模型、人人建模型、人人用模型,做到一資金一建模、一項目一建模、一補貼一建模、一專項一建模、一案件一建模。
瀋陽市紀委監委派駐第十九紀檢監察組項廣飛說:「比如,我們針對查處的大東區徵地拆遷案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建立了一個監督模型。僅這一個模型就找到26個牟利點,比對發現6000多個問題,顯現了『全員建模』、開展大數據監督的巨大威力。」
「各個單位全面收集監督任務,深入挖掘問題,摸清問題底數。」瀋陽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全員建模」把大數據監督和全面從嚴治黨貫通起來,一步步打開主動監督、創新監督、全覆蓋監督的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監督模型196個,累計收集各類數據12.26億條,發現疑似問題數據47.55萬條。(姜虹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