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職類考試中,綜合寫作始終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部分。其中,立意便是寫作的基礎。而如何準確梳理給定材料得出立意卻成為許多考生心中的癥結和陰影,「不知道如何提煉」「抓不住重點」「不知道用哪些材料」等問題被反覆提及,今天中公教育就教大家如何巧妙梳理材料來確定文章立意。
今天重點給大家介紹三種常見的材料結構:總分、並列、遞進。
(一)總分
總分型結構,即有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中所論述的內容可涵蓋所有其他段落中的核心內容,往往出現在全篇材料的開頭或結尾,形成「總分」、「分總」或「總分總」的材料邏輯。
眾所周知,綜合寫作的文體為議論文,需要找出總論點與分論點。而因材料邏輯與論點邏輯關係密切,故往往總分型結構中扮演「總」與「分」的段落與整篇文章的總分論點呈現出對應關係。
因此,當材料呈現總分邏輯時,「總」的段落內容往往指向總論點,甚至可提煉出分論點的角度。
如2018年事業單位統考省屬類題目中,材料1及材料5便為「總」,分別指向新舊動能轉換與新起點實現新突破,所以,整篇文章的總論點可呈現為「改革再深入,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或「改革再深入,實現新突破」。而材料2-4則為分,從中可梳理出3個分論點。
再如2018年三支一扶「新時代青春吐芳華」一題中,最後一自然段為「總」,不僅可提煉出總論點,更通過對上文的總結直接點明了「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分論點的方向。
(二)並列
並列型結構指單個或幾個段落間不存在包含、交叉等關係,各自獨立,往往用於提煉分論點。分析材料時,可根據段意為材料劃分層次,再分別進行分論點的提煉。同時,由於段落間關係為並列,論點的前後順序對論述不產生影響,考生可根據實際需求調整論點順序。
如2018年事業單位統考省屬類題目中,材料2-4屬於並列結構,通過對段落層次的劃分,便可得出三個分論點分別為「加強科技創新」「改善管理模式」「轉變思維方式」。
(三)遞進
遞進型結構意為段落間存在緊密的邏輯關係,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直至引出觀點。由於其突出的邏輯性,在閱讀材料時,考生同樣可對此類材料劃分層次,但提煉出的分論點順序便不可再隨意調整改動。而在部分情況下,遞進型材料結構也將見證遞進型文章寫作的誕生。
如2017年三支一扶「引導共享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一題,材料中依次提到了關於共享經濟的意義、問題、發展方向等諸多方面。在確立分論點時,除去常規的並列型分論點,考生可以考慮呈現遞進型分論點,如:共享經濟發展意義非凡;當前苦難重重;需要加強引導,促使其健康有序發展。
不同的材料結構類型完全可以同時出現在一篇材料中。所以,在材料閱讀中,仔細區分、把握好材料的結構類型,對症下藥,立意提取便能輕鬆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