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指一揮,回望,又五年。
十三五,一個五指成拳的新時空。
春上黔北,風得意,春滿園,花枝俏。
站在百年之大變局的風景臺,打量風光同在的黔北,遵義農業,回頭一笑生百媚,依門含笑映桃花。
這五年,值得記取的民生大事,莫過於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十三五」期末的2020年3月,隨著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正安最後「減貧摘帽」,遵義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籤。歷史性的這一時刻,遵義率先在全省宣告整市退出貧困序列,同樣站在中國西部革命老區的新高度,一抹穿越百年時空的「遵義紅」,瞬間激蕩多少心潮澎湃的故事!
遵義向來頗具自信的動力源泉。細數時過境遷的時代印記,這些年,遵義農民最高興的事兒,是站在二十年前「四在農家」的幸福門坎,遞望到今天的全面小康。從「富、學、樂、美」早出發,到今天「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從「八大農業」結構調整,到今天鄉村振興「四新一高」新跨越,「糧倉」變「錢倉」,成為遵義農業初心使命徵程的生動詮釋和演繹。
這五年,遵義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培育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發展新模式、形成新業態、實現高效益,「四新一高」成為發展主基調。
新理念引領新變革。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不斷推進的農村產業革命,縱深突破調出產業新結構,叩響千年沉寂的黔北大地,好一片勃勃生機。
茶葉、辣椒、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紅粱、生態畜牧漁業、竹、花椒8大農業產業欣欣向榮。茶園、辣椒麵積均突破200萬畝,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地級市第1位,「品味溫醇、香辣協調」的遵義朝天椒列全國十大名椒之首。
遵義獲得「世界辣椒之都」美譽,「國家級遵義辣椒市場」全國唯一,「中國辣椒、遵義定價、買賣全球」格局正在形成,「世界辣椒加工貿易基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不僅茶葉、辣椒名聲大,遵義還擁有面積132萬畝的全省最大的紅粱基地,以及全球「最貴的紅高粱」。
「糧豬安天下」,變挑戰為機遇,生豬產業化「危」為「機」,率先在全省實現「縣縣有龍頭」,2020年生豬出欄將實現440萬頭,生豬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發展,不斷湧現的黔北麻羊、竹鄉烏骨雞、鳳岡小黃牛,鋪出遵義鄉村「六畜興旺」新畫卷。
「龍頭」強了。全市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800家,其中,國家級10家、省級以上174家,均位列全省第1位。
基礎穩了。「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06萬畝,農機總動力達到53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44%,預計2020年農業增加值達457.8億元,為「十二五」期末的1.3倍,年均增長6.14%,總量穩居西部非省會城市前列。
這五年,遵義農產品由生產大市向綠色食品工業強市跨越
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快速突圍,緊盯全國優質綠色食品工業基地建設,遵義將食品工業作為結構調整、產業精良、農業蛻變的強力引擎,推動農產品生產大市向綠色食品工業強市轉變。
藉助農村產業革命發展起來的各大主導產業,遵義蓄勢聚焦白酒製造、精製茶加工、辣椒製品、生態畜禽肉及肉製品加工、竹筍和食用菌為重點的蔬菜加工、調味品製造、地方優質食品加工,務力在產業鏈上尋求突破,形成一批結構優、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食品產業集群,實現「一業興百業旺」乘數效應。
2019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總值504.76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56.2%,位居全省第一,預計2020年加工總值將達到540億元。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獲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1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累計達802張,全省第一。
到目前,遵義市1800餘家企業進入國家農產品追溯平臺,300餘家生產經營企業進入省級農產品追溯平臺,追溯產品涵蓋茶葉、水果、蔬菜、禽蛋和豬、牛、羊肉,位居全省第一。播州、習水、鳳岡三縣區獲農業農村部授予「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稱號。
這五年,「黔北糧倉」向「黔北錢倉」加速跨越
遵義首創「壩長制」,實施「321工程」,為全市農村產業革命提供強有力支撐,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並在全省推廣。
全市以壩區為突破口,著力打造一批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可持續的產業,讓「優勢」升級,讓增收加碼,「黔北糧倉」加速向「黔北錢倉」轉變,成果日益明顯。
這兩年,全市建設241個壩區,面積69.7萬畝。其中,10000畝以上壩區18個、5000—10000畝20個,創建省級樣板壩區15個、達標壩區73個,分別列全省第1位和第2位。2020年截至目前,壩區種植面積達87萬畝(含複種)、增長7%,平均畝產10600元、增長37%。
展現「新氣質」,增強新活力。探索實施「稻+N」模式,推廣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及紅粱種植等,深入實施綠色防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糧食品質不斷提升,「十三五」連續5年,遵義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90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220萬噸以上,產值不斷提升,經濟穩步增長。
好花連連開。遵義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249元,預計增長到2020年的14950元,為「十二五」期末的1.6倍,年均增長10%,總量位居全省第二,增速連續6年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這五年,美麗鄉村正向鄉村全面振興跨越
遵義創造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品牌,20餘年來歷久彌新。
「富學樂美」,接續發力。在傳承基礎上創新,遵義市探索形成建強基層組織、做好鄉村規劃、壯大優勢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健康文化活動、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打造美麗宜居村莊「八個重點」,強力推進富在鄉村產業升級、學在鄉村人才升級、樂在鄉村文明升級、美在鄉村生態升級、強在鄉村組織升級「五個升級」,努力建設富裕、活力、文明、宜居、和諧「五個鄉村」的「855」鄉村振興「四梁八柱」框架體系。
不懈努力的「十三五」,遵義的農村環境越來越美,農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畫卷,點亮綠水青山,孕育金山銀山。
遵義農村向富。2019年全市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7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92.2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全省率先實現全面脫貧。
遵義農村向美。持續深化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面源汙染、村容村貌、村莊清潔「六個專項行動」,全市農村基本實現「道路硬化、衛生淨化、環境美化、村寨亮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全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覆蓋1700多個村(居),惠澤90%以上農村人口。「小青瓦、穿鬥枋、坡屋頂、雕花窗、三合院、白粉牆、轉角樓」,水泥道路貫村莊,青山綠水繞白牆。黔北民居已成為遵義鄉村的一道獨特風景。
遵義農村變活。遵義是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整市試點」,到目前,1848個村(居)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169萬戶農村居民全面納入集體成員參與管理及收益分配。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為主體的農業農村系列改革「組合拳」,激活各類資源要素,農村發展不斷迸發出新動能、新活力。
遵義農村富「腦」。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有「顏值」,還要有「氣質」「內涵」。遵義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步走,讓群眾既「富口袋」也「富腦袋」。「十三五」期間,著力推動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創建,成功創建縣級以上文明村鎮647個,創建率達68.6%,播州區、桐梓縣列入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完善村黨組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湧現出湄潭「管家寨」、道真「自管委」、鳳岡「黨群直議」等鄉村治理遵義經驗。餘慶縣、鳳岡縣琊川鎮、全市11個村分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縣、鄉、村。
回眸「十三五」,遵義農業可圈可點;展望「十四五」,遵義農業激情飛揚。
新時代,新目標,新高度。「十四五」,遵義致力於全省當先鋒「火車頭」、鑄重要「增長極」,向著全市打造西部內陸開放新高地、建設黔川渝結合部中心城市「一地一市」建設新願景,將遵義打造成為黔川渝結合部現代農業強市、全國優質綠色食品工業基地、鄉村振興「西部樣板」,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新未來。
未來已來,遵義農業,疾蹄遠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其倫 孟錦群
圖 遵義農業農村局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