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倫敦9月10日電(記者 黃培昭)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日前在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授獎儀式暨2014學年開學典禮上,發表題為「使命與夢想」的主旨演講。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斯塔夫裡迪斯
弗萊徹學院的師生們,
女士們,先生們,
能夠回到闊別30多年的美國母校—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是人生一大樂事。
能夠學以致用,一生從事自己熱愛的外交事業,更是人生一大幸事。
從我1974年加入中國外交隊伍到今天已經整整40年。這40年裡,我曾在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四大洲六次常駐;這40年裡,我一半多時間曾從事促進中美關係的工作。
當我收到斯塔夫裡迪斯院長的來信,得知學院決定授予我母校最高榮譽—「弗萊徹1947屆紀念獎」並請我在開學典禮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我既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在思考應該如何總結這四十年來的外交經歷,把自己的感悟更好地講述給母校師生。
盤點下來,我這四十年來一直在奮鬥的,同時也是眾多中國外交官共同辛勤耕耘的,就是謀和平、促發展、推合作、求共贏,這是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追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而這些與弗萊徹學院「培養致力於維護國際社會穩定與繁榮的學生」的理念,以及「弗萊徹1947屆紀念獎」的宗旨存在相當程度的契合。
我在弗萊徹學習雖然只有一年,但所學所獲受益良多。當年我的老師中,亨裡克森教授和福爾茨格拉夫教授目前仍然在校執教,用他們的學識培養一批又一批年輕外交官,我謹在此向他們致以由衷的敬意。
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曾許多次與弗萊徹校友有過交集。我們或是談判桌上的對手,或是外交使團中的朋友。共同的經歷既使我們彼此容易溝通,但有時也不得不較量爭鋒。
1995年,我作為中國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副司長,陪同中國副外長李肇星在紐約與美國副國務卿塔爾諾夫舉行中美副外長級磋商,討論的主題是關於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當時,中美關係剛剛經歷曲折逐步恢復,中國國家主席已有10年未對美國進行過國事訪問,但是美方認為國事訪問「時機不成熟」,只同意安排正式工作訪問。
雙方各持己見,爭執不下。這時美方代表團二號人物,助理國務卿洛德要求發言。他是弗萊徹60屆校友,也是「弗萊徹1947屆紀念獎」得主,還擔任過駐華大使。洛德列舉了五條理由,說明為什么正式工作訪問是「最佳選擇」。
李副外長隨即給我寫了一張紙條,說「你的老校友發言了,你是否也說幾句?」我接受了這個挑戰,列了七條理由,說明為什麼國事訪問是「唯一選項」。
洛德還要發言,但被塔爾諾夫副國務卿叫停。他對李副外長說:「我們的副手都畢業於弗萊徹學院,弗萊徹以培養辯論家著稱,如果讓他們你來我往下去,不知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這場弗萊徹人對陣弗萊徹人、60屆對陣83屆的辯論雖然未能促成中美副外長磋商達成協議,但對雙方增進對彼此立場的了解是有益的。兩年後,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了成功的國事訪問,我也有幸參加了代表團。
當然,我與弗萊徹校友的交往不總是那麼激烈。
2001年9月,我在埃及向穆巴拉克總統遞交國書。同我一道遞交國書的就有美國駐埃及大使、弗萊徹77屆校友戴維·威爾士。在共同出使埃及的歲月裡,我們經常就各種議題交換意見。
2006年我出使朝鮮,原以為這次與弗萊徹越走越遠,沒想到卻越走越近。首先來了一位弗萊徹71屆校友、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察森。他當時率領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代表團訪朝,一到朝鮮就提出要見我。理察森先生在歡迎他的招待會上致辭的第一句便是:「劉大使和我畢業於同一個學校——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
接下來便是我們的老院長博斯沃斯被歐巴馬總統任命為美國朝鮮問題特別代表。我們多次就朝鮮問題深入交談,共同努力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進程。
我舉這些例子不是想說明弗萊徹的經歷教會了我辯論,增加了人脈;而是想說明在弗萊徹學到的東西使我獲益匪淺,受用至今;也想說明弗萊徹的畢業生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各為其主」,但都在為實現弗萊徹的理念和人類的理想而共同努力。
最近,有人問我40年的外交經歷中體會最深的是什麼。我說:外交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國家行為;外交的成功、外交官的成功,離不開祖國的繁榮與強大。我作為現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對此感受更加深刻。
中國駐英國使館的前身是清朝駐英國公使館,建於1877年,是中國第一個駐外機構,但其創建的歷史並不十分光彩。1875年,一支英國遠徵隊從緬甸進入中國雲南,隨團的翻譯馬嘉裡在和當地居民衝突中喪生。英國隨後強加給清政府不平等的《煙臺條約》,除了賠款、增開通商口岸之外,還要求清政府派欽差大臣向維多利亞女王當面道歉。於是我的第一位前任郭嵩燾1877年作為使臣赴英道歉,為衝淡他專程道歉的色彩,清廷決定郭嵩燾道歉後留英作為常駐使節。結果,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的使命是道歉;中國首任常駐外交使節向外國元首遞交的第一封信函不是國書,而是道歉信。
今年是一戰爆發百年,這使我想起我的另一位前任—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外交家顧維鈞,他也曾任民國政府駐英公使和大使,並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巴黎和會。中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之一,但中國的主權和利益卻在會上被列強私相授受。儘管顧維鈞據理力爭,無奈國力不濟,他能做的僅僅是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而改變不了喪權辱國的事實。
這些歷史讓中國人深刻認識到了「弱國無外交」。在中國近代史上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對中國人、對中國外交官來說都是撕心裂肺的傷痛。因此,中國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中國對外關係始終將相互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視為外交的根本原則和信條。
今天,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正在朝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而邁進。
我們為實現「中國夢」提出了兩個百年的目標,到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習近平主席提出,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有人擔心「中國夢」所指向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要復仇雪恥,謀求地區甚至全球霸權地位,這完全是一種舊思維,屬於根本不了解中國。「中國夢」的天生屬性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中國夢」是和平與發展之夢。這是基於中國自身歷史國情和對當今時代主題判斷做出的戰略選擇。
從文化基因上看,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唯一沒有對外殖民歷史,唯一沒有海外軍事基地和駐軍,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地區使用核武器的國家。
從現實條件上看,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佔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國搞建設,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人民過上美好富足的生活,擴張和侵略的道路註定難以長久。我們只能靠和平條件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從歷史經驗上看。中華文明從亙古走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輪迴,使我們深知霸道不是王道,霸者註定衰落。作為殖民侵略和戰爭的受害者,我們深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過去30多年中國的發展成就,更讓中國人對通過和平發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樹立了信心。
「中國夢」是合作與共贏之夢。孔子2500年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理念已經融進我們的民族血脈,也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處世之道。中國夢不是為了戰勝誰、超越誰或取代誰,而是為了造福中國人民,推動世界共同發展。
因此,中國始終注重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化爭端,不斷尋找合作機會,不斷擴大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共同利益。中國人民在實現自身夢想的進程中,與世界的合作之路會越走越寬,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貢獻了近1/4的全球經濟增長量。今後5年,中國進口商品將達到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這將為世界其他國家帶來重大發展機遇。
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不僅體現在經濟數字上,而且反映在人們普遍關注的環保等領域。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者。中國的太陽能產量已達世界第一,中國出口的太陽能產品已佔世界貿易額50%以上。
英國首相卡梅倫曾說,中國的崛起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事件之一,中國的發展對英國和世界都是難得的機遇。
我們也深知通往光明未來的旅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註定會充滿各種艱險和挑戰。比如,今天不少人都在談論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
但在我們回顧100年前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近70年前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之際,在我們憶及「弗萊徹1947屆紀念獎」的創立者們珍視和平的初衷之際,我們應當堅信和平與發展是時代潮流,人類具有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能力,外交努力能使各國找到相處之道;我們應當相信,「中國夢」與「美國夢」不僅並不衝突,而且能夠交相輝映。
為此,習近平主席提出中美發展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特徵的「新型大國關係」。這作為外交上的一大創新,需要中美雙方共同相向而行,體現智慧、勇氣、信心和藝術,讓廣闊的太平洋成為中美的紐帶,成為真正「太平之洋」。
在我結束演講之前,我願引用我們學校所在這個州最傑出的人物之一甘迺迪總統的一段話:「和平不存在於條款之中,而是在人們心中。與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羊皮和紙面上,不如行動起來建設和平,讓對和平的渴望和期待深入所有人的心中。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到,我相信人類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
我希望在座的未來外交官們有勇氣拒絕任何歷史的宿命論,有智慧掌握和塑造人類的命運,努力在各自崗位上構建和平、推動發展、拓展合作、成就共贏,將弗萊徹的精神發揚光大,共同譜寫我們共同命運的美好篇章,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安寧。當我們的後人在回顧21世紀的歷史時,我希望他們能夠這樣評價你們:「你們為我們樹立了楷模!」
對於外交官來說,這或許是最崇高的使命與夢想。
謝謝。
*****************************************
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創辦於1933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關係研究生院,被譽為「外交官的搖籃」,目前在校生500多人,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
9月5日,劉曉明大使應邀出席弗萊徹學院授獎儀式暨2014年度開學典禮,並在儀式上發表題為《使命與夢想》的主旨演講。該院院長斯塔夫裡迪斯向劉大使頒發了學院最高獎項「弗萊徹1947屆紀念獎」。該獎系弗萊徹學院二戰後入學的1947屆畢業生創設,授予弗萊徹傑出畢業生校友,迄已有12人獲獎,劉大使是第一位獲獎的中國人。弗萊徹學院師生及校友代表300多人出席上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