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中央新聞1+1報導的安徽懷遠縣一小學的那位副班長嗎?他把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利用到了極致,逼同學吃屎喝尿、為自己交納「賄賂金」,幾年下來,小毛孩居然利用九品都不品的「官權」,收受「賄賂」幾萬元。班上僅有的一位女生給他「送禮」10000元,其他同學也都幾千元不等。
事發後,教育界愕然,家長們愕然,社會愕然:這樣的熊孩子長大了,會比和珅、周永康還要厲害。
很多人認為這僅僅是個特殊的個例,只是一笑而已。看看下面對小學生「是否想當班幹部」的調查結果,也許會讓你有更深的思考。
想當班幹部的有多少?
對一二年級的6個班共270名學生調查中,發現有77.8%的學生表示想當班幹部。其中,想當班幹部的女生佔了30.5%,大有「巾幗不讓鬚眉」之勢。
對於班內班長、學習委員、體育委員等不同職務,想當班長的佔了92.1%。看來,小學生們看中了班長的「地位」和「權力」。
為什麼要當班幹部?
權威說——「班幹部像老總」,「我說了算,能管人」「當班幹部能自己說了算,同學都得聽我的」。二年級的張浩對班幹部解釋為「班幹部是專門管不聽話學生的」。
「我爸爸是老總,能管很多人。」顯然,這位一年級的明明想像他爸爸那樣「我也要管很多人」。
「當班幹部能檢查別人的作業、背誦,能不讓別人說話。」對手中的監督權力感到很滿意的一年級露露說。
「當班長可以打那些說話的,他們不能動。」這位顯然有「暴力」傾向的7歲孩子對能夠「懲罰」他人作為最得意的權力。
面子說——「都買我的帳」,「很有面子」「當班長能管人,同學都買我的帳。」這位二年級的小林同學認為當班幹部的「身價」高了:「都看我的臉色做事。」
「當班幹部能得到爸媽和別人的誇獎,很有面子的。」小小一年級的孩子竟然把面子和別人的青睞看得很重。
「能天天進入老師辦公室。」二年級的曉曉認為當班幹部能進入老師辦公室「提前得到一些消息」,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掙得大家的羨慕。
「當了官會有很多小夥伴給玩。」悅悅認為當班幹部,自己才有「威信」,同學前呼後擁,會很「威風」、「體面」。
利益說——「可以不勞動」,「能少做作業」「當班長就是指揮別人打掃衛生。」一年級的李靖認為當了班幹部就有了「役使」別人勞動的特權。
「當幹部能檢查別人的作業,自己少做一點沒事。」二年級的小敏好像很有經驗:「還可以先收他們的作業,抄一些。」
「我當了班長,爸爸說帶我去吃肯德基,給我買好運動鞋。」這些「甜頭」成為一年級的王偉當上班幹部的動力。
「我給班長送過蘋果。」二年級的張彤大有當上班幹部「撈回」損失的感覺。
其他理由——「為班級做貢獻」的很少當問到「當班幹部為了服務學生、服務班集體」時,小學生贊同這一觀點的僅僅為6.9%。其他認為能和老師套近乎、能促進學習的佔了極少數。
對於「當班幹部的條件」,認為學習好才能當班幹部的佔了65%,認為要身高力壯、有霸氣的佔了29.8%。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只有老師喜歡的才能當學生幹部。
專家提醒:別讓庸俗和功利影響了孩子!
一二年級的「小毛孩」居然把當班幹部看成是「管人」、「沾光」、「拉關係」的手段和工具,把班長看成是「權力」的象徵。這是人的本性還是「習相遠」的結果?
很顯然,家長和社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最大。行為影響、語言導向、耳濡目染等這些有形或無形的影響,讓家長和社會的那些庸俗之風,佔據了孩子純潔和天真。不是嗎,有的家長為了孩子當上班長競請老師吃飯,有的家長為孩子「當官」為榮,並言之鑿鑿:孩子這樣才有出息;考學還能加分……
教育的忽略、教師缺乏引導和對班幹部的管理使用不當,也成為導致孩子「歪曲」班幹部性質的重要因素。例如,忽視班幹部的品德鑑定、重視「粗胳膊」班長、賦予班幹部過多的權力或特權、過分依賴班幹部等。
讓庸俗之風、功利之心、市儈之氣過早染指孩子,發展下去,無疑是孩子的悲哀、家長的麻煩、教育的失敗和社會的禍殃。
為此,專家建議,國家要淨化社會風氣,為孩子創造一個清明的社會環境;家長要做好對孩子的正確引導,重視身教和言教;學校要改進班幹部的產生和使用,加強對班幹部的教育和監管。
他山之石:外國學生幹部怎麼選,怎麼管?
韓國:堪比「總統選舉」。學生報名參加競選班幹部,要對同學說明如果當選會給大家帶來什麼利益,然後投票選舉。凡是通過送好吃的等方式「賄選」的,將直接取消參選資格。
進入中學,那些學習和性格比較好,會處理人際關係的學生往往會成為班幹部,既能模範帶頭,又能凝聚班級。
日本:因學校欺凌現象較多,家長們就教育孩子「低調」做人,免得出風頭而遭到欺負。於是,一些學校就按照座次輪流當班幹部。班長權力也不大,主要是上課喊起立、敬禮等。
對於一些負責衛生清潔、物品管理、保健等比較「辛苦」、責任大的職位,則讓學生自薦,然後用「剪子包袱錘」來決定,憑「運氣」當官。
英國:一些學校不設班長職位,只設從事簡單工作的班幹部,如幫老師收、送作業,與我們的課代表類似,且每學期還要輪換一次。
組成各類興趣小組是學校提倡和鼓勵的活動。各小組的組長,是由小組成員「毛遂自薦」來擔任的,主要責任是帶領「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展好興趣研究。目的是淡化或避免學生之間的競爭。
美國:政治味道十足。美國學校不設班幹部,而是每個班級設立由3個學生、7個老師組成的委員會,其組成人員稱之為「議員」。收集學生意見、反饋老師上課意見等是這些「議員」的主要責任。「議員」會在開學初選舉產生。
馬來西亞:班內也設有維護班內秩序班長、負責衛生等事務的股長及小組組長。與我國不同的是,在班長之上還設有「學長」。每個班選舉一位「學長」,來負責學校秩序的維護和學生監督。不過,「學長」必須是學習成績很好的。
國內分享:班幹部可不可以這樣產生和管理?
量才而用絕大部分老師認為要任命班幹部。任命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長、愛好安排合適的職位。例如,班長要看中協調力、組織力、應變力和與同學的人脈關係;衛生委員要肯吃苦、會操心;文藝委員要有唱和跳的天賦、長相漂亮等。
任前培訓北京一些小學的班主任針對學生年齡小、沒經驗、不會管等,對任命或選舉的班幹部,在上任前進行「培訓」。比如教育班幹部以身作則、職責範圍、具體工作怎麼做,有時候老師還要做出示範表演。
定期輪換一些學校實行班幹部定期輪換制,讓孩子都有機會「過官癮」,都有機會體驗不同的崗位工作,讓還在在崗位體驗中得到鍛鍊。
人人當「官」一些學校班主任把班內工作細化,分解成不同的「模塊」,如打水的、盛飯的、帶隊的、出黑板報的、管專欄的、記錄好人好事的等等。每個「模塊」都安排一兩位學生負責管理,也有的「身兼數職」,這樣就為每個學生都帶上了「烏紗帽」。他們認為這樣才會人人機會均等、人人都有責任、人人得到鍛鍊、人人都有榮譽。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杏壇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