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這件事雖好,但有些陷阱也得避開

2020-12-15 澎湃新聞

關於讀書的好處、讀書的意義,已經不必多談了,從小到大,我們從老師、家長、媒體乃至於我們自己的閱讀體驗中,聽得足夠多、看得足夠多、也感受得足夠多了。不過,當「多讀書」成了一種

「輿論正確」

時,反倒鮮有人去思考,該怎麼讀書才是真正的「好」,或者說,是否也存在某些可能,「多讀書」反倒弊大於利?本文有意對此展開思考,讀書雖好,但它是否也可能存在著哪些陷阱呢?

屏蔽書籍以外的知識來源

古語有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的是只讀書,書中有著一切。在古代中國,這句話還是行得通的,畢竟當時信息閉塞、時代變化速度慢,書籍往往是獲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讀聖賢書」便意味著「聞窗外事」。

不過資訊時代的今天,仍有不少人把這兩句話奉為圭臬,他們的確熱衷於讀書,但他們把書籍當成唯一的知識來源。很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論與資訊時代是格格不入的。資訊時代最根本的特徵之一是,萬事萬物瞬息萬變,信息傳播的渠道更多元,最新的思想、最新的知識,往往出現在書籍以外的渠道上。書籍只是獲取信息的渠道之一,除此之外,刷刷公眾號、看看新聞、田野調查、現場觀摩、面對面交流、頭腦風暴,都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如果還以為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有現代社會所需的所有技能,就會屏蔽了書籍之外更廣闊世界。郝明義在《越讀者》裡對此早有過警告,他說,文字固然提供了「一個可以極為抽象又方便地認知世界的方式」,但它也可能導致「我們原先綜合運用各種感官的全觀能力逐漸退化」,書籍把「文字的傳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擴散」,也使「我們容易疏忽——甚至,貶低——書籍以外的知識來源」。

《越讀者》

奉書本為圭臬,把書本當教條,表面上看讀書「教會」了一個人思考,可實際上,書籍恰恰把個體的思維開闊性徹底封死了,讀書人反倒成了「套子裡的人」,就像是紙上談兵的趙括,或者李白詩中嘲諷的「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在坊間,我們把這樣的讀書人稱之為「書呆子」。

死讀書,不僅屏蔽了書籍以外的知識來源,也會屏蔽一個人的經歷。時下有句網絡流行語,「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置換在讀書上面,這句話同樣成立:讀了這麼多書,怎麼遇到很多事卻也沒能處理得更好呢。這凸顯的是經歷的重要性。讀書所獲取的知識往往是字面上的、是靜止的、是冷冰冰的,但如果能夠把讀書與經歷結合起來,那麼這些冷冰冰的知識就會變成一種切己的、有溫度的、感同身受的體驗。

這讓人想起奧斯卡獲獎電影《心靈捕手》裡那段著名的臺詞,天才少年威爾自恃才華、傲慢得不可一世,心理學教授尚恩這樣跟他說:「你只是個孩子,你根本不曉得你在說什麼。所以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出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有關米開朗基羅,你知道很多,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知道吧?你沒試過站在那兒,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畫吧?你年輕彪悍,我如果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朗誦『共赴戰場,親愛的朋友』,但你從未親臨戰陣,未試過把摯友的頭擁入懷裡,看著他吸著最後一口氣,凝望著你,向你求助……」

電影《心靈捕手》劇照

所以羅素這樣說,有經驗而無學問勝於有學問而無經驗,培根也這樣說,「有一技之長鄙讀書,無知者慕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讀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所以中國古人更提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先賢們都非常智慧地注意到了,要讀書,也要經歷,否則我們很可能只是知識的局外人和旁觀者,知識並沒有真正內化為我們可理解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經歷並不只是字面上的多去遊山玩水看世界,它指的更是在我們自己的人生中對「正確」的勇敢踐行,以及對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人生的經歷,並在經歷基礎上建立起對他人真正的同理心。就比如你閱讀了大量有關農民工的書籍,卻不曾到過他們的住所,不曾聽他們講述過自己的故事,你了解的農民工很可能也只是書面上的一個群體,而不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

脫離大腦的知識肥胖

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好像書讀得越多,整個人就自然而然地變得智慧、變得有氣質了。可在《儒林外史》裡,我們看到那麼多滿腹詩書的文人卻一副酸腐相,在魯迅的小說裡,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四銘滿口仁義道德,然而,人們卻不會將他們與智者聯繫起來。

《儒林外史》

這其實涉及到知識與智慧的差別,讀書可以獲得知識,但讀書卻不必然獲得智慧。智慧是知識的下一個階段,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對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和整合,繼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並具備正確的判斷力。這就好比一個人對唐詩宋詞信手拈來,這是知識,但智慧是在對古詩詞的吟詠中習得審美的能力,是在古人的七情六慾、親情友情、熱愛生活、有趣幽默、善良寬容等方面感受人類的普遍情感和價值,從而豐盈和完善個體生命。換言之,知識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而要從知識進階到智慧,離不開思考。

什麼是思考呢?換用龍應臺的一個說法,「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思考則是「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北大教授曹文軒也這樣說,「讀書不是裝書,讀書用腦子,裝書用箱子」。可問題是,很多人讀書了,卻只是裝書,而沒有思考。他們就像日本學者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術》中說的,「脫離大腦的知識肥胖」,讀了大量書,腦中被各種知識灌滿了,可卻沒有哪一樣是自己的。外山滋比古將這一類人稱為「滑翔機」。「滑翔機」看起來很像飛機,但其實與飛機大不一樣:滑翔機沒有自己的動力裝置,得完全依賴他力才能在空中飛翔,而且無法長距離地持久飛行。

《思考的整理術》

最近高考結束,有個老段子再次被網友拿出來自嘲:「人生最輝煌的一斷時間是高考前6個月,這時你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陸海百千萬,既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現在呢,除了玩手機,廢人一個。」這個段子頗為形象地說明了知識與智慧的距離。如果你只是背誦了知識,而沒有從中學會思考、懂得實踐、充實思想、涵養品格,那麼,即便你知道得再多,也不過是掌握了一堆瑣碎的知識。

殘酷點說,瑣碎的知識與破銅爛鐵無異,之後自然被你「扔」(忘)得一乾二淨,它們來去匆匆,但卻耗費了你大量的時間,妨礙了你思考的進程。因此文化學者鮑鵬山才這樣說,「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只是碎片」「無聊的知識會讓人生變得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格變得瑣碎,甚至猥瑣」。

錯誤的優越感

常常在網上讀到一些知識青年的「回鄉偶得」,說的是自己初中、高中時成績在班裡都是數一數二,也是全村裡為數不多的名牌大學學生,屬於「風雲人物」,讀書人的身份認同感特別強。幾年過去了,畢業後一回鄉,參加個同學聚會,或者加入同學群聊一聊,才恍然驚覺:當初那些成績很差的同學「混得最好」,娶妻生子、有房有車,也變得特別熱絡,成了最受大家歡迎的人。相較之下,自己沒房沒車一無所有,群裡別人聊得熱火朝天,自己卻找不到共同話題,不敢吱聲,也不會有人想起。

本以為讀書人應該很受尊重,也應該混得最好。可風水輪流轉得令人措手不及,於是就產生了特別強烈的失落感和幽怨情緒。

當然,時下大學生文憑的貶值、身份的失落背後有複雜的社會原因,不過,讀書人的這種優越感也值得反思。什麼樣的優越感?就是認為讀書人比沒有讀書的人更聰明更智慧,身份更高一等,讀書人理應比沒有讀書的人賺更多的錢、擁有更大的權力、過更幸福的生活。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優越感,一是古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舊觀念的延續。在那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皇帝是唯一的買家,讀書是平民階層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所以古人看不起那些不讀書的人,並有「君子不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之類的說法。二是我們教育價值觀的偏差,應試教育以升學為首要目的,以分數論英雄,充滿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氣息,讀書人不免也以實用角度看待讀書,認為讀書了就意味著上大學、找好工作、賺更多的錢。

可時代已經變了,皇帝沒有了,多元的買方市場出現了。固然讀書仍舊是下級階層實現階層流動最主要的方式,但切記,這已經不是唯一的方式。你在寒窗苦讀,很多沒讀書的人也在為改變命運而艱辛打拼,讀書與不讀書,只是窄的路與更窄走的路之間的差別,而無關權力的大小、身份的高低、財富的多寡。

並且,「學習成績很好的最後卻給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打工」,這種說法其實屬於一種邏輯謬誤,叫倖存者偏差,我們看到的常常只是少數的成功者。退一萬步說,即便「學習成績很好的最後卻給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打工」,那又怎樣?這並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我們把「有用」的標準定義得狹隘,只以金錢的多寡來衡量。

遺憾的是,個別讀書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知。對讀書有認同感是好事,但他們把讀書當成一種優越感,並產生某種文人式的自戀,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與眾不同、「世人皆睡,唯我獨醒」,最終將讀書異化為一種高利潤、高回報的投資,仿佛他讀了書卻不比別人有錢,就是社會虧待了他。如此「眼高」,一旦沒有實現,要麼就開始懷疑讀書的意義,懷疑人生,進而懷疑社會,成為一個憤青;要麼就是自怨自艾,感到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愁容滿面、抑鬱寡歡。對於這樣的讀書人,我倒想起了賈平凹先生的一句話:「不要以為讀書是最崇高的事情,如果脫離了生活只是純粹讀書,還不如去路邊賣油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吃的越少瘦得越快?並非如此,避開3個減肥「陷阱」,順利減肥
    很多女人實踐減肥這件事情,但是有的不能夠成功,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了太多的減肥陷阱。吃的越少瘦得越快?事實上,並非如此,避開3個減肥「陷阱」,順利減肥,有利於人們的養生。減肥「陷阱一「:吃得少瘦得快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自己每天吃的很少,就會瘦下來,而事實並非如此。
  • 暑假家長最頭疼的這件事,你完成得怎麼樣了?
    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一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一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指定做「55分鐘」或「50分鐘」。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您也許會質疑,孩子真的會「上當」嗎?
  • 認知覺醒:開啟潛意識的智慧,避開人生陷阱
    二、開啟潛意識的智慧,避開人生陷阱比如,你深夜一個人回家,感到有些膽怯,但很快你又說服自己,沒事的,現在治安環境那麼好。很快你就放心大膽回家了。這些過程轉瞬即逝,潛意識已經覺察到了危險氣息,但你的思維感覺不到,反而給出了一堆分析和判斷,讓自己繼續。
  • 暑假家長最頭疼的這件事,你家完成得怎麼樣了?
    與其生氣,不如先了解這些科學方法:少一分鐘,就是不一樣——寫一小時,不如寫55分鐘有一種能讓人耐得住長時間做功課的方法,叫做「時間拍賣方式」。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一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一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指定做「55分鐘」或「50分鐘」。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
  • 搬家公司「坑」太多 昆明消協教你避開陷阱
    20日,昆明市消協、昆明市搬家行業協會發布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在選擇搬家公司時,要注意查看搬家公司合法經營資質,要與搬家公司籤訂書面合同,儘量約定好服務時間、地點、標準等事宜,明確各項違約責任,以避免發生糾紛,規避搬家服務消費陷阱。
  • @家長:暑假家長最頭疼的這件事,你家完成得怎麼樣了?
    培養孩子暑假好的學習習慣,有計劃、認真地完成暑假作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您也許會質疑,孩子真的會「上當」嗎?就像商場促銷時,如果將2000元的東西降價為1999元,微不足道的1塊錢,仍會讓顧客覺得便宜不少,決定立刻買下來。這心理是完全一樣的。
  • 暑假家長最頭疼的這件事,你家孩子完成得怎麼樣了?
    與其生氣,不如先了解這些科學方法:少一分鐘,就是不一樣——寫一小時,不如寫55分鐘有一種能讓人耐得住長時間做功課的方法,叫做「時間拍賣方式」。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一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一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指定做「55分鐘」或「50分鐘」。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
  • 避開高分陷阱和低分陷阱
    避開高分陷阱和低分陷阱 原標題: 湖南考生家長林石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去一個高考志願諮詢機構轉了一圈,填了一份基礎材料,這幾天便不斷收到信息。「我也去現場問了問,光排隊找專家就等了半小時。」  「價格如何?」記者問。  「整體來說,還是偏貴。有的大幾千元,也有上萬元的。」話雖如此,但林石還是咬咬牙為孩子報了一個比較便宜的諮詢產品,「畢竟高考都走過來了,不希望孩子在最後『摔倒』。」
  • 這三個思維陷阱,聰明的人會避開
    生活中「在你還沒有足夠強大、足夠優秀時,先別花太多寶貴的時間去社交,參加各種各樣的聚會,應該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專業技能,多見見你的客戶
  • 夜讀|暑假家長最頭疼的這件事,你家孩子完成得怎麼樣了?
    培養孩子暑假好的學習習慣,有計劃、認真地完成暑假作業,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想讓孩子做「一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一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指定做「55分鐘」或「50分鐘」。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您也許會質疑,孩子真的會「上當」嗎?
  • 養生必知:避開營養陷阱 4種早餐讓女人更年輕
    原標題:養生必知:避開營養陷阱 4種早餐讓女人更年輕   不正確的早餐方式,會讓你的健康受傷害。以下5種早餐組合,是最為常見的,但它們都各有其營養陷阱,看看你是否避開了呢。一、麵包牛奶族  營養陷阱:血糖上升快,易疲倦麵包不論鹹或甜,油脂含量都不少,而且糖分太多,又經過精緻加工,營養價值不高。含糖量太高的早餐會讓血糖很快升上來,又很快降下去,容易導致疲倦、精神不濟等症狀。
  • 如何避開「早午餐陷阱」
    如何避開「早午餐陷阱」 編譯 史春樹   青年參考  ( 2016年09月07日   23 版)
  • 鬼谷子:人到中年,請早點避開這個思維陷阱,否則遲早會吃虧!
    他們口才極好,大道理張口就來,雖然感覺他們是在忽悠,卻又不知該如何反駁。他們總能找到一些讓你信服的原因,給你論述因果關係,聽起來簡直太有道理了。如果你信了,正好掉進了他們為你設下的思維陷阱,有些話越像真的,越是假的。今天,咱們來聊一個,99%的中年人都容易落入的思維陷阱:亂賦因果。
  • 做好這三件事,比讀什麼書都重要
    讀書雖是很有意義的,但讀書的意義變成這個樣子的時候,顯然,我們的初心改變了很多,為了不讓現有的心不太偏離初心,我們還是要讓自己心沉穩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讀書的妙用。讀書妙用,要麼是讀書後,要麼是讀書前,今天主要說一下讀書前。
  •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讀書,是件有趣的事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與君共享,讀書的有趣。有趣的事,是讀書迴文詩分成通體回文、單句回文、環復匯回、本篇回文和雙句回文。蘇小妹也寫過一首雙句回文:採蓮人在綠楊津,在綠楊津一闕新。清代嘉慶年間,禮部尚書姚文田的書房裡題著一副對聯: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詩書傳家,不止十代;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曾國藩天資不高,出身耕讀人家。從一個鄉下笨小子,一躍成為進、翰林。後又成為一品大員後,在家訓中說:吾不願代代得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
  • 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要避開這「五大陷阱」
    一個沒有接受正確的獨立教育的孩子,他們往往在面對那些感興趣的事情時會不敢去爭取,同時在遇到困難時,他們的態度是無所謂,是覺得一定會有人幫自己收爛攤子,這樣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會給別身邊的人造成很大的麻煩,尤其是他們的父母們所要承擔的責任,要比一般的父母要多得多,這樣子的關係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同時,也是在「滾雪球」慢慢的把一個小問題變成一個家庭的重擔
  • 避開這5大「家長陷阱」,你將收穫一個獨立自主善於思考的孩子!
    成績好就行嗎?看看神童「魏永康」的成長經歷你就有答案了。魏永康可算是個天才,2歲識字1000多個,4歲學完初中課程。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轟動全國。魏永康所取得的這一系列成績,都是他母親曾學梅苦心栽培的結果。曾學梅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 避開這5大「家長陷阱」,你將收穫一個獨立自主善於思考的孩子
    魏永康所取得的這一系列成績,都是他母親曾學梅苦心栽培的結果。曾學梅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於是,從小到大,她將家裡所有的家務都包下,從不讓魏永康動一根手指頭,包括給兒子端飯、洗澡、洗臉、穿衣服等。甚至,在高中時,為了不耽誤孩子看書,親自餵飯。
  • 如何避開英語原文陷阱
    因此,我們在閱讀時總會遇到二者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從而陷入語言陷阱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陷阱一:詞形結構相似或相同,實則詞意相左。
  • 如何避開生活中的減肥陷阱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身邊的減肥陷阱,預祝想減重的各位能馬到成功!陷阱一:日常飲食。正常人一日三餐的比例應該是:3:4:3,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往往忽略早餐、中餐的重要性,晚餐卻成為了三餐中的重點,這樣極易造成脂肪堆積,是減肥過程中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