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恩澤:當不當院士不重要,能為國家做事就行了

2020-12-12 新華社客戶端

▲楊恩澤教授。 圖片由楊石提供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宇琪、宋瑞、黃江林

天津大學一間教學辦公室裡,光纖通信相關的中英文書籍、學生論文依舊擺放得整整齊齊,學生們卻再也看不到那位期頤之年仍在科學前沿攀登的老教授。

在大學不遠處的一間舊公寓裡,已用了半世紀之久的老家具還在,衣櫃裡還掛著領口磨損的襯衣,兒子楊石卻等不到如往日一樣結束完教研工作回家的老父親。

在幾千公裡外廣東省饒平縣一所小學裡,捐助落成的科學樓配上了新的教學設備,校園裡依舊書聲琅琅,孩子們卻再也看不到為他們插上科學翅膀的老爺爺。

作為我國光通信領域開拓者,百歲教授楊恩澤這一生,科研教學孜孜不倦,桃李芬芳,捐資助學源源不斷,澤被桑梓。

科研是生活之樂趣

10月20日,是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恩澤教授的百歲壽辰。楊石像往年一樣,準備了蛋糕和鮮花,可是,壽星卻已不在這裡。

10月9日,楊恩澤先生與世長辭,走完了他樸實而又不平凡的百歲人生。

楊石曾和父親約好,在實驗室裡過百歲壽辰,和奮鬥一生的實驗室道別,享受沒有工作的生活。「也許你太愛你的實驗室,這一次你沒守約,而是去了天堂,繼續你鍾愛的事業。」10月20日,楊石寫下這樣一段話。

楊恩澤退休後,仍選擇留在天津大學,做實驗,搞科研。年近期頤,他仍在科研教學第一線,配合課題組從事人工智慧技術的相關研究。

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王成山回憶說,在人工智慧的概念還未火之時,楊先生就來到他的辦公室,直接說明來意,建議他向學校呼籲大力建設人工智慧學院。

「當時這個想法很超前,結果轉年AlphaGo人工智慧機器人就引發了全球關注,學校也著眼於人工智慧教育,推動人工智慧學院建設。」王成山說,「先生對科研大趨勢的把握有獨特的眼光。」

在楊恩澤的建議下,學院近幾年來都會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教授來做講座。「先生每次都會全程聽完幾個小時的報告,並在會後拋出幾個尖銳問題與師生共同探討。他一直關注著前沿技術的發展。」王成山說。

對楊恩澤來說,科學研究是生活之日常,也是生活之樂趣。去世前幾日,他依舊如同過往數十載一般,於清晨薄霧中踏上去辦公室的路。

在天津大學這些年中,他主持並完成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攻關項目及科研課題,主編了《光纖數字通信接收機》,在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十餘篇論文。

楊石念及父親年事已高,曾想將父親留在深圳家中贍養,可無奈的是,「父親在家中總愛打瞌睡,提不起精氣神。」楊石說,最後還是讓父親回到他了熱愛的學校。

從教70餘載,學生把楊恩澤當作事業的導師、人生的楷模,而他則把培養學生看作與完成科研課題一樣,「是自己回報黨和人民的成果」。

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光纖通信實驗室負責人於晉龍教授1994年進入天津大學讀研究生時,師從楊恩澤老先生。在他的眼裡,老先生是「君子之師」,「他嚴於律己,自己要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君子,他也教自己的學生們,要做君子,知學明禮。」

聽聞楊恩澤老先生逝去的消息,學生們皆感念先生的諄諄教導。

天津大學2011級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張豔回憶說:「先生逢人便問問題,在科研上也經常追求『新潮』。有一次,先生讓我教他使用最新版的Matlab軟體。新興的程式語言先生不但要學,而且編輯器也一定用最新的版本。」張豔說。

博士生謝田元收藏了一張白色小紙條,那是2017年8月4日,先生特意為他留的。「這是微型電感,全給你——楊恩澤」,紙條底下就是謝田元幾經周折都沒有買到的實驗器件。

「八二工程」創國內光通信先河

在國內光通信技術領域,楊恩澤是元老級科學家。他主持研製的「武昌-漢口市話中繼光纜通信實用化系統」,是我國第一條通過國家鑑定及驗收的實用化光纖通信線路。

這條線路的建設又稱「八二工程」。在楊恩澤教授的追思會上,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向軍回憶起了楊恩澤和「八二工程」的故事。

「1978年郵電部提出建設這條線路,楊教授被任命為總工程師。當時光通信在國際上才剛剛起步,國內更是一片空白。為了線路的建設,他嘔心瀝血。」他說。

楊恩澤生前接受採訪時說,曾在光纖的焊接上遇到難關,按要求焊接點的衰耗指標應達到3分貝,可當時沒有人能做到。楊恩澤找到電纜廠,一同研究方案。「為解決這一問題,大家整整爭論了3天,可見難度之大。」

按照方案要求,這條全長13.6公裡的光通信線路分為3段,最長的一段6.5公裡。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線路最長只能達到5.5公裡,為了這最後1公裡,楊恩澤和助手整個夏天都「宅」在平房裡做實驗。「武漢的夏天太熱,整天汗流浹背,都來不及擦。」楊恩澤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試驗成功,線路鋪設勝利在望。線路跨越長江那一天,楊恩澤帶著同事們高興地走上了長江大橋,幾十個人手遞手,小心翼翼地將光纜遞過了長江。「那可是寶貝,沒敢要機械來拉,生怕拉壞了。」楊恩澤回憶說。

1982年12月31日,項目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天,線路終於開通。

這條線路的開通推動多個城市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光通信系統,推進我國光通信事業的大發展。

談起楊恩澤撲身於科研的初心,還要追溯到那段抗戰歲月。

1937年,楊恩澤考入武漢大學,在戰爭炮火中開始了大學生活,並隨學校西遷四川樂山。他回憶,一路上敵機轟炸緊追不捨,還常常遇到來自東北的借讀的同學,他們總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眼見被毀的家園和死難的同胞,「何以救國」,楊恩澤捫心自問。國不強,才遭受敵人的鐵蹄,民族經歷的苦難,讓他立志科學救國,改變國家現狀。

「弱國無生存,亡國奴更是悲慘。那時我的思想起伏很大,深感學生應努力讀書,科學報國,振興國力。」楊恩澤生前接受採訪時說。

這份科研初心從未改變。1985年楊恩澤到天津大學任教,白手起家建起了天津第一個光通信實驗室。

在天津大學光通信實驗室初建時,實驗中急需一臺26萬元的科研儀器,可這筆「巨款」難倒了大家。得知情況,楊恩澤毫不猶豫,帶頭放棄了原應屬於自己的正常科研提成用於儀器購置。實驗室的老師們紛紛響應,保證了實驗正常進行。

楊恩澤老先生懷科研赤子之心,立科研救國之志,終其一生,潛心於科學研究,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經常鍛鍊、淡泊名利是長壽秘訣

楊恩澤去世後,楊石回家收拾父親衣物,發現整個柜子裡幾乎沒有一件好衣服,每件襯衣領子都磨損得很厲害。

楊石說:「衣服、褲子若是穿破了,父親就自己補補。大到鐘錶儀器,小到切菜刀具,他都用自己的工具箱手工維修。」

不為名來,不為利往,楊恩澤在生活中是一個樂觀淡泊,不逐名利的人。他在天津住的是20世紀50年代的房子,70年代上海親戚送的兩張床和兩個沙發,至今仍陳列在家中。

楊恩澤生前接受採訪時,談及長壽秘訣,曾仰頭大笑說出八個字:「經常鍛鍊,淡泊名利」。93歲前,他時常約球友打網球。百歲高齡,他仍堅持徒步上下班,從學校東門到家來回兩公裡,他每天來回走兩遍。

曾有一年,天津大學組織師生參加環城自行車騎行活動,當時已90多歲高齡的楊恩澤也想報名參加,但被主辦方拒絕。老先生不服,執意要去。

回憶起這事兒,於晉龍教授說,老先生騎完全程回來後,臉上卻微有慍色地對他說,「主辦方有一輛救護車,總跟著我,我騎一段兒,救護車的人就探出腦袋和我說,『累了吧,上車吧』。」

在懷念楊恩澤時,有人談起「八二工程」,「研製人員都獲得了國家獎勵,他卻絲毫不爭功,仍然默默地繼續做研究工作。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曾有人和楊恩澤老先生說,「您的學生輩中都有人做院士了,要是爭取一下,您也會是院士。」每當這時,楊恩澤總謙虛地說:「當不當院士不重要,關鍵是能為國家做些事就行了。」

臺灣作家齊邦媛與楊恩澤信件中寫道,楊先生在此歲數,「仍能在大學作研究事業」,是「天性樂觀積極得的福佑」。她亦憶起在西南聯大的日子,「《巨流河》裡存滿了我們當年的喜怒哀樂。何等人生!」

楊恩澤自己的生活很樸素,卻將攢下的錢捐給了需要的孩子們。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家鄉廣東省饒平縣山區的基礎教育還很落後,他萌生了助學的念頭。他建議學校將一批10臺淘汰的電腦捐給家鄉的小學。

楊恩澤後來又想,有了電腦還應該有個像樣的機房。於是,他又決定捐資30萬元幫助所城鎮中心小學建一座科學樓,並設立獎學金資助生活困難、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

2006年5月,一幢面積為694平方米的「成和科學樓」在饒平縣所城鎮中心小學落成。不少當地學生的科學之夢就此起飛。

「父親從2012年開始立遺囑,捐助金額、對象每年都更新一次。我們子女現在要完成父親遺願,將房子和他的積蓄都捐出去,一部分捐給學校用作研究,購買儀器儀表設備,另一部分寄回家鄉,繼續資助孩子們完成學業。」楊石說。

天津大學原校長、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在追思會上送來對楊恩澤先生的弔唁詞,「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一輩子不求名不圖利,一輩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輩子與人為善,一輩子有益於社會,有益於青年。然而,難能可貴的是,先生做到了這一切。」

在天津大學26教學樓外,一棵參天蒼松矗立於此,根深深扎在地裡,氣骨錚錚,澤蔭學子。

相關焦點

  • 把一切全給了學生——百歲先生楊恩澤的「不言之教」
    在中國微波通信與光纖通信領域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楊恩澤,執教七十餘載。他的學生中有享有盛名的院士,也有各行各業的翹楚,可楊恩澤一直自謙「我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而今,他如願把自己的一切全給了學生。  實驗室裡的「年輕人」  活到人生第100個年頭時,楊恩澤仍像個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追著時間跑。
  • 「中國光纖之父」 趙梓森院士做客北洋大講堂
    9月28日,應信息學院教授楊恩澤邀請,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先生做客「北洋大講堂」,以「光纖通信」為主題做了熱情洋溢的報告。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汪曣出席了報告會,信息學院黨委書記劉開華,信息學院教授楊恩澤、精儀學院教授王清月,以及來自各學院的100多名師生共同聆聽了報告。報告由信息學院黨委副書記肖述虎主持。
  • 院士學術「不端」還是「不當」,誰說了算
    原標題:「不端」還是「不當」,誰說了算 核心閱讀 近幾天,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經媒體報導受到廣泛關注,更因為當初擔任推薦人的4位院士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而似成「定案」。
  • 美籍院士馬佐平喊話華為: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做事是否要低調?
    #說到華為,最近一段時間可以說是被推到風口浪尖上,一方面承載太多人的希望,很多國人支持華為,希望華為衝出全國,走向全世界,讓世界人民知道我們中國科技不落後於西方國家。前不久美籍院士馬佐平就西方國家針對華為事件表達了自己的個人看法,馬院士表示華為應該韜光養晦,不要老說自己是第一,任正非應該低調一點做事,大力發展晶片生產事業。
  • 祖國恩澤重於山——記王澤山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他看來,火炸藥雖不比空軍、海軍等專業那般時髦,但「這是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離開它,甚至常規武器都難以發揮作用」。  彼時國內火炸藥的生產和研究都十分落後,主要依靠蘇聯援建。但王澤山知道,跟在別人後面仿製就不可能有創新,「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走在國際前列,必須走在前面」。  這個帶著熱血的選擇,拉開王澤山與火炸藥相伴一「甲子」的序幕。
  • 不為恐懼做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省醒行,ID:xing3gorilla】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半夜聽一期廣播節目,具體內容記不太清了。但是模糊記憶裡有一段描述,大概是不要因為恐懼而活著,不要因為恐懼去做事。之所以印象深刻,可能是因為自己常常活在恐懼的焦慮中吧。我的狀態也許算不上恐懼,但是擔心是有的。經常顧慮重重,擔心事情的結果不能盡如人意。而我自己期待什麼樣兒結果呢,似乎也沒有清新的認知。想到昨天和朋友一起吃火鍋,有四種湯底。
  • 【我與海外院士青島行】楊菁菁:院士眼中的小天使
    儘管楊菁菁的工作看起來並不算高大上,但作為李滄區人才引進的第一戰,如何跟院士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讓院士們對青島、對李滄、對這次活動感興趣,都是楊菁菁需要考慮並且要解決的問題。「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發郵件跟院士們約時間,具體發了多少封記不清了,幾千封是有了。」楊菁菁告訴記者,「窗口」崗位的她可謂壓力山大,如果溝通環節出了問題,那後面的人才引進就是一句空話。
  • 「有福之州·對話未來」之「院士峰會行」活動舉辦
    11日晚,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重要活動之一——「有福之州·對話未來」之「院士峰會行」活動在三坊七巷林聰彝故居舉行。國內近20位兩院院士、教授學者、政企精英相聚一堂,為數字福州產業升級把脈。  院士們圍繞福州當地具有優勢的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智慧醫療、衛星通訊、數據資產運營等產業展開高端對話,努力將豐富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 北京大學工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史建軍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2月7日,美國國家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NAE)宣布了新當選的83位院士及16位外籍院士名單。北京大學工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史建軍教授在新當選院士之列。作為美國國會批准的三大國家學術院之一,美國國家工程院成立於1964年,為全美國提供工程科學和技術領導服務。
  • 院士方國洪:潮起潮落逐浪行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潮汐學主要開拓者方國洪潮起潮落逐浪行——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潮汐學主要開拓者方國洪潮汐每晝夜有兩次高潮,「晝漲稱潮,夜漲稱汐」。潮汐潮流的研究與國防建設、航運交通、海洋資源開發、能源利用、環境保護、港口建設和海岸防護等關係密切,而潮汐學是物理海洋學中的重要分科之一。如今潮汐預報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我國海洋潮汐潮流的預報方法主要來自青島的一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物理海洋學家方國洪。
  • 「俄羅斯院士中國行上海站」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9月25日,俄羅斯院士中國行上海站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切斯拉夫·列茲尼琴科院士、拉古諾夫·亞歷山大·維亞切斯拉沃維奇院士、蓋納諾夫·瓦列裡·加裡菲亞諾維奇院士、切爾卡索夫·謝爾蓋·弗拉基米羅維奇院士和阿列克謝·彼得羅夫院士等應邀出席本次活動。
  • 大咖院士見證!國家遠程醫療中心浙西分中心落戶建德!
    7月29日上午,由建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諮詢與學術活動中心、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浙江創新院等聯合主辦的「2020上海院士建德行暨長三角遠程醫療網絡建設高峰論壇」在我市舉行。
  • 李蘭娟院士給同學們寫了一封信
    2020年伊始,每個中國人都被捲入了一場特殊的戰役中,在這場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的戰鬥中,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軍人、工人、農民……每個人都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而在這些人中,高級別專家組成員,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逆風而行的身影,更是讓我們感動。
  • 清華大學陸建華院士:把人生追求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
    陸建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IEEE Fellow。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
  • 劉永坦院士:不服輸,要創新,絕不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做出對國家有...
    從20世紀80年代,劉永坦開始帶領團隊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40年不懈探索,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提升到全覆蓋,更讓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之一。「不服輸,要創新,絕不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做出對國家有意義的成果。」年至耄耋的他用一生踐行。
  • 【學習楊恩澤精神】恩師教誨 受益終身——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師...
    我是1994年讀天大自動化學院的博士,1997年留校之後就一直跟著楊恩澤先生。當時有人問我:對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說我對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要求很嚴。當時我還是很不服氣,這不影響大局,又不影響大家的理解,為什麼不可以?當時先生教我的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實用:「這東西寫在紙上,落筆為言。如果別人誤解你文章的話,會誤導別人,這樣會讓別人走彎路。這不僅是對別人不負責,也是對你自己不負責」。所以從那以後,我寫文章的時候都是非常認真地去考慮這個問題。第三件事就是先生教我怎麼看待成敗。
  • 黃岡師院教師入選省「院士專家企業行」名單
    黃岡日報訊(通訊員董守勳)近日,我省公布2020年「院士專家企業行」首批專家和服務中小微企業首批「科技副總」名單,黃岡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熊緒傑副教授、物理與電信學院雷學堂副教授入選2020年「院士專家企業行」首批專家,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孫川副教授入選服務中小微企業首批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好好做事,自有回報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思是自身要多做義舉,做好當下,出處有明代的《增廣賢文》: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現代多理解為好好做事,自有回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曾國藩曾經有句話說得好「埋頭做事,不問前程」。做人做事,活在當下,做在當下。做事是為了自己更加的充實,至於能不能得到最終的回報,這個也許不一定。
  • 北京交通大學寧濱院士遭遇交通事故,因搶救無效不幸逝世
    兩年前您在開學典禮上,擲地有聲地告訴我們交大的校訓「知行合一」,知行知行,且知且行,既知又行,永遠刻在心中。願您一路走好!至今無法相信,心情沉痛。通知書、畢業證、學位證全都是您的名字。願意被我們親切稱呼的「濱哥」,我們十分尊敬的校長,貢獻重大的學者,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