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刑法中的減刑制度

2021-02-20 北京市律通律師事務所

  刑法中的減刑制度——所謂減刑,就是司法機關依法對服刑人員通過變更原判刑罰,減輕其刑罰的一種行刑制度。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刑法規定了在刑罰執行期間有悔改或立功,都可以適當減輕其刑罰。包括死緩,也都可以通過正當的程序來減輕處罰的。

  在刑罰制度中必然有兩種存在張力的哲學觀念,一種是報應主義(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刑罰就是對犯罪的懲罰,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一種樸素的報應情感,賦予了刑罰感情的力量。刑法顯然是不能忽視民眾這種樸素的道德情感的。另外一種是功利主義,也就是刑罰要起到一些積極的作用,要預防一般人去犯罪,或者是犯罪人不再重複犯罪。這賦予了刑罰一種超然的理性立場。但其實感性和理性並不矛盾,感性是需要理性的引導的,理性是需要感性的滋潤的。

  減刑制度就可以突出的看出,上述兩種觀點。報應主義和預防主義的平衡,感性和理性的折中。減刑必須要考慮到報應主義的需要,不能減得太多。如果一個判處十年有期徒刑的最後服刑一年就可以出來了,那刑罰的公正性就會大打折扣。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特別規定了減刑的限度,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被判處無期徒刑的,至少要關13年。

  在司法實踐中,有一些個別情況——犯罪人的減刑很早,頻次也很高,幅度也很大。尤其是一些有錢的、有權的。所以中央政法委2014年出具下發過專門的指導意見,要求對職務犯罪、金融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這三類罪犯的減刑假釋案件要依法公開。所以2017年司法解釋就特別規定,對於有錢、有權的人所實施的犯罪,比如說:職務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詐騙犯犯罪等,如果被判處無期徒刑,減刑後的刑期最低不少於20年有期徒刑,一般人是13年。當然了特別惡性的案件,如黑社會、危害國家安全、累犯、故意殺人、強姦,這些暴力型犯罪被判處無期徒刑,最低刑期也是不能少於20年。

  2020年03月北京曾經有一個轟動的案件,有一個姓郭的刑滿釋放人員,在東城區的一家超市內,因為一位老人提醒其佩戴口罩,結果此人居然把這位七十多歲的老頭給打死了。後發現郭某2005年就因為殺害自己的女朋友,被判處了無期徒刑。後來歷經了多次減刑,十五年後就出獄了,出獄八個月後,再度殺人。如果按照2017年的司法解釋,郭某是不可能這麼早出來的,因為他最低不能少於20年的監禁。當時實施的是故意殺人這個重罪,按照司法解釋,至少要關20年。

  當然了這個司法解釋是2017年出臺的,那肯定對之前的行為是不能溯及的。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又發布了一個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補充規定。對於職務犯罪的減刑作出了更為嚴格的規定。

  大家發現法律就是在一個一個的個案的催逼下不斷的進行修改與完善的。減刑一定要考慮報應,也必須考慮預防的需要。當然主要是要考慮特殊預防的需要,所以法律規定,只要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認真遵守監規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就可以申請減刑,這個確有悔改表現,主要考慮的就是特殊預防,犯罪分子是否改惡從善了?不至於再危害社會?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有一類案件司法機關一般是不予減刑的,就是在服刑期間拒不認罪的。但是有些犯罪人一直申訴,曾經有個案件,服刑人因為殺人被判死緩,死緩後改為無期徒刑。服刑的17年來寫了幾千封申訴信,幾乎是一周寫幾封信,堅持認為自己是冤枉的。從常理來判斷,這麼持之以恆申訴的人很有可能是真的有冤情。但是很長一段,對於這類人是不能減刑的。因為不認罪、不會改,所以後來出現了大量冤案被平反的案件。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服刑人員拒不認罪,不停申訴。

  這就是為什麼2017年最高司法機關出臺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的申訴權應當依法保護。對於其正當申訴,不能不加分析地認為是不認罪、不悔改。可以想像,這個規定背後,有多少個沉甸甸的故事。當然,法律就是在不斷的去畫出一個完美的圓;每一個個案都是在促進法律的完善。

相關焦點

  • 論我國刑法中的終身監禁制度
    摘要: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生效,首次在貪汙受賄犯罪中設置了終身監禁制度,這是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的一大進步,標誌著我國的立法水平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 對我國減刑假釋制度若干問題思考
    我國現行的減刑假釋制度存在著立法分散、一些規定可操作性差、人為減刑假釋等問題,為此,筆者認為,應進一步規範減刑和假釋的條件,實行開庭審理減刑假釋案件制度,建立減刑假釋的撤銷制度,防止人為操作減刑假釋等問題發生。
  • 完善減刑制度破解財產刑執行難
    建議將財產刑執行和財產性義務履行情況直接與自由刑減刑掛鈎,這樣,既消除了絕對數額的財產刑履行標準所帶來的不公平,又激勵有履行能力的服刑人員為了達到減刑目的而積極履行財產刑和民事賠償義務。因為,在司法實踐中缺少財產刑、財產性義務履行幅度對應的自由刑減刑標準,使得各地在對服刑人員減刑、假釋的提請、審查時缺少統一參考標準,影響執行嚴肅性。  建議引入財產刑減刑制度。
  • 周潔:減刑制度的現狀、淵源及反思
    二、減刑制度的淵源——正當性考察任何一項法律制度的設計,無論是從常理上還是立法要求來看,都是有其立法原意的。減刑作為刑罰執行過程中的一項經常性的司法活動也不例外。在理論研究和司法運用中,一個首先要明確的重要問題,就是減刑制度存在的價值。其作為刑罰執行過程中的一項制度,以何種角度去理解其與刑罰本身價值內在合一性對於減刑制度的貫徹是至關重要的。
  • 刑法上死緩限制減刑的情形
    一、刑法上死緩限制減刑的情形是什麼1、對累犯限制減刑。按照刑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累犯一般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五年內,再次故意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情形。
  • 嚴格規範三類罪犯減刑假釋等制度
    嚴格規範三類罪犯減刑假釋等制度中央政法委近日出臺關於嚴格規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切實防止司法腐敗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刑法、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框架內,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主要指保外就醫)充分體現從嚴精神,從嚴規定實體條件,從嚴規範程序,從重追究違法違規辦理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的法律、紀律責任。
  • 論我國刑法中的立功
    筆者還介紹了立功的分類:刑罰裁量中的立功和刑罰執行中的立功;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自首犯的立功和司法機關採取相關措施後到案的立功。筆者認為對立功的處理是「刑罰獎勵」,其獎勵結果是對犯罪分子的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和減刑。最後筆者認為我國刑法中立功的條件、立功從寬處罰的程序尚需進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發揮立功制度的作用。
  • 2019最新減刑標準:哪些情況罪犯可以減少刑法?最多減多少年?
    在有些影視作品中罪犯的家屬花錢就能使其減刑的劇情只能說是「純屬虛構」,當不得真;在現實生活中依據我國的有關的法律規定,花錢肯定是不能進行減刑的,甚至還可能還會因為行賄罪加一等!那有的人會說了,減刑的情況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也是法律法規有規定的、允許的;既然花錢無法獲得減刑,那麼哪些情況下才可以減輕罪犯的刑事處罰呢?
  • 服刑人員什麼情況下可以減刑?服刑人員減刑條件
    服刑人員減刑制度概述  一、 減刑的概念  減刑,是指對於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期間,由於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因而將原判刑罰予以適當減輕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  減輕原判刑罰有兩層含義:  一是將原判較重的刑種減為較輕的刑種。
  • 有前科的會限制減刑嗎,減刑的限度條件是怎樣規定的?
    ,是指對原判刑期適當減輕的一種刑法執行活動。  根據我國《刑法》第78條的規定,減刑的限度為:減刑以後實際執行的刑期,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1/2;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13年;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典第50條第2款規定限制減刑的死刑緩期執行的犯罪分子,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25年,緩期執行期滿後依法減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20年。
  • 淺析我國刑法罰金刑制度的完善
    同時,新刑法加大了對罰金刑的執行力度,增加了對於不能全部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時侯均可以追繳被執行人罰金的規定,應該說,新刑法關於設立的罰金刑制度較之舊刑法有相當大的進步和完善。但是,新刑法頒布以來的司法實踐表明,新刑法設立的罰金刑制度日益顯示出不完善和落後於形勢發展的地方,亟待進一步完善。
  • 2020刑法:下列3種情形下 罪犯不得減刑和假釋
    現在一說到判刑坐牢,很多人都不當回事兒,認為就算是判刑坐牢,過不了幾年就可以減刑假釋,提前被放出來;認為坐牢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其實就是對刑法的片面認識,的確,很多罪犯在服刑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悔改之心,並且有積極的戴罪立功表現時,是可以申請緩刑的,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是可以申請保釋的。
  • 限制減刑和終身監禁是一個意思嗎?
    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第四條的規定,限制減刑是指對被判處死緩的累犯以及其他嚴重犯罪被判處死緩的犯罪分子裁判刑罰時,人民法院根據其犯罪情節等,可以對緩期執行期滿後的刑罰種類變更或者減刑幅度進行一定限制的刑罰制度。
  •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探析
    16:17:2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劉志惠   一、認識錯誤的概念及立法依據  (一)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 最高法談修改減刑假釋規定:杜絕有權人有錢人減刑快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最高人民法院今日舉行發布會,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規定》主要內容。  夏道虎介紹,減刑、假釋作為刑罰變更執行的重要措施,是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的重要制度,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刑罰執行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對於激勵罪犯積極改造,促進罪犯回歸、融入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次出臺的《規定》,是對2012年7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2012年《規定》)的修改完善。
  • 無期徒刑就等於終身監禁嗎 能減刑多少年 刑法如此規定
    當我們從新聞中聽到一些罪行嚴重的人被判為無期徒刑時,心裡可能會有一些小小的問號。無期徒刑,是否就意味著要把牢底坐穿?服刑者要在監獄裡度過餘生呢?作為我國刑法規定的五種主刑之一,無期徒刑是介於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間的一種刑罰,是僅次於死刑的一種嚴厲的刑罰方法。
  • 封堵「專利減刑」漏洞:一度成違法減刑捷徑,最高法全面收緊
    澎湃新聞記者 朱遠祥 圖 「紙面服刑」案的曝光近期引發廣泛關注,其中引出的違法保外就醫、購買或假冒專利減刑等問題引人思考。澎湃新聞採訪梳理發現,專利減刑制度經歷了從寬鬆到規範的過程。澎湃新聞梳理的20餘個非正常專利減刑案件顯示,技術含金量較低的實用新型專利成為罪犯謀求大幅減刑的首選。多名法律專家向澎湃新聞介紹,「專利減刑」制度運行30餘年來,經歷了從寬鬆甚至濫用,到全面收緊的過程。2017年1月1日起,最高法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將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認定為重大立功的大門徹底關閉。
  • 法律規定的減刑條件有哪些?減刑最多減多少?
    「立功表現」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是阻止他人實施犯罪活動的;二是檢舉、揭發監內外犯罪活動,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線索,經查證屬實的;三是協助司法機關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四是在生產、科研中進行技術革新,成績突出的;五是在搶險救災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現積極的;六是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貢獻的。
  • 封堵「專利減刑」漏洞:一度成違法減刑捷徑,最高法全面收緊
    澎湃新聞記者 朱遠祥圖「紙面服刑」案的曝光近期引發廣泛關注,其中引出的違法保外就醫、購買或假冒專利減刑等問題引人思考。澎湃新聞採訪梳理發現,專利減刑制度經歷了從寬鬆到規範的過程。但若想杜絕專利立功減刑過程中弄虛作假、權錢交易等不法行為,尚需在刑罰執行方面建立細緻嚴密、便於操作的制度和規範,並接受廣泛監督。專利減刑往事:赤峰原市長以11項專利申請減刑失敗對於「專利減刑」,王韻虹服刑的呼和浩特第一監獄並不陌生。
  • 封堵「專利減刑」漏洞:一度成違法減刑捷徑 最高法全面收緊
    但若想杜絕專利立功減刑過程中弄虛作假、權錢交易等不法行為,尚需在刑罰執行方面建立細緻嚴密、便於操作的制度和規範,並接受廣泛監督。專利減刑往事:赤峰原市長以11項專利申請減刑失敗對於「專利減刑」,王韻虹服刑的呼和浩特第一監獄並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