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一反三」本是修行的法語!
每一個修行方法都必須「反聞聞自性、反見見自性、反照照自性」,這就是」舉一反三「。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根本無法修行。
「反三」即「反聞、反見、反照」,即能覺察、能看見,並進一步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而控制自己的舉止言行。
如果你覺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就不可能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動念,更無法控制言行舉止。正如你妒忌別人很有錢時,在妒忌心生起的那一刻,如果你能馬上覺察到自己的妒忌心了,這就叫做「反見見自性」。如果覺察不到,就說明你還沒有看清楚自己的自性。
只要你能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你就能做到反聞、反見、反照,這才是真正的「舉一反三」,也是「舉一反三」成語之由來——舉一念而三反也!
問:調意念是把意念守在眉間嗎?如何讓意念透過眉間往外看呢?
答:不是的,要在閉著眼睛的同時,想像眉間就如是電視畫面一樣的一個視頻,從而把我們的意念全部的集中起來,透過這個眉間往外看。
問:如何觀想蓮花呢?
答:觀想頭頂就是一朵綻放的蓮花,頭部下面全部——包括脖子、脊柱、身體都是整一枝蓮花杆,這時候,整個身體不知不覺的已經全部消失了、空掉了,而變成了一支挺立的、怒放的蓮花
問:什麼是覺照?
答:覺是覺察,照是照顧,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能覺察到的同時,也能照顧住自己的起心動念。
問、什麼是無念呢?念頭來時怎麼辦呢?
答:所謂無念並不是不生起念頭,而是起了念頭時心中不停念,不跟隨念頭跑掉, 並用覺照的功夫看著它、警覺到它。念頭來時讓它來,去時任它去。只要一直保持著覺照,能夠清楚地看到它,而不要去跟隨它。不要做一個參與者,要做一個旁觀者。
二、在做事中入定是一種高級的享受!
問:入定後,是聽見聲音、還是聽不見聲音才對呢?如果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不是定呢?
答:入定是可以聽到聲音的。
如果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則不一定是定。而是「無記定」、「斷滅定」。這樣的定,無論入多久也非真正的禪定,更不會開智慧!
入定後是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上,比如一心一意地做事,就是禪,就是定。問:生活中如何定?如何才能達到心境一體?
答:生活中做任何事只要能做到專注就是定。比如洗衣服時全神貫注地專注在洗衣服的細節上,並充分地感受到每一個幹活時刻的美好感受。
因此,不要把勞動當成是一種勞累,否則你永遠也不可能入定!而要把勞動當成是一種享受,專注其中、享受其中,這樣的勞動非但不會勞累,而且會越幹越起勁,越幹越快樂,並會有無可比擬的成就感,這也才是勞動的真正含義。人們常說「勞動的人最光榮、最幸福、最美麗!」也正是此理!
而且,在做事中入定要比在打坐中入定高級得多,打坐是在靜中入靜,而做事是在動中入靜!在動中入定才是究竟的禪定。這種定在運動員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無論做任何事,只要心專注在意境上,就是禪定。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做每一件事都可以入定,走路、睡覺、吃飯都可以作為修煉的方法。
比如吃飯時,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地吃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牙齒、舌頭與食物的接觸上,那種感覺就如親吻食物。這樣一頓飯不但可以吃很長時間,而且重要是你會吃得非常的美味!
因為萬物有靈,食物也有靈性,當你專注於食物上時,就是與食物產生了心靈共鳴、共振,如此食物便會回饋於你美妙的味蕾感受!
當我們與事物融為一體時,身心高度集中,達到了心境一體——「心」是自己,「境」是面對的事物。因為意識就是一切,其實便是在意識上使之成為了一體——心境一體便是道。
這樣即便是乾重活、髒活、煩瑣活……只要把握得當,就不會有疲勞感。因為我們的意識與事物的意識融為一體了。意識就是能量,也就是相互之間存在共鳴亦即能量溝通狀態,我們的身體就不會損失能量而不會使人感到疲累了!
而在出定之後,因為有了散亂心,就不能保持身體能量之平衡,從而疲勞感也就會跟著出現了。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一個人的心境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