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舉一反三」,動中入定才是究竟的禪定!

2020-12-11 意識的宇宙
動中入定的張繼科

一、「舉一反三」本是修行的法語!

每一個修行方法都必須「反聞聞自性、反見見自性、反照照自性」,這就是」舉一反三「。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根本無法修行。

「反三」即「反聞、反見、反照」,即能覺察、能看見,並進一步能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從而控制自己的舉止言行。

如果你覺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就不可能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動念,更無法控制言行舉止。正如你妒忌別人很有錢時,在妒忌心生起的那一刻,如果你能馬上覺察到自己的妒忌心了,這就叫做「反見見自性」。如果覺察不到,就說明你還沒有看清楚自己的自性。

只要你能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你就能做到反聞、反見、反照,這才是真正的「舉一反三」,也是「舉一反三」成語之由來——舉一念而三反也!

問:調意念是把意念守在眉間嗎?如何讓意念透過眉間往外看呢?

答:不是的,要在閉著眼睛的同時,想像眉間就如是電視畫面一樣的一個視頻,從而把我們的意念全部的集中起來,透過這個眉間往外看。

問:如何觀想蓮花呢?

答:觀想頭頂就是一朵綻放的蓮花,頭部下面全部——包括脖子、脊柱、身體都是整一枝蓮花杆,這時候,整個身體不知不覺的已經全部消失了、空掉了,而變成了一支挺立的、怒放的蓮花

問:什麼是覺照?

答:覺是覺察,照是照顧,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能覺察到的同時,也能照顧住自己的起心動念。

問、什麼是無念呢?念頭來時怎麼辦呢?

答:所謂無念並不是不生起念頭,而是起了念頭時心中不停念,不跟隨念頭跑掉, 並用覺照的功夫看著它、警覺到它。念頭來時讓它來,去時任它去。只要一直保持著覺照,能夠清楚地看到它,而不要去跟隨它。不要做一個參與者,要做一個旁觀者。

二、在做事中入定是一種高級的享受!

問:入定後,是聽見聲音、還是聽不見聲音才對呢?如果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不是定呢?

答:入定是可以聽到聲音的。

如果入定後什麼都不知道則不一定是定。而是「無記定」、「斷滅定」。這樣的定,無論入多久也非真正的禪定,更不會開智慧!

入定後是全神貫注於一件事情上,比如一心一意地做事,就是禪,就是定。問:生活中如何定?如何才能達到心境一體?

答:生活中做任何事只要能做到專注就是定。比如洗衣服時全神貫注地專注在洗衣服的細節上,並充分地感受到每一個幹活時刻的美好感受。

因此,不要把勞動當成是一種勞累,否則你永遠也不可能入定!而要把勞動當成是一種享受,專注其中、享受其中,這樣的勞動非但不會勞累,而且會越幹越起勁,越幹越快樂,並會有無可比擬的成就感,這也才是勞動的真正含義。人們常說「勞動的人最光榮、最幸福、最美麗!」也正是此理!

而且,在做事中入定要比在打坐中入定高級得多,打坐是在靜中入靜,而做事是在動中入靜!在動中入定才是究竟的禪定。這種定在運動員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無論做任何事,只要心專注在意境上,就是禪定。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做每一件事都可以入定,走路、睡覺、吃飯都可以作為修煉的方法。

比如吃飯時,只要你全身心投入地吃飯,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牙齒、舌頭與食物的接觸上,那種感覺就如親吻食物。這樣一頓飯不但可以吃很長時間,而且重要是你會吃得非常的美味!

因為萬物有靈,食物也有靈性,當你專注於食物上時,就是與食物產生了心靈共鳴、共振,如此食物便會回饋於你美妙的味蕾感受!

當我們與事物融為一體時,身心高度集中,達到了心境一體——「心」是自己,「境」是面對的事物。因為意識就是一切,其實便是在意識上使之成為了一體——心境一體便是道。

這樣即便是乾重活、髒活、煩瑣活……只要把握得當,就不會有疲勞感。因為我們的意識與事物的意識融為一體了。意識就是能量,也就是相互之間存在共鳴亦即能量溝通狀態,我們的身體就不會損失能量而不會使人感到疲累了!

而在出定之後,因為有了散亂心,就不能保持身體能量之平衡,從而疲勞感也就會跟著出現了。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一個人的心境很重要!

相關焦點

  • 禪定、打坐、入定秘訣
    入 定 訓 練佛家叫禪定,道家曰打坐,我們叫入定。下面介紹入定修練的訓練方法和標準:為什麼要進行入定訓練,這是屬於哪個層次的?練功第一個階段先入靜,放鬆是關鍵,放鬆之後逐漸過渡到入靜。出世訓練即與世隔絕,專門每天去打坐,慢慢的把世間的煩惱扔到一邊,很快入靜入定。入世訓練即在煩雜,噪亂的社會環境中去練。一般是在晚間,什麼事都沒有,23—1點時,我們不強調這個時間,我們強調活子時,不受時間限制。站著,坐著,躺著都行,一般來說,晚間以坐為好,要含胸拔背,否則容易將氣窩在胸部,頭正且下頜微收,眼帘微垂,眉心舒展,面帶微笑。
  • 120歲高僧入定十八天,令人不可思議的禪定功夫!
    120歲高僧入定十八天,令人不可思議的禪定功夫!近代著名高僧虛雲老和尚,乃是中國近代禪宗的一代大德,他一身肩挑禪宗的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家法脈,堪稱復興中國佛教的一代神僧。虛雲老和尚的禪定功夫相當了得,有一次,他曾在無意之間一坐便進入禪定的境界,連續入定了十八天。他的這種禪定功夫令與他在山裡共同修行的師兄們特別震撼。虛雲老和尚在六十一歲的時候,住在江浙一帶十年之久,他再次遠遊北方。遊歷了五嶽之尊泰山、牢山、憨山老人的海印寺、曲阜的孔廟孔林孔陵。老和尚一路西行,有一天晚上,虛雲老和尚借宿在一間破寺廟裡。
  • 虛雲老和尚入定十八天不吃不喝 難以置信的禪定境界
    不可思議的禪定境界,山中同修為之震撼。師六十一歲,前後在江浙住有十年,又思遠遊,目的地擬再朝五臺,後入終南長住以作修隱。由赤山出發,到鎮江揚州,入山東,遊東嶽泰山,到牢山,遊憨山老人海印寺,到曲阜,遊孔廟、孔陵。向西行,在途上有一夜,師宿一個破廟,廟內空無一物,只有一口朽棺,棺蓋反著。是夜師在棺蓋上睡覺,睡到半夜,棺中大動數次,內有叫聲:「我要出來。」
  • 南懷瑾老師講「入定與出定」
    深於禪定工夫者,有時偶入空定,或忽氣住脈停,如大死者,實非死亡,乃定相耳。旁人不知,往往認為已死,即為之火化或埋葬者,此大誤也。凡此之類,不知埋沒幾多道人,深可太息!當視其平生定力行徑,仔細判斷,且須常備擊子(俗名引磐),平常囑咐道侶,於入定時,向其耳邊敲擊,徐徐輕呼之,即可出定。倘仍不出,久而發生異相,則為真寂矣。
  • 佛教:打坐是為了入定,那麼入定又是為了什麼?佛陀這樣開示!
    喜歡修行的朋友可能就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是要講究打坐的,道教叫做「坐忘」,而佛教叫做「禪定」,兩者卻是殊途同歸。這個是修行的體現。但是在中國的古代也是很多的人喜歡打坐的。但是就沒有真正修行人有那麼多的講究,她們只是追求靜心,修心養性用的。
  • 快速找到適合自己 「 入定 」 的方法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如何才能儘快入定呢?當然「儘快」即使再快,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理論通達、方法得當、條件具備,那麼根據各人的努力情況,在家居士是可以在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左右「儘快入定」的。要做到這一點,需滿足以下條件:1、對「入定」有正確的認識。2、抓住「修行初級階段」的核心。3、找到適合自己的「初級階段」修行方法。4、有足夠的修行時間並將實證生活化。
  • 萬行大和尚開示:入定、住定、出定的秘訣
    通常是在入定前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要入定多久(例如幾個小時或者幾天),當時間一到,自然會出定。如果入定前沒有動念,沒有把出定的時間輸入頭腦,又沒有外人引出,自己是很難出定的,必須靠別人幫助。中國的修行人有一種彈指的方法,當看到同修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耳邊三彈指叫他出定。
  • 什麼是坐禪入定?南懷瑾、達照法師、太虛大師、仲巴仁波切如是說
    坐禪入定是佛教裡修行的一項,坐禪就是打坐,之後心無雜念進入一種忘我妙不可佳的狀態。入定即入於禪定,有時得道者的示寂,也稱為入定。定為三學、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專注於一境。可區分為有心定、無心定等種。有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為等待多年後將出現於世的聖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彈指為佳。
  • 地藏心要|『更深的禪定』與『修行的次第』
    // 第六佛輪─更深的禪定 與 修行的次第 //「善男子!我成如是第六佛輪,由此輪故,如來遊戲、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無量百千微妙深定,以淨智隨轉,滅諸有情無量煩惱。隨其所應,利益安樂,得安隱住、得無驚恐、得無所畏。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
  • 修習禪定(八):加行,禪定的關鍵
    加行,是指入於正位之準備,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在實踐中,修持者們認識到,加行階段的修行,實際是指入正位前之所有修行,因此,對不同條件不同根器不同素質的人來說,方法的選擇,時間的長短,都是有差異的,但都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所以,有的人說加行就是修行,此話也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討論加行時,應把尺度放得寬一些。
  • 禪宗稱為龍定、密宗稱為靈蛇的「那伽定」究竟如何修煉?
    人只要意識壓低時,身體的氣脈就會自己動起來。這個氣應當稱為炁。兩者同音不同義。氣屬後天,炁是先天。先天一炁中醫稱為腎氣。孟子稱為夜氣。密宗稱為靈蛇。名稱不同但所指的都是同一股炁。夜氣,故名思義是晚上睡覺時才會跑出來的炁。一般人在白天幹活消耗能量。夜晚睡覺時夜氣就會出來補充流失的能量。所以稱為夜氣。一個人如果連續數夜不睡就會暴斃而亡!
  • 佛教故事:女人打坐入禪定無論如何都叫不醒
    禪定(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有一次在說法時,有一個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薩就問佛陀道: 「佛陀!這個女子為什麼能在您身旁就座,且入於三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譽的我,為什麼卻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從定中引出,自己去問她。」 於是文殊菩薩就繞此女子三匝,並鳴指一下,但此女子都無動於衷,文殊甚至把她託至梵天,盡其神力,都不能使這個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現在,就算有百千萬個文殊,也沒有辦法使這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過四十二恆沙國土,有位罔明菩薩可以做得到。」
  • 白話講佛法修行與強大內心和身體的系列之二
    系列之二:佛法修行來修復身體的道理是什麼呢好了,有了上面的思維觀念以後,下面再來說與我們身體有什麼關係。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精神狀態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修禪從最初到高級,是一個不斷出離的過程,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隨著禪定境界的不斷提高而挨個脫落。這個不是說沒有這些功能了,是外境不可能再通過這六根影響你了。心神境界完全自由,自我掌控的狀態。這時,身體和精神的業障也完全消除了。舉例,身根脫落是達到了經脈完全通暢,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了,身輕似燕。同時在禪定中,外界溫度也不會通過身體對自己產生感到冷熱的影響。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要把佛法、道法直接落實於當下,要把佛道之學應用於生活日常,要把學佛修道真正實踐於做人、做事;再次,要將佛法、道法真正踐行於生活。無論做什麼事,要用佛、道的思維來判斷、分析、踐行。即使是生活中的小小事也要滲透和應用佛法、道法。才能使之深入骨髓、深入阿賴耶識,也才能真正起用。
  • 讓人快速入定、輔助打坐禪定的《正禪方》
    他為別人早年配製過,據說確實對禪定輔助效果很好。具體如何好,南師沒細說。但是告訴大家,這是輔助禪定的,並不是誰吃都效果好,比如你平時不用功,光靠藥物是不行的。必須之前就禪定打坐很精進,關鍵時候藉助這個藥物推一把力。
  • 南懷瑾老師:不要把昏沉當作入定,不昏沉、不散亂,這才叫「定」
    如何呼吸問: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能量會比較強,這時候就自然會知道一些事情,會收到或放出一些訊息,會變得非常清楚,而不用文字溝通。可不可以說明在修行上,這一方面的過程是什麼原因?你現在講的是心性的,靜定境界在禪定、修禪時會發生的;還有更大的功能、神通,都會起來。這條路是不宜走的,一定會偏差的。它與「明心見性」那條路偏差了,這裡差了一點,將來後果就會偏離很遠了。最好目前暫時不要用,不要多注意它。歸到自己清淨,把它放掉。
  • 打坐在佛教中稱為禪坐或者禪定!是佛教禪宗中必修的一門課程
    打坐在佛教中就被稱為是禪坐或者是禪定,是佛教禪宗中必修的一門課程。打坐從難度來講分為散盤、單盤和雙盤,真正對身體健康起作用的是單盤和雙盤,一般來說男性將左腿壓在右腿上就是單盤,在此基礎上再將右腿扳上來壓住左腿則為雙盤,左手在上雙手相疊拇指相接。女性則相反,要以右腿壓住左腿,雙手右手在上。
  • 打坐時沒有念頭但是周圍的一切情況都很清楚,這是入定嗎?
    #這個就是相似的禪定,或者叫它相似定,他不是真正的定,如果是真正的定,那麼自己心裡頭就有數,也就是可以肯定的。第七意識末那識的作用,這種夢中的境界,修行好的人有時候就是七識起用,前六識伏住以後,第七識啟用有可能會出現類似意生身的情況,但是一般來說,普通人偶爾出現的這種情況,或者即使已經長期能夠保持這種狀態,也是第六意識,一種六識的獨影意識,就是一種恍恍惚惚的狀態,感覺沒有意識,但是周圍的一切都知道。我們在做夢時,以及有的人入定其實都屬於這種獨影意識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