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中國科大MBA2003班40多名同學齊聚國際金融研究院2號樓301教室,教室裡人頭攢動,熱鬧不已。原來是MBA2003班的「曲藝文化」分享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曲藝文化》正在進行中。
本次分享會的主講人是來自於MBA2003班的徐海燕同學,人稱「浪哥」。熱愛戲曲文化的她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粹盛宴。
主講人首先介紹了中國傳統曲藝的幾大主要曲種,包括京劇、越劇、黃梅戲、評戲、豫劇等,並介紹了這幾大曲種的大師級人物,為大家繪製了一幅幅戲曲長廊畫卷,讓大家了解了戲曲中的生旦淨末醜行當和意義。隨後,徐海燕同學帶著大家品鑑了多種戲曲片段,並詮釋了戲曲片段背後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故事,讓大家了解並逐漸建立起對傳統曲藝文化的認知和愛好,讓中國國粹及戲曲文化發揚光大。
在持續兩個多小時的分享活動中,同學們興致勃勃地跟著主講人去品鑑各類傳統戲曲,去了解戲曲背後的文化背景,跟著主講人練習幾個傳唱度較高的戲曲片段,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並建立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改革開放以來,祖國的變化日新月異,然而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的同時,傳統文化在不斷沒落,許多傳統曲藝、戲劇、民俗等文化瑰寶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傳統戲曲文化和各地的傳統民俗文化也在不斷的沒落甚至流失。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守住和傳播傳統曲藝文化是我們的使命。
分享活動過程中,主講人介紹到在曲藝文化傳統的堅守和傳承中,也要勇於「變」,不畏「新」,帶領大家對一些改良後的地方小曲諸如蘇州評彈、北京小曲等進行了品鑑和演練,以便讓同學們更易接受和喜愛。大家都紛紛表示,參與本次分享不虛此行,對於之前都不曾關注的戲曲行當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甚至有的同學回家給孩子哄睡的搖籃曲都變成了「秦淮景」。
曲藝作為中國最具民族民間色彩的表演藝術,在中國整個的文藝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曲藝是中國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學的特殊傳承載體。中國歷史上各個少數民族的史詩以及許多民歌與敘事詩,借曲藝藝術的「說唱」得以傳播、弘揚和保存。曲藝是中國古典章回體長篇小說和許多戲曲劇種形成的橋梁與母體。換言之,曲藝在其歷史發展中催生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孕育了諸多戲曲劇種。
「梨園綻百花,戲韻唱中華」 。戲曲是依賴於觀眾而生存的藝術,戲曲的傳承既需要自身創作和表演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培養支持和喜愛戲曲的觀眾群。戲曲不能「養在深閨人未識」,自我陶醉。因此,要利用各種可能的媒介和形式,大力推進戲曲的傳播。
真心保護一個行業,是需要靠無數的歲月去堆積、去磨礪、去感受、去體會、去傳承、去熱愛。既要有傳統的堅守和傳承,也要勇於「變」,不畏「新」,則中國曲藝的前途可期。戲曲終究是劇場藝術,是面向觀眾的,需要觀眾的共鳴和反應,要獲得觀眾的喜愛或議論。活水才能養魚,只有不斷演出,從生活和觀眾中汲取藝術營養,才能獲得生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播便是生肌素。
所以,為了中國這塊偉大的瑰寶不被沒落和遺失,讓我們以微薄之力,點點星火去傳播、去影響身邊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愛上這門傳統藝術,去揭開她含蓄的面紗,露出美麗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