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直播授課。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11月13日電 (記者 楊伏山)2020年廈門市曲藝研討會13日舉辦。來自廈門、漳州、泉州及臺灣地區的曲藝專家齊聚鷺島,共同探討廈門傳統曲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鄭長鈴教授和來自臺灣、執教於閩南師範學院的施沛琳教授等學者受邀蒞會就曲藝傳承發展等問題進行網絡直播授課。
此次研討會為期三天,聚焦「曲藝文化+」,內容涵蓋名師雲課堂、曲藝調研、曲藝展演、曲藝研討會四個部分。廈門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張國雄介紹說,其中,名師雲課堂透過網絡直播的形式,面向社會大眾開放,在為期三天的網絡直播中,觀眾將看到來自兩岸的曲藝專家奉上南音、講古、答嘴鼓、歌仔說唱四大板塊的曲藝教學。
曲藝作為中國最具民族特點和民間意味的表演藝術形式集成,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就廈門而言,南音、講古、答嘴鼓、荷葉說唱、歌仔說唱等近十餘項曲種,構築起廈門曲藝曲種繁多、曲目豐富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在兩岸同胞內心中有深厚的影響。來自臺灣的卓聖翔老師、孟孟(施沛琳)老師,受邀做客名師雲課堂,講述同根同源的的曲藝文化。
廈門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張國雄接受媒體採訪。 楊伏山 攝
今年75歲高齡、現已在廈門定居的臺灣南音名家卓聖翔,今年6月入選廈門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成為首批獲評非遺傳承人的在廈臺胞之一。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臺灣與廈門曲藝界過去交流交往頗多,今年因疫情原因受到一點情影響,相信疫情過後,彼此的交流合作會重新熱絡。
在臺三十年時間裡,卓聖翔潛心於南音傳承,曾由南往北,先後創辦高雄串門南樂團、臺北奉天宮南樂團,並在二十多所中小學開設南音興趣班,並與廈門各大南音協會展開往來,推動兩岸南音交流。
他說,廈門曲藝文化發展步伐很快,有不少值得臺灣業界學習之處。未來,如果能夠進一步重視譜曲人才培養、推行南音技藝考級制度,將會推動南音發展更上層樓。
據了解,來自兩岸的曲藝專家14日將走訪廈門市集安堂南樂社、廈門鵬翔答嘴鼓藝術傳習中心等地開展曲藝調研,實地考察廈門曲藝現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