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講到順序式學習法存在一些弊端,不是說順序式一定就錯,但會有煩惱:如枯燥、難懂;不解、迷茫;沒有正向激勵。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學了很長時間,沒有明顯的效果,依然不能解決問題,便沒有成就感。克服順序式弊端,採用三步式快速學習法。
一、快速建立領域整體認知
想必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在學習新學科、新領域時,如果採用順序式,開始時就紮根於細節,導致缺乏對新學科的整體認知,甚至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就類似盲人摸象。如何建立整體認知?
1、找到規範教材
規範教材是針對學習新領域比較權威全面的教材。任何一個領域的教材都會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基礎類,是針對新手,由淺入深地講解,比較全面。另外一種是應用類教材,默認學習者已經具備基礎知識,進行實際的案例、應用等實際操作,會更難懂。
2、閱讀目錄,繪圖(可視化,網絡)
拿到教材,不著急學習,先詳細閱讀目錄,把目錄繪製思維導圖。
3、速讀
快速把整本書翻一遍,不能漏掉一頁,不求甚解,囫圇吞棗一樣,只需要大概了解,知道全書講什麼。
4、再次閱讀目錄和圖
回憶全書目錄和思維導圖。
5、默寫繪圖
根據回憶,不求太準確,憑記憶繪製思維導圖。
6、修改優化
如果有些內容實在想不起來,再去看書,直到能夠繪出和看著書畫出來差不多為止。
這樣建立整體認知有什麼用呢?達到什麼效果?
了解新學科全貌,了解學習的結果,對新學科有感性認識。花幾個小時建立,便知道前面的知識點要解決後面的什麼問題。
為什麼會達到這麼好的效果?
因為目錄是精華,目錄有結構,速讀做了知識點間的關聯,再讀做對比,再畫避免遺忘。解決了枯燥難懂,不解迷茫,缺乏正向激勵的問題。
但是也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認知模糊不透徹,快速遺忘。就需要接著進行下一步操作。
二、解決問題為導向
做了上一步,已經能感性了解知識點,初步構建網絡。學習時帶著問題,知道前面的知識點應用於後面的哪一個案例,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這一步具體要做的事:
1、收集整理案例(如例題、問題);2、嘗試解決問題;3、複習模糊知識點;4、最終解決問題;5、寫下解決問題的所有知識點。
這一步的收穫:
抽象的概念變感性認識,構建了小型知識網絡,能得到正向激勵(有學習的喜悅感、成就感,便於往下進行)。對知識掌握程度加深,也能幫助實際工作。知識點都在由非工作記憶向工作記憶遷移。
這種問題式學習簡單粗暴 ,開始會覺得很難。為了解決問題,每遇到一個知識點就要往回學 ,但是每學習完一步,知識網絡更清晰,越往後面越簡單。
這一步依然存在沒解決的問題:非工作記憶區知識點沒有固化,沒建立模式,還在淺層記憶,有限的案例沒法解決無限的問題 ,接著第三步來解決。
三、刻意練習,補充隱知識(詳細內容介紹在上篇文章)
再回到順序式學習,細讀時會發現,基本概念這些知識並不那麼枯燥難懂了,每學一個知識點便知道它的用途。刻意練習,進行大量的練習,使各知識點固化。補充學習隱知識,教材上提到,但沒有具體描述的知識點,需要藉助其他資料來補充。
這種方法剛開始應用時有一定難度,會很吃力,甚至有難以喘氣的感覺。但從整個學習過程和效率來看,是最有效、最省時的。在應用這個方法時,你不用擔心專注度,根本沒機會走神,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的學習都是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