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冰/文
地區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總量的重要綜合性指標。縣級是我國現行地區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的最基層單位,縣級地區生產總值數據是各級核算數據的基石,縣級地區生產總值數據核算是我國經濟核算系統中重要的、基礎的工作。近年來,我國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制度歷經多次變革,縣級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在執行制度過程中,受制於基層工作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問題。
主要問題
——統計制度方法設置。一是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在地原則」執行不嚴格。對地區生產總值核算而言,按常住單位確定的核算範圍與我國目前專業統計按註冊地或法人在地確定的統計範圍有所不同。常住單位的核算範圍一般是生產活動發生在哪裡,就統計在哪裡,即「在地原則」。而按註冊地或法人在地確定的統計範圍,可能會出現與生產活動發生地分離的現象。在實際中,各專業統計報表範圍並不包括註冊地在外地而生產活動發生在本地的產業活動單位,以此為依據推算的增加值自然也不能體現這部分單位創造的增加值。如工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時,採用的是規上和規下工業增加值的加權增速推算。由於註冊地在外地而生產活動發生在本地的產業活動單位(甚至外地集團下屬在本地的法人單位)沒有納入本地統計,就漏統了這部分單位的工業增加值。二是行業增加值季度核算依據資料不充分。如服務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時,行業增加值計算依據由1-5個指標組成,最多的交通運輸業依據鐵路、道路、水上、航空、郵政五個行業基礎數據核算,最少的批零住餐業分別依據各行業限上企業的銷售額或營業額一個指標作為計算依據,非營利性服務業僅以財政八項支出增長速度作為計算依據,行業增加值核算依據資料不充分,易造成核算數據誤差。三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度核算數據權威性不高。地區生產總值年度核算方法複雜,牽涉部門廣,所需資料多,一般要在次年的4月份完成核算。而此時一至四季度累計的核算數據已經認定使用,年度核算數據即使與已公布數據有偏差,也很少進行修正公布,只起到修訂部分行業下年地區生產總值季度核算基數的作用。地區生產總值年度核算這一龐大而系統的工作,所起的作用並不大。
——統計資料。一是基礎資料缺口大。對於縣級來說,不論是季度核算還是年度核算,有很多基礎資料無法收集齊全,這一方面是由於部門資料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受部門間數據難以共享的制約。季度核算時,鐵路運輸周轉量、證券成交額、保費收入等數據,只在地市級核算,縣級無法掌握具體數據,地市級也很難劃分出區縣級的具體數據,季度核算時各區縣都只能以地市級數據代替,精確度不高。二是核算資料代表性差。對於縣級來說,有的行業納入聯網直報的單位少,聯網直報單位個數和指標數值佔該行業的比重低,用該行業聯網直報數據作為行業增加值推算依據,代表性較差。例如住宿餐飲業,對於縣級來說,住宿餐飲業經營單位集中於個體戶,註冊為企業的單位較少,聯網直報企業更少,以少量的企業營業額推斷全市住宿餐飲業增加值難免有失偏頗。三是支出法核算資料難以獲得。在縣級層面,只有進出口總額數據,地區間貨物服務的流入流出數據無法獲得。因此,支出法核算只是對居民消費、公共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增加等項目核算,然後以生產法核算結果倒推出貨物服務淨流出,整個過程違背了以支出法核算結果對生產法和收入法核算進行檢驗的初衷。
——核算分類。一是產業分類與行業分類調整不同步。原一產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二產中的開採輔助活動、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三個行業大類現劃歸第三產業。但是,這三個行業仍然按照原行業增加值核算方法進行核算,只是在計算產業合計時進行調整。另外,行業大類與其所屬行業門類分別屬於不同產業(比如開採輔助活動,屬於採礦業這一門類,採礦業屬於第二產業,而開採輔助活動則屬於第三產業),容易造成數據使用者的誤解,也會增加核算人員的工作難度。二是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劃分不合理。非營利性服務業中包含營利性服務業。例如,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的公園、景區管理,教育行業中的職業技能培訓,衛生和社會工作中的私立性質的醫院等都具有營利性質,將這些行業統一划入非營利性服務業,並在季度核算中僅以財政預算支出中八項支出作為核算依據,不能真實反映行業發展情況。
幾點建議
完善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制度。近幾年,隨著考核方法改革,地區生產總值佔考核分值的權重有所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來自考核評價的行政壓力和幹預,是推動地區生產總值核算方法改革和研究的良好契機。建議以核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核算結果的準確性為目標,更多考慮基層統計工作的實際,修改完善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對縣級地區生產總值做出正確評估和解析,推動地區生產總值核算日趨精準化。
按「在地原則」調整核算結果。由於地區生產總值核算範圍與專業統計範圍不同,在不修改專業統計制度的條件下,建議在地區生產總值年度核算時,按「在地原則」計算出地區生產總值淨增減數(增加外地法人單位在本地的產業活動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本地法人單位在外地的產業活動單位創造的增加值),調整縣級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並以淨增減率調整季度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以保證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季度地區生產總值數據準確可靠。
豐富核算依據資料。計算的依據越充分,結果就越精確。建議在充分考慮基礎統計資料的可獲得性和計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基礎上,適當增加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其他服務業等行業的計算依據,這樣可以解決區縣服務業「四上」企業佔比低、代表性不強的問題,提高地區生產總值核算結果,特別是服務業核算結果的精確度。理順核算分類關係。將農林牧漁服務業、開採輔助活動、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調整到第三產業所屬的相關門類中。同時鑑於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服務業劃分不合理、核算依據資料不充分等問題,建議適當調整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服務業的分類及核算方法,理順核算分類關係,便於各類數據的統計和增加值的核算。
推動部門全行業統計。對統計部門來說,「四下」企業、個體經營戶等大量經濟主體的數據很難取得,需要藉助部門財務資料、經濟普查資料等進行推算。行業主管部門可以依靠對本行業的行政管理優勢,建立健全統計調查制度,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相關數據。
加強地區生產總值核算培訓。近年來,針對基層地區生產總值核算人員的系統培訓幾乎沒有,基層核算人員的業務知識主要來自地市級統計機構年報培訓和自身對核算制度的理解,缺乏對地區生產總值核算本源性、系統性的認識,影響地區生產總值核算數據質量。建議對基層核算人員進行專題培訓,保證核算人員熟練掌握核算理論和核算技巧,更新業務知識,熟知指標口徑變化,提高地區生產總值核算的精準度。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