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經歷了建立和曲折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獲得了迅速發展。但是,目前仍存在許多不完善的方面,與加入WTO之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宏觀經濟管理、社會公眾和對外交流工作的需要相比,與國際標準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需要進一步改革和發展。
一、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回顧
國際上曾經同時存在過兩大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一個是產生於前蘇聯、東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國家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一個是產生於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國民帳戶體系,簡稱SNA。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歷史實際上是從前者向後者過渡的歷史。具體說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 MPS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階段,MPS體系與SNA體系並存階段,在SNA體系下的發展階段。
(一)三個發展階段
1、MPS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階段
1952年,剛剛成立的國家統計局在全國範圍開展了工農業總產值調查,從此開始了我國工農業總產值核算。後來,又從工農業總產值核算擴大到農業、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飲食業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總產值,即社會總產值核算。從1954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在學習前蘇聯國民收入統計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開展了我國國民收入的生產、分配、消費和積累核算。這些核算為當時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例如,薄一波同志在1956年召開的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根據國民收入和財政收支等資料,提出了「二、三、四」比例關係,即積累佔國民收入20%左右,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30%左右,基本建設投資佔財政支出40%左右。這些重要的比例關係在當時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56年,國家統計局派團對前蘇聯國民經濟核算工作進行了全面考察,隨後在中國全面推行MPS體系。先後編制了社會產品生產、積累和消費平衡表,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生產、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勞動力資源和分配平衡表等MPS體系中的一系列重要表式。不幸的是,正當這些平衡表的編制工作剛剛起步的時候,恰逢大躍進時期的反教條主義運動。這些平衡表的編制工作受到了批判,並以過分繁瑣為由停止了多數平衡表的編制。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一次大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工作遭受了第二次大挫折。這期間,統計機構被撤銷,統計工作人員被下放,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完全陷入停頓狀態。
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工作陸續恢復和發展。首先恢復了MPS體系的國民收入核算,隨後又編制出兩張MPS體系的全國投入產出表,即1981年投入產出表和1983年投入產出表。這些核算表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國民經濟計劃和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MPS體系與SNA體系並存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繼續沿著MPS的方向恢復和發展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已經不能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在繼續開展MPS核算的同時,逐步研究和開展SNA核算。1985年,開始SNA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1987年,開始編制SNA體系的投入產出表;1992年,開始編制SNA體系的資金流量表。
與此同時,從1984年起,國務院成立了專門機構,組織領導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設計工作。在這一機構的領導下,國家統計局會同有關部門在總結我國當時的國民經濟核算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該方案採納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保留了MPS體系的部分內容,是一個MPS與SNA的混合性體系。1992年1月,國務院組織有關方面專家進行了論證,通過了這一方案。同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全國範圍內分步實施這一體系。
3、在SNA體系下的發展階段
從1993年起,以取消MPS的國民收入核算為標誌,中國國民經濟核算實際上已經從MPS體系和SNA體系並存階段,進入了SNA體系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開始編制SNA體系的資產負債表和國民經濟帳戶,並且對整個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從1999年開始,在總結1992年以來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方法改革成果和實踐經驗、深入研究最新國際標準——1993年SNA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進行了系統的修訂,取消了MPS的核算內容,清理了基本概念,修訂了基本框架,調整了有關表式的指標設置,使之建立在1993年SNA的基礎上。新方案已經廣泛地徵求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審定之後,將正式出版,用於規範和指導今後一定時期內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工作。
(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各組成部分的建立和發展情況
下面具體介紹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各組成部分的建立和發展情況。
1、國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核算
從建國初期到90年代初期,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是MPS的國民收入。這個指標反映了農業、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飲食業的生產活動成果。「一五」時期,國家統計局開始國民收入核算,「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1973年重新恢復。1983年11月,國家計委、國家經委、財政部、統計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國民收入計劃統計工作的報告》,此後,逐步加強了我國國民收入核算工作。
改革開放以後,非物質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科學研究事業等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並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宏觀經濟管理需要了解這方面的情況,以便制定正確的服務業發展政策,協調三次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國家統計局從80年代初開始研究SNA的核心指標國內生產總值。1985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並要求在做好國民收入統計的同時,抓緊建立國內生產總值和第三產業統計。同年,我國建立了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但是,當時,我國仍以MPS的國民收入指標為主,以國內生產總值為輔,用以補充前者不能反映非物質服務業生產活動成果的不足。90年代初,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之後,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這一適用於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經濟指標更加重視。針對這種情況,國家統計局不斷加強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使之得到不斷發展:一是提升了它在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地位,使之由附屬指標逐步上升為主要指標,1993年,以取消國民收入指標為標誌,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二是擴大了核算領域,由最初只進行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核算,擴大到國內生產總值使用核算,即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三是修正了計算方法,將以國民收入核算為基礎,進行調整和補充的間接計算方法,修正為直接利用原始資料計算的方法。四是在總結年度核算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以滿足宏觀經濟管理了解近期國民經濟發展情況的需要。五是根據1994年頒布的國家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核算的產業部門分類進行了調整和細化,特別是對服務業的產業部門分類進行了調整和細化;根據農村和城市住戶調查資料,試行對居民消費支出項目進行細化。六是以國民收入和其他有關歷史資料為基礎,推算出1952——1984年國內生產總值歷史資料,根據首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資料對1978年至199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數據進行了系統的調整,並出版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歷史資料,1952——1995》一書,為宏觀經濟分析提供了一套可比的國內生產總值歷史資料。七是試行價格指數縮減法取代傳統方法計算工農業不變價增加值。八是逐步規範了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
2、投入產出核算
70年代,我國有關部門編制了第一張投入產出表——1974年實物型投入產出表。80年代初,適應改革開放初期宏觀經濟計劃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國家統計局同有關部門合作開始編制MPS體系的價值型投入產出表。先後編制出1981年和1983年全國投入產出表。80年代中期,適應改革開放以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和制定第三產業發展政策的需要,國家統計局開始研究SNA體系的投入產出表。198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行全國投入產出調查的通知》。通知要求每五年進行一次全國投入產出調查,編制投入產出表。從此,我國建立了定期編制SNA體系的投入產出表的制度,即逢二、逢七年度開展大規模投入產出調查,編制投入產出基本表,逢0逢五年度,通過小規模調查和對基本係數表進行調整,編制投入產出簡表。90年初以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國家統計局不斷改進投入產出調查方法和編表方法,細化部門分類。到目前為止,已經編制出1987、1990、1992、1995和1997年五張SNA體系全國投入產出表,正在編制2000年全國投入產出簡表和籌備編制2002全國投入產出基本表。
3、資金流量核算
80年代後期,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國家計委開始研究資金流量核算,設計資金流量核算的基本表式。1992年3月,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計委聯合印發了《關於編制資金流量表的通知》,從此,開始了我國資金流量核算工作。90年代,國家統計局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對1993年SNA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資金流量表的基本指標設置和編表方法進行了系統的修訂,形成了比較規範的表式和編制方法。到目前為止,已經編制出1992—1999年八張資金流量表,正在編制2000年資金流量表。
4、國際收支核算
1980年,我國恢復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法席位。1981年,為了履行成員國提供國際收支核算資料的義務和適應我國對外經濟管理工作的需要,國家統計局會同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四版和當時的實際情況,建立了我國的國際收支核算制度,按年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後來,這項工作轉由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90年代,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的《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修訂了我國國際收支核算的基本表式,改進了有關資料來源和編制方法,並在編制年度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基礎上開始編制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年度國際投資頭寸表。
5、資產負債核算
80年代中期國家統計局開始研究資產負債核算,90年代中後期開始編制資產負債表。到目前為止,已經編制出1997、1998和1999年三張資產負債表,正在編制2000年資產負債表。與此同時,在研究資產負債核算理論和方法,總結編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對資產負債表的指標設置、資料來源和編制方法進行了不斷的改進。
6、國民經濟帳戶
80年代後期國家統計局開始研究SNA的帳戶核算方法,90年代初建立了我國國民經濟帳戶的基本表式和編制方法。到目前為止已經編制出1997、1998和1999年國民經濟帳戶,正在編制2000年國民經濟帳戶,並且在總結編制經驗的基礎上,對國民經濟帳戶的指標設置、資料來源和編制方法進行了不斷的改進。
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已經成為黨和政府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狀況的重要手段,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和各種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例如,黨的十四大五次會議提出的到2000年,在我國人口比1980年增長三億左右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就是建立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基礎上的。我國政府在 「九五」規劃、「十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中提出的國民經濟增長目標以及歷年年度計劃中提出的國民經濟增長目標也都是建立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基礎上的。1998年以來我國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金融政策,也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反映出來的經濟增長率下滑,最終需求不足有十分密切的聯繫。再如,投入產出核算資料在研究產業結構、部門之間的經濟聯繫、最終需求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資金流量核算資料為研究我國收入分配、儲蓄、投資和金融交易狀況提供了重要依據;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核算資料為分析對外經濟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二、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進一步發展展望
經過一系列改革和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與1993年SNA相比,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工作還存在很大差距,必須進一步改革和發展,以適應加入WTO之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管理、社會公眾和對外交流工作的需要。
(一)國內生產總值核算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方面,需要逐步改進。例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產業部門分類和支出項目分類太粗,滿足不了生產結構和需求結構分析的需要,也滿足不了向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報送資料的需要,需要進一步細化;受傳統的物質生產核算理論和實踐的影響,我國目前的服務業核算基礎仍然非常薄弱,核算方法尚不完善,急需加強和改善;我國目前的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是累計的生產核算,沒有進行分季度生產核算,也沒有進行使用核算,即季度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因此不能很好地反映近期的國民經濟發展趨勢和為短期宏觀經濟分析和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因此必須逐步建立分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和使用核算;為了比較準確地反映經濟增長率,我國傳統的工業和農業不變價增加值計算方法急需徹底改革,同時需要建立服務業生產價格指數和服務貿易價格指數;為了提高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需要研究和逐步開展未被觀測經濟核算。
(二)投入產出核算
為了適應加入WTO之後企業的實際情況,減輕企業的負擔和提高投入產出表的數據質量,必須研究和進一步改革現行投入產出調查和編制方法。同時,加強投入產出核算與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的銜接,發揮投入產出表在細化和協調國內生產總值三種計算方法方面的作用。
(三)資產負債核算
與國際標準相比,我國資產負債核算中的固定資產分類太粗,比如沒有像1993年SNA那樣把有形資產按資產類型細分為住房、其他房屋和建築物、機器和設備等,也沒有按產業部門進行細分類,因而不能滿足固定資產存量結構分析、產業部門資本產出效率分析等十分重要的宏觀經濟分析的需要。受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國固定資產存量核算仍然採用歷史成本估價的方法,沒有採用1993年SNA建議的重估價方法,這一點也降低了固定資產存量核算資料的應用價值。因此,必須逐步細化固定資產分類,改革估價方法,逐步採用1993年SNA推薦的永續盤存法計算固定資產存量。
(四)地區核算
與國家核算相比,地區核算有許多特殊之處。比如國家之間的貨物一般不能自由地流動,需要經過海關審批和登記,因而國家的貨物進出口核算一般容易取得資料。地區之間的貨物往往可以自由地流動,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進行審批和登記,因此地區貨物的流入流出核算難以取得資料。再比如,國內子公司與它的國外母公司在財務上往往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而地區內子公司與它的地區外母公司在財務上的獨立性可能較弱。這就給地區的要素收入流入流出核算和資產負債核算造成較大的困難。必須研究地區核算的特殊性,採用科學合理的核算方法。
(五)資源環境核算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要逐步開展資源環境核算,建立我國的綜合經濟與資源環境核算體系,為制定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經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法規制度司編:《統計制度方法文件彙編(1950——1987)》,中國計劃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2、國家統計局統計設計管理司1994年5月編:《統計制度方法文件選編(1987——1993)。
3、國家統計局統計設計管理司1999年1月編:《統計制度方法文件選編(1994——1998)。
4、國家統計局1992年3月制定:《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試行方案)》。
5、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編寫組編寫:《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理論、方法、應用》,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年出版。
6、嶽巍著,《宏觀經濟統計理論》,中國統計出版社1990年出版。
7、許憲春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改革與發展》(修訂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8、許憲春著:《中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方法與實踐》,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本文發表於《統計研究》200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