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孩子講吃講穿,花錢大手大腳,穿名牌、吃時尚。曾經有新聞報導過一位剛上初中的學生,為了「顯派」,邀請全班同學去髮廊洗頭,再去KTV唱歌,一次性消費達8000元。出門「打的」,花上千元拍個人寫真,為了追星,幾百元一張的門票買起來眼睛都不眨一下。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亂花錢成了普通存在的問題呢?原因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從小對寵愛有加,孩子在家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由於體會不到掙錢的辛苦,使心中的欲望不斷地膨脹。
南昌的田田每次媽媽帶她去超市財物,當她看到玻璃櫃檯裡琳琅滿目的糖果和玩具。她就賴在那裡不走,非讓買了才罷休,不買就哭個沒完。田田媽媽一直為這個感到頭痛,後來在家長群裡發現好多家庭都存在這種問題,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最後一位學生的媽媽分享了她的方法,大家覺得可行,都決定嘗試一下。
又過了一段時間,媽媽準備去超市購物,田田也想一塊去,媽媽對她說:」你想跟我去超市玩也可以,但是要"約法三章",你只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要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自己先想好要什麼,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那媽媽就不帶你去了,你同意嗎?「田田聽了以後想了一會兒,點點頭同意了這個條件。沒想到效果還不錯,以後再帶田田去超市,見到好吃好玩的東西也只是多看幾眼,也不再吵著亂買東西了。
媽媽還教田田背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田田背熟了,媽媽又帶著她去農村老家親身體驗生活,使她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所以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的,不能亂花錢要正確地理解金錢,讓孩子明白錢雖然在生活中必需的,但是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掙來的並且金錢也不是萬能的。它買不到時間、生命、健康等人生更寶貴的東西。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呢?
1、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古語有云:人心難滿,慾壑難填。家長不能遷就孩子,不能見什麼要什麼,要什麼就買什麼,這個一旦形成習慣以後再改就很困難了,父母必須適當地拒絕孩子一些無理的需求。
2、培養孩子自食其力
很多父母的想法是自己苦點累點沒關係,不能苦孩子並且還要留一大筆財產給孩子。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古話說:富不過三代。如果孩子一來就坐擁巨額家產,不用勞動就能享受,孩子沒有體會過掙錢的艱辛,就無法控制心中的欲望,最後很容易變成金錢的奴隸。所以父母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產:讓孩子自食其力,開闢自己的生活。
3、讓孩子進行持家體驗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讓孩子參與家庭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可以讓他真真切切地體驗其中的困難,具體做法:父母可以讓孩子學習如何去菜市場買菜,交水電費和燃氣費用等。讓孩子知道家裡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同時知道每個家庭必要的開支。一些貧困家庭的父母認為對孩子談家庭經濟狀況,全加重孩子的心理承擔並產生自卑心理。其實不然,許多孩子在了解家庭現狀後,反倒懂事了,會替父母著想,控制自己的花銷。
4、教孩子購物前列一份清單
教育孩子」開源節流「,支出少了,手上的錢都就多了。買東西之前想清楚:這真是必須要買的嗎?還是一時衝動?這個東西我能用多久?是不是有其它物美價廉的東西能替代準備要買的東西?想清楚這些問題可以區分哪些是必要的支出,這樣再列出一份清單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購買東西,這樣才不會出現,回到家發現買回來了一堆不實用的東西,這不僅僅節省了金錢也節約了時間。
5、鼓勵孩子自己掙錢自己花
告訴孩子想要零花錢,就要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國外的父母更是早早的就讓孩子自力更生,掙錢養活自己。雖然國情不一樣,但我們的家長也要有這種意識,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是通過工作勞動才獲得報酬才能買到吃的,喝的,穿的,供全家人生活。也只有當孩子使用自己的勞動所得來的金錢才會比較珍惜。
歡迎留言討論,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熙熙爸爸教育日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