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娜
銀行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買房、賣房、存錢還是取款,都需要與銀行打交道。因為中國人對銀行的信任度很高,他們願意把錢存到銀行,這不僅安全,你還可以賺取性利息。在中國14億人口中,超過一半的人與銀行有交易,這顯示出巨大的規模。
隨著新資產管理規則過渡期的結束,大型銀行也加快了自己清算本金和抵押品產品的步伐。截至近期,許多銀行的「保本保息」產品已蕩然無存。與此同時,市場上也不再出現「剛性兌付」這四個字,未來的投資風險將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如果說「保本保息」產品出局了,那麼六大行近日公布的這一政策,恐怕會讓千千萬萬人「睡不著覺」。
2020年12月14日,工、農、中、建、通、郵儲等6家國有大型銀行罕見地同步發布了同一公告。從2021年開始,存款利率和結息管理將發生重大變化。從元旦起,大額個人存款、定期存款等依靠票據付息的產品的提前支取憑證利率,將由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調整為活期存款掛牌利率。依靠檔案計劃計息,簡單來說就是按最新的計息周期計算計息。
相較於保本保利理財的退出,這個消息也難以讓人接受。畢竟,剛剛失去了一個「本息」理財,緊接著又是一個存款「炸彈」,對於那些靠儲蓄為生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而這次靠檔計息調整為按活期存款利率計算,準確理解,其實應該加上「提前支取」這四個字,畢竟靠檔計息和「提前支取」本來就是一家人,只有在提前支取的情況下,靠檔計息才會生效。
我們知道存款通常是有期限的,如果你想在到期前提取,那麼所有的利率都是以活期存款利率為基礎的,我們都知道,活期存款利率支付的利息很少。於是銀行推出了「靠檔計息」這一優惠方式。
如果提前取款,銀行將按照相應的定期存款利率向客戶支付證書到期日的利息。簡單地說,即使你發生意外,需要提前取款,銀行也會保證你一定比例的定期利息。但六大行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取消」利息餘額,則意味著所有「提前支取」將不再享受定期存款利率優惠,從21年1月起,如果儲戶想提前支取,損失其實非常嚴重。
比如一個客戶的一筆3年期20萬的大額存款,定期利率是4.125%,但在短短的2年多時間裡,可以去掉以前銀行可以按照2年期的定期利率3.15%來支付的利息,但是根據新的規定,客戶只能按照當前利率的0.3%來取利息,這個差價有一多元。
眾所周知,靠檔計息對於儲戶而言並無壞處,損失的是銀行,那為什麼國家還要取消靠檔計息這個功能呢?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條規定,未到期的定期存款全部提前提取的,按照提取當日所列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息。提前部分取款的,按取款當日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息,餘額到期時按開證當日的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息。」《儲蓄管理條例》屬於行政法規,具有法律效力,依靠檔計息從明確意義上講是直接違反規定的,是一種違規產品。
二是靠檔計息推高了存款成本,加大了銀行經營風險,在貸款利率不斷下行的趨勢下,靠檔計息推高了銀行攬儲的成本,存貸利率息差不斷被壓縮,考慮到LDR(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不能高達100%(根據《商業銀行法》的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比例不得超過75%),因此一旦存款成本過高,銀行的盈利能力就會引起較大的衝突,因此控制靠檔計息產品的規模也就在理所當然之中了。
那麼你對於取消靠檔計息,有什麼看法嗎?
(本文系爾東商業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