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浦古鎮位於寧紹平原西北部,浙江紹興市西北郊,距紹興市7.5公裡。於2007年被納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東浦自南宋以後逐漸形成集鎮,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素有酒鄉、橋鄉、魚米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特徵。
東浦是聞名中外歷史悠久的紹興黃酒的發源地。當地氣溫溼潤,適宜酒麴發酵,又盛產糯米,加上地處鑑湖之畔,水質清冽,釀酒條件優越。當地釀製的竹葉青酒作為明清兩朝的貢品,名聲大噪,並遠銷海外。流傳有「東浦十裡聞酒香」「東浦之釀,沈酣遍於九垓」等詩賦詞句。
水網之中的選址
東浦原為杭州灣旁的灘涂,東漢永和九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圍築鑑湖後始成陸地。「東浦」之名即表明了古鎮與水的密切關係,清乾隆《會稽府志·水利志》記載:「積水之處小者為浦,又因在山陰之東,故名為東浦。」東浦縣境內湖泊棋布,漊濱密集,水域資源豐富。又有溫和溼潤的氣候,處於亞熱帶東亞季風區,日照充足,極有利於農業生產和水產養殖。而且東浦古鎮所處位置水上交通便利,河道四通八達,這些都是繁榮集鎮的產生和發展的優越地理環境條件。
魚骨狀的總體布局
古鎮平面成魚骨狀,以由東西向的街河及兩側的沿河老街為中央軸線,向南北兩側垂直分出多條漊濱和巷弄。東浦自古有「七十二漊,七十二弄」的說法,如今鎮內尚存河漊約三十餘條,弄四十六條。其中街河中段北側交匯的下西江,南側相連的磨坊漊、陸家漊、車馬漊是與街河主要的河漊分支。古鎮建築依河漊和街巷展開。街河沿岸以商鋪建築為主,南北兩側沿小巷漊濱分布著其他房屋院落絕大多數為民居建築。原興福廟是東浦集鎮中的土地廟,建於街河與下西江交匯處,河道西北側,是古鎮居民祈福送葬活動的地方。古鎮的主要日常集市位於古鎮東端北岸,車馬漊對面,現在的每日清晨仍是當地居民集會採購的重要場所。
並行的水系與街巷網絡
古鎮中的河漊與街巷共同構成了既互不幹擾又相連相通的交通體系。水系與街巷之間,有大小橋梁跨過河漊連通街巷,且橋梁距水面高度均在1.8米以上,允許船隻在橋下通行。岸邊又設有諸多埠頭,連接水陸交通。
質樸的水鄉建築
古鎮建築為一層或二層的磚木結構坡頂建築。古建築外觀均為粉牆黛瓦,深色的木板門窗,人字形山牆居多,少有馬頭牆形式。各家房屋高低錯落,在水面的映襯下共同構成了古樸素雅的水鄉風貌。沿河商鋪建築,坡頂二層騎樓樣式,上宅下鋪。平民居所通常為單進,一字型。官宦、文人、商賈的住所為宅邸臺門,三進、五進不等,通常前平屋後樓房,中間由天井空間相隔,兩邊設側廂房。例如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的徐錫麟故居,前後三進,依次由門鬥、大廳、座樓、藏書樓和桐映書屋等建築組成封閉式院落。
埠
埠頭是水鄉中重要的水陸連接點,是當地居民取水、用水、上下船隻的必要場所。東浦古鎮大小河埠眾多,於橋的附近、鄰水的街弄口,以及民宅鄰水的門口廣泛分布。埠頭雖都是伸入水中的層級階梯,但其形式及尺度變化多樣,依河漊及場地規模、建築形態而靈活變化。小型街弄口和私家門前的埠頭尺度較小,通常寬0.8米-1.2米,僅供一人使用,公共開敞區域的埠頭相對寬廣,或由多個小型埠頭共同組成。
河漊拐點
東浦古鎮主要的景觀節點集中於幾處河漊拐點,古橋飛虹加上河道的蜿蜒、古建築的錯落變化是東浦古鎮景觀的精華所在,也是人流主要停留的場所。廟橋隔水正對著古鎮的主要入口,位於古鎮中央,從連接古鎮出入口的碼頭,以及廟橋兩側都可以望見深遠的主街河道風光。在古鎮東端,車馬漊正對街河北岸的露天集市,東建橋橫跨於漊口,視線上增強了市集與高低錯落的車馬漊民居之間的景深與層次。古鎮西部與街河交匯的陸家漊和磨坊漊相距較近,兩漊口之間有新橋橫跨街河,兩處河漊拐點與新橋共同構成了空間變化劇烈的景觀點。
未經旅遊開發的淳樸古鎮風貌是東浦古鎮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