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雲曉生活感悟|童年的生活將影響人的一生
生活感悟·285兒童怎麼看微信的朋友圈?不要以為孩子無知,兒童天天都在研究,並且有獨特的見解。江蘇兒童詩歌徵文中,孫莉茜同學的《朋友圈》就如一面鏡子,寫出了當代成人社會的一景:「有一個神奇的圈/大人們叫它/ ——朋友圈//爸爸在圈裡/時不時分享工作的感悟/媽媽在圈裡/時不時分享美食的誘惑/阿姨們還在圈裡/曬自拍,賣東西……//這個神奇的圈/把大人們的朋友/都圈在了——手機裡」。
-
孫雲曉生活感悟|書是作者的孩子
生活感悟·225感謝《中國政協》雜誌,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發表我的長文《25年後再說(夏令營中的較量)》。生活感悟·224收到北師大出版社第13版(2018年7月版)的《習慣決定孩子一生》新書特別開心,因為該版不僅放棄了「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流行說法,此說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還強調習慣養成不僅需要注意行為訓練,
-
孫雲曉生活感悟|樸素平和的生活教育,最有利於把孩子培養成天使
生活感悟·201孫雲曉生活感悟199:都說孩子是天使,其實天使也是培養出來的。生活感悟·202孫雲曉生活感悟198:中高后似乎湧現出一批優秀學生,其實,有些髙分學生未必真正優秀,真正優秀的學生,會具有主動性和自制力兩顆種子都飽滿的特點,這是北師大陳會昌教授
-
孫雲曉生活感悟|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難以適應未來
生活感悟·2622018年8月2日,下午出席一個家長教育研討會,並做《關於家庭教育的新思考》的講演。有記者問我何為家庭教育?我說家庭教育定義有寬狹之分,寬指所有家庭成員的成長與教育,狹指對孩子的教育。生活感悟·261西洋棋冠軍謝軍也是學霸,回北師大看望導師顧明遠教授時,顧老贈言:『『流水不爭先』』。
-
孫雲曉生活感悟|好的關係勝過一切教育
生活感悟·231喜歡聽李巍校長的講座,因為她對兒童懷有敬畏之心,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所以她是有魔力走進兒童世界的人,被孩子們譽為『『老貓校長』』。生活感悟·2302018年7月,懷著敬畏之心,終於來到了中國最大的鹹水湖,4500多平方公裡的青海湖。因為身體欠佳,擔心青海湖3000多米的海拔,又怕碰上陰雨和大風。
-
孫雲曉生活感悟|好父母應以捍衛童年為天職
生活感悟·226幼兒教育小學化的背後,一是商業推手求利之為,二是搶跑的觀念誤導所致。實際上,幼兒教育小學化有害無益,是過早將孩子壓入升學的流水線,讓孩子失去自由探索的寬闊空間。搶跑以失去童年的高昂代價,換來的是孩子短暫的甚至是虛假的優勢,從長遠看弊大於利。所以,好父母應以捍衛童年為天職,相信種子,道法自然。
-
孫雲曉生活感悟|適當的懲戒猶如成長中的鈣與鹽一樣不可缺少
生活感悟·206適當的懲戒猶如成長中的鈣與鹽一樣不可缺少。陝西某十歲男孩在電梯裡撒尿,其父母與孩子不僅向大家道歉,並且讓孩子在父親監督下打掃一個月電梯。這就是明智的教育,也是恰當的懲戒,是改變『『熊孩子』』的良策。
-
孫雲曉生活感悟|隔代撫養基本原則:父輩不可缺位,祖輩不可越位,孫輩不可缺愛
這顯然是一個不正常的狀態,一是祖輩責任大於天,過於勞累有損健康;二是父母失職也失去了自身成長的機會;三是親子關係疏遠甚至對立,將成為兩代人終身的障礙和困擾。所以,除極特殊情況外,應確立家庭養育的基本原則,即父輩不可缺位,祖輩不可越位,而孫輩不可缺愛生活感悟·243孫雲曉生活感悟240:兒童的自信心與自由感來自哪裡?掌握一些技能如基石一般重要。
-
孫雲曉生活感悟|良好的教育一定是促進人格健全,這需要自由幸福的童年為基礎
生活感悟·269虎媽的女兒進入名牌大學,並不能證明其教育是科學的或是完美的,因為良好的教育一定是促進人格健全,而這需要自由幸福的童年為基礎。生活感悟·267孫雲曉生活感悟267:何為孝敬?孔子說『『色難』』,意思是說讓父母愉悅最重要。我的老朋友、《家庭》總編輯陳銳軍做到了。他的軍人老父親陳秋英先生酷愛剪紙藝術,我多年前在廣州參觀過陳老的作品展。
-
孫雲曉生活感悟|父親和男教師的積極參與,對幼兒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生活感悟·179在我心目中,只有天使才可以當幼兒園教師。2018年6月上午參觀上海安慶幼兒園,發現許多父親在當志願者,輔導孩子的遊戲和運動。生活感悟·180如詩人臧克家所說,有的人死了,他卻永遠活著。著名少先隊教育家段鎮就是這樣的人。他自1945年從事黨的地下少先隊工作開始,把畢生心血與智慧都獻給了少先隊。
-
孫雲曉生活感悟|發現孩子叛逆應該在心裡偷著樂,因為這是長大的反映
生活感悟·237成都新津的家長問我,孩子的叛逆令人頭痛,表揚或批評都不管用,到底該怎麼辦?生活感悟·236如果對孩子的一生負責,創辦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教育,有條件的地方,學會遊泳應成為小學生體育的必修課。據老朋友楊靚介紹,在過去的幾年裡,她所在的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組織一年級所有學生學遊泳。
-
警惕童年恐慌,家庭教育專家孫雲曉解讀「家長焦慮」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兒童童年的恐慌背後,實則是父母的恐慌。」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對「中國式焦慮」進行拆解,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童年恐慌」。
-
孫雲曉:不要把學習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
《光明日報》記者的採訪學習只為競爭,是教育世俗化、功利化的表現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曾經對兒童人格做過專門研究雖然在執行中各有高下,不過分層教學因為強調「因材施教」還是有其先進之處,但孫雲曉認為,分層教學過度強化了教學,教育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一個綜合培養的過程,除了學業成績,還講究合作、互助、責任,講究綜合素質的培養,現在單純以認知來進行分層教學,是有問題的。
-
孫雲曉:弒親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是親職教育缺失
新京報為此專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新京報: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現象,尤其是弒親事件較多。你認為這與親職教育開展不多有多大關聯性?
-
【免費講座】周日預告丨孫雲曉:好好做父親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父親的巨大影響裡這種影響往往超越生死超越時間與空間而父親本周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將與我們共同探討如何好好做父親主題:好好做父親地點: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時間:10月27日(周日)15:00—17:00
-
【薦讀】孫雲曉:回歸生活教育是化解「成績焦慮」的長線思維
諸如此類,都是父母需要反思的文匯報:您長期以來關注和研究兒童教育和青少年成長問題,本次疫情中想必也注意到,不同學齡學生群體中或多或少出現一些難以適應甚至焦慮不安的現象。具體原因各不相同,比如有些學生不適應在家上網課,有些是因為既定的學習生活節奏突然被外部因素改變而無所適從,還有一些是後期快要復校時,對自己的學習狀態信心不足,對重回校園又感到壓力,等等。
-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基本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調查法運用體檢、訪問、談話、問卷、考察等手段,通過對學前兒童的身心發育的各項指標進行測量,對患病情況進行檢查和登記,對個體、集體和環境各方面的衛生狀況進行調查和測定,對託幼機構生活作息制度和各項活動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對專家或家長等進行談話或問卷等,搜集原始資料,並做統計學處理,進行分析和評價,得出科學結論。
-
朱永新孫雲曉楊瀾來了!第四屆新家庭教育文化節雲上大會開幕
兒科 " 男神 " 崔玉濤,資深媒體人楊瀾,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還有家庭教育領域專家朱永新、孫雲曉、高書國…… 9 月 25 日,一年一度的新家庭教育文化節如約而至,七位頂級專家 " 雲 "
-
積極的社會行動者——兒童成長想像研究
本研究以寧波一所小學一個畢業班5名不同成績段上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班上53名學生,依據畢業考成績將他們等分為5組,人數分別是11、11、11、10、10,在每組中隨機抽取一個學生。在調研過程中,筆者就成長話題訪談研究對象,在分析兒童自我呈現的資料基礎上,呈現兒童想像成長的多個面向。研究對象的情況見表1。 1.
-
「送書活動」孫雲曉:好好做父親,激發「父」能量
、二級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婦兒工委兒童工作智庫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為此,《媽咪寶貝》在父親節前夕,獨家採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在他看來,父教缺失的孩子可能終身「缺鈣」!母性教育是一種「葉根」的教育,目標是達到生命的滋潤、豐滿;父性教育就是一種「主幹」的教育,目標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實現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聯盟,父教缺失可能導致三代人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