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據新華網報導,一張名為「舌尖上的癌症」的科學圖譜走紅網絡,上面詳細地列出了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食物、營養元素和各種癌症之間的風險關係。科學的理念用這種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並被廣泛接受,想要了解如何吃得更科學,也可以更有趣和深入淺出。
圖譜出自美國癌症研究所6月下旬,微博用戶「醫學美圖」發表了一張名為「舌尖上的癌症:那些增加或降低腫瘤風險的食物」的圖譜。圖片中,橫排是各種癌症分類,縱排是不同的食物或營養元素,格子裡用不同顏色標註了這些食物與癌症之間的關係。圖譜引發了轉載的熱潮,不過也有一些網友質疑這一圖片的來源及準確性。
7月13日,「科學松鼠會」成員、臨床醫學碩士「簫汲」發表博文向用戶呈現了這幅圖譜的全貌。博文指出,這一圖譜是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綜合了幾千項研究,根據不同研究的證據強度,以及某種食物、營養元素、生活方式與癌症風險的相關程度,製作出的關於風險相關性的圖表,而為了避免太學術化,翻譯過來的中文圖譜依據這一研究結果進行了重新製作。
圖譜中記者看到,紅肉有增加結直腸癌的風險,黃麴黴素有增加肝癌的風險,而酒精飲料看起來「罪大惡極」,它有增加口腔咽喉癌、食管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多種癌症的風險。圖譜中也提示了哪些物質有降低癌症的風險:例如母乳餵養降低乳腺癌的風險,韭菜可能降低胃癌的風險等。
圖譜供參考而非絕對不過,「簫汲」在博文中也同時提示讀者,本圖根據大量統計數據製作,對健康防癌確有指導意義。但是,對個體而言,吃某種增加癌症風險的食物,並不等於一定會患癌症;同樣,只吃降低癌症風險食物,也並不能保證一生不患癌。只是希望通過此圖,盡力讓大家學會如何降低患癌的風險。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是否致癌是要經過大量的動物實驗等才可下結論;而是否會患癌症原因非常複雜,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眾多綜合因素影響,圖片是供參考而非絕對,「就算是可致癌的物質,也要看食用的時間和劑量。」
美國民間組織「科學松鼠會」成員、美國普度大學博士「雲無心」常常在博客上就公眾關心的打針西瓜、人造雞蛋等傳言作出科學解釋。他說,微博上常常出現「一個可怕案例」和「疑心與食用了某種物質有關」這樣的推論,消費者應該直接無視。什麼食物可能導致什麼後果,並不是一個案例就可以得出結論的,不適宜如此誇大。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也給記者舉了一個小例子:所謂食物相剋的道理深入人心,實際上其中很多都是不科學的。例如說海帶忌豬血、同食便秘就看不出理由何在,海帶本身是有利於通便的,而豬血也沒有澀腸的作用。包括流傳甚廣的菠菜和豆腐、海鮮和水果不能一起吃也不應如此絕對。
又如,在網絡上盛傳的「人體排毒時間表」與現代醫學科學的相關概念就相去甚遠。「科學松鼠會」成員、外科醫生李清晨表示,「有說法稱23:00-凌晨1:00肝臟開始排毒。事實上肝臟是個『小時工』,你什麼時候喝酒,它什麼時候啟動針對酒精的解毒功能,如果晚上沒喝酒,也就不存在解毒這回事了。」李清晨說,人的身體是一架非常精妙的「機器」,代謝、排洩及解毒的體系非常完善,根本無須刻意地去「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