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
全文3437字,閱讀約10分鐘
時至今天,我對老家的一樣物件印象頗深:每逢春節,母親就會從櫥櫃內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把閃著灰白光的老物件,盛上琥珀般的黃酒招待客人。
這把老物件就是錫壺,對每一位永康人來說,它是鄉愁的一部分,不少地方將錫壺跟銅罐、秤並稱為「永康三寶」。
每逢元宵或秋收一過,永康芝英、古山、龍山、唐先一帶的錫匠們捋臂張拳,開始永康鄉村一年最壯觀的生存儀式之一。
他們挑起沉甸甸的錫擔,漸漸消失在妻兒或父母送行的視線中,挑走的是永康這個地方特有的希望和夢想。
後來,我在翻看《永康市志》等典籍時發現,早在五代,永康錫匠已在走村串戶。
「打鑞喔、打鑞咯……」這種綿長如鳥語的吆喝聲,從五代一直唱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久久迴蕩在浙江、廣西、海南、福建、江西、雲南等地的青山綠水間。
因此,不經意間,錫這種不起眼的金屬已被永康五金工匠追捧了1000多年,其中的奧妙在哪裡?
在採訪時,不少錫匠都跟我說,錫有「五金之母」之稱,能跟銅、鐵等不同的金屬和諧相融創造出獨特的物理反應,比如在我國的上古、中古時期,錫跟銅「聯姻」創造了輝煌的青銅器時代。
永康二中退休教師徐天送是一位熱心錫雕研究的鄉土學者。他曾告訴我抗戰時期發生在永康的錫匠「救」槍的故事,也用了這個原理。
當時,永康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有志之士奮起反抗,但常發生槍管打不出子彈的事情,一度影響他們的士氣。
「永康有不少錫匠,修槍的事為何不讓他們試一試?」有一位戰士提議。因此,戰士們在鄉間挨家挨戶地打聽尋訪,終於找到聞名鄉裡的方巖鎮象瑚裡村錫匠李世招。說明情況後,李世招就一口答應了下來。
「錫與鐵彼此相融,當時他們找我真對了。」後來,李世招曾回憶說。
李世招將錫塊烊成一團銀閃閃的錫水,然後用火鉗夾起鐵鑿粘了錫水,輕輕塗抹在開裂的槍膛和槍管上,讓抗戰的槍重新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力,抗戰的士氣從此高漲。
永康錫匠們還告訴我,錫素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儲茶味不變,插花花長久」的美稱,在永康一帶就流傳著「寧可缺金銀,不可缺錫器」的俗語。
打錫成為美好事業,在永康人的手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開來,永康錫匠打造出的壺、杯、飯盒等器具不斷地在各地流行。
錫器和錫雕也一度成為皇家寵愛的貢品。除了皇家所用的日常錫具,在永康錫匠當中,流傳頗廣的是半副鑾駕的故事。
相傳,康王趙構被金兵一路追殺,被迫逃到浙東鄉間。正當無路可走時,被一名不知名的姑娘一把拉進高大的草叢藏了起來,逃過一劫。在義烏人宗澤輔佐下,康王在南京順天府成為宋高宗登基。有一天,他突然想起那位好心的姑娘,可是由於當時沒留下姓名,也沒問具體的住址,始終沒有這位姑娘的下落,他不得不放棄尋找。
為了感恩這位好心而不留名的姑娘,他下旨報恩不如報天下,允許浙東女子出嫁時享受「鳳冠霞帔,半副鑾駕」的身譽。此後,在浙江大地,不少家庭都會給將出嫁的女兒打造「半副鑾駕」,以示榮耀——誰說女子不如男,同懷愛國心。
鑾駕即皇帝巡行或出徵時的儀仗隊。《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有雲:「若鑾駕親徵,則將士爭奮。」 這「半副鑾駕」由18件器具組成,分別是龍頭、睚眥、青龍大刀、大象、獅子、三尖刀、日月、麒麟、盤龍、猛虎、文武富貴手、梅花鹿、仙鶴、鳳凰、大圓錘、扇、朝天蹬、鏜。相傳,它們就是由包括永康錫匠在內的錫匠們打造的。
一個有力的證據是,至今,永康不少錫匠還能打造這「半副鑾駕」,並以能打造這種鑾駕為榮。
據《永康市志》等記載,找上門打鑾駕的太多了,永康錫雕開始鼎盛於明清時期。在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永康有錫匠1173人。改革開放前夕,永康人口激增,地少人多的現實讓更多人重新拾起打錫這個行當,最多時發展到三四千人。20世紀80年代,永康從事五金行業的人員中,錫匠佔很大比例。
此後,隨著價格便宜的塑料製品增多,永康打錫業出現一個陣痛期。但錫匠們痛定思痛,琢磨「破圈」計劃,創造出提升永康錫雕品質的「三板斧」。
在跟錫匠們交流時,我發現他們大都不願提及「打鑞」這個名稱。鑞是錫鉛合金,其中鉛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金屬,人體吸引太多會引起溶血等不良反應。當時,由於原料供應不足,各地農民喜歡拾撿牙膏殼烊化成原料供錫匠們使用,而錫匠們自己買的錫塊也大多由牙膏殼等製成,當時的牙膏殼就含鉛。改革開放以來,永康錫匠們已逐漸形成一個不成文規定:與鉛說再見,堅決用純錫打造錫雕。「現在,單個錫匠所用的原料都是從雲南等地的錫廠直接採購的純錫。」在芝英,一位姓呂的老錫匠跟我說。而在上規模的錫雕企業則直接從倫敦國際錫市場選購純度達99.9%的錫為原材料。由於有著共同的品質意識,永康錫雕的美名再度名揚全國各地,人人稱道永康錫雕色調晶瑩,年代久遠的表面還會出現一種淡黃色或金黃色的薄層,甚是雅致,而在中外藏家眼裡,這是錫雕的上上品。在採訪過程中,我還發現永康錫雕之所以名聞天下的第二個關鍵詞:深度。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在永康有一批錫匠,堅持純手工創作,並不斷創新,已走出一條令人稱羨的品質之路。
生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業根總喜歡走進作坊,擺弄那些陪伴了他一生的錫雕工具。
在應業根的腦子裡裝著各式各樣的花式圖案。見有貴客來,他會隨手拎起一把壺,蹲身將之夾在兩腿間,左手握一截方木,右手拿一把六七釐米長的小鐵鑿,在壺身上開始「走鑿」。隨著「噹噹,噹噹當」有節奏的敲打聲,不到三分鐘,一朵朵茶花就已綻放在大家的面前。
據說這是永康錫匠獨創的一種技藝,有圖紋的壺在市面上要貴一些。過去,外地的一些錫匠跋山涉水想到永康學這樣技藝,但學了幾個月只能無功而返。
在一些錫雕大師的工作坊內,發著閃閃銀光的錫也正創造出不同凡響的「絕唱」。他們就像一個魔術師,經過熔化、構思、雕刻等工序,最終將一塊塊不起眼的錫塊,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龍鳳、鯉魚、仙鶴、熊貓……
錫雕大師們相信越民族的東西,越是世界的。這些立體雕作品已給他們帶來不少榮譽和財富。「跟普通錫壺相比,這些藝術品已給我們帶來高附加值。」錫雕大師桑子安說。
據不完全統計,在永康純手工錫雕業中,藝術品的銷量已佔了40%左右,而過去銷量一直在低端的日用器具上徘徊。
2008年,永康錫雕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這是永康首個獲取此項目名錄的技藝。
如果說,永康一部分錫匠堅持純手工為了紮根、護源,而另一部分永康錫匠則讓錫雕這個金招牌開枝、散葉,呈現出產業發展和品質提升應有的廣度。
在創業過程中,他們看到了正在被工業流水線產品改變的百姓生活,不少錫匠創辦了錫雕廠。
在錫匠們看來,保護、傳承非遺,並不等同於墨守成規,要敢於使用新工具,善於把握當代審美的趨勢,要借著現代科技的東風,將永康錫雕這一傳統技藝工業化、智能化。
在他們的鼓動下,永康錫雕界工業化、智能化如星火燎原。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盛一原就引進電腦精雕機、雷射切割機等新科技設備,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精密度、合格率和生產效率。
品質決定地位,標準決勝未來。在此創業過程中,永康出臺了全省首個錫製品企業標準。
為了保證永康錫雕「後繼有人」,自1998年以來,永康市文化部門就不斷投入資金對錫雕業進行重點保護,不斷鼓勵企業在保護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到目前為止,永康已擁有30多家錫雕企業,永康職業技術學校、舟山中學等地已建成永康錫雕傳承教學基地。古老的技藝,已源源不斷地注入了生機勃勃的新鮮血液,有如枯木逢春,已煥發出新時代特有的活力和魅力。
品質永康徵集令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建黨100周年。
回首永康發展的過往,提到品質一詞,每一位永康人、新永康人都肯定有很多心裡話要跟我們說。
為此,永康發布發出徵集令,向全社會徵集你心目中的永康品質故事的線索。
徵集時間:即日起至2021年12月止。
徵集範圍:發生在每一位永康人、新永康人和一個村莊、一個家庭、一個小區身邊的品質故事。
內容提交方式:關注永康發布,進入公眾號,點擊左下角的輸入文字內容按鈕,註明「品質永康徵集」字樣,提交即可。
攝影:林群心 葉文彬
作者:馬憶玲
視頻:李智耿 陳維堅
編輯:董碧冰 陳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