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通用航空發展的標杆,美國擁有23萬多架通用航空飛機、19200多個通用航空機場,每年通用航空飛行時間高達2500萬飛行小時,創造這些龐大數據的一個重要依託正是美國通航的大眾化。
作為GDP規模僅次美國的經濟大國,我國在公務機數量及航空業發展水平上大大落後於美國。中國通航是否可實現大眾化?星雅航空總裁陳柏儒的答案是「yes」。
從2017年年中起,有關通用航空的政策開始不斷從中國民航局內釋出。陳柏儒認為,通用航空業具有龐大的產業鏈。首先,通航能夠帶動飛機製造業的發展,通過製造飛機產品等,帶動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提升整體的生產管理水平。此外,還能帶動下遊服務業的發展,包括促進人員的流動,提升供應服務保障等,這些方面均會在整個產業鏈中形成巨大的價值鏈。可以看到的是,未來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圖:星雅航空創始人、總裁陳柏儒)
陳柏儒既謀劃「天上」,又精耕「地面」,最終成功帶領星雅航空走在了通行領域的前列:自2014年正式接手第一架託管飛機後,短短4年時間,星雅航空的託管和意向引進機隊就已發展到14架,機型涵蓋灣流G450、灣流G200、灣流650、達索獵鷹7X、豪客900、龐巴迪挑戰者850等主流機型。同時,星雅航空的公務機包機飛行量逐年遞增。去年,星雅航空年飛行小時數已突破1600小時。
如今,星雅航空已成立7年,陳柏儒對公司的發展也有了新的打算:實現集團化運作,即實行以低空、基礎設施、產權交易等獨立子公司結合託管包機主營業務的集團化架構運營模式;全面落實員工持股和客戶贈股計劃,打造「投資人」+「核心客戶」+「核心團隊」的共同體,實現共贏;通過股改向資本市場靠攏,推進並實現IPO上市。
為什麼要將各板塊業務獨立運營?陳柏儒解釋說,此舉將加快推動公司發展戰略的實施,有助於公司更好地實現產業資源和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及良性互動,進一步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和盈利能力,同時為公司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一定保障。
以時間來丈量,7年只是滄海一粟;以事件來刻錄,7年可以成為永恆。對於通用航空產業的明天,陳柏儒始終充滿信心和期待,尤其是在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以及國家各項利好政策的相繼出臺,星雅航空也必將在通航領域再度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