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錢學森提出:「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對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作出精彩解答,並提出破解之策。
第一部分我想講創新人才教育這個問題,我想把它放在我們國家和世界的大環境中來看。那麼大的背景是什麼呢?明年就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40周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下一步是向高收入和中等發達國家邁進。進入新階段關鍵靠「創新驅動發展」,這已經是一個共識,沒有爭議。
創新有多種因素,有技術因素、商業模式因素、資金因素、市場因素等等,當然也有偶然因素。但是在我看來,創新的核心因素是具有創造力的人才,而具有創造力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創造性思維。培育人的創造性思維,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這就是我把經濟發展和創新,以及教育連起來的基本邏輯。
回到2005年由錢學森提出的一個問題,現在已被叫做「錢學森之問」。他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雖然他當時主要是講科學研究,特別是自然科學研究,但是我想這個問題可以推廣到各個領域,也就是說,為什麼從我們教育體制之中走出來的創造性人才這麼少?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先從我們的國情分析。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在校生最多的國家。2017年有940萬人參加高考,將會有700多萬人被本科或者大專錄取,現在我們高校在校生有2700多萬,高等教育的在學學生(包括在職的)接近3700萬,所有這些數字都是全球第一。
相對於這樣的巨大人口規模和受教育的群體,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無論是科學技術成就、人文藝術貢獻還是新產品、新品牌、新商業模式,我們的創新人才不是沒有,而是太少。
當然,我覺得也應該看到我們在不斷進步,特別是近年來進步可能還不小。用國際上《自然》雜誌引用的數據,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數量在2005年佔全球總量13%,到了2015年就增加到了全球的20%,僅次於美國。在數量上確實有很大的進步。
雖然論文數量已居全球第二,但科學研究的突出成果仍然還不夠高、不夠多,我想這也是大家的一致看法。
比如像日本,從2000年到2016年這17年間,共有17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個。當然作為經濟學家,我們不會這麼簡單地比較,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雖然總量很大,但是人均GDP可能相當於日本的70年代,所以直接的可比性不強。
但是我注意到,日本在1980年之前已經有3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在2000年之前的20年也有3人獲獎。中國到目前為止只有一人,也就是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單從諾貝爾科學獎這個指標來看,我們在創新人才這方面的差距是明顯的。
不僅僅是諾貝爾獎,數學的菲爾茲獎是另外一個指標,中國內地學者至今沒有一個人獲得菲爾茲獎,而中國香港、越南、伊朗都有獲得菲爾茲獎的數學家,所以這又是一個小小的證據。
當然我們不能以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作為唯一的指標,但它們有強烈的標誌性。這是我講的第一部分,問題是怎麼提出的。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第一,中國的教育是有它的特點的,這個特點中隱含了我們的長處。
首先,個人、家庭、政府、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加起來實際上是不少的,這個投入不僅是金錢、資源的投入,也包括學生、教師時間的投入。這是相當多的,這由我們的文化傳統,也由重視程度所決定。
第二,對知識的重視是全社會的,教師對知識點的傳授、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僅多,而且早、面廣。所以,中國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呈現「均值高」,這個均值高是在橫向上與其他國家相比較而言。
我覺得認清楚這兩個長處,就是投入多、知識點掌握比較好這兩個長處很重要。這可以說明:
第一,我們國家近40年的經濟增長如果沒有這些教育的長處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第二,現在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想向我們學習,比如我看到報導說英國的中學邀請上海的中學的老師幫助他們提高中學生的數學水平。我們在這兩方面確實有長處。
所以我覺得正是在理解中國教育長處的基礎上來反思教育中的問題,就更有它的意義。我想這裡問題很多,結合我今天的話題,我想其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我們對教育,從認知到實踐,都存在一種系統性的偏差,這個偏差就是我們把教育等同於知識,並局限在知識上。
教師傳授知識是本職工作,學生學習知識是他應該做的,高考也是考知識,考重要的知識點,這是高考的基本內容。所以知識就成了教育的幾乎全部內容。「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深入人心,不能說是不對的,當然知識很重要,我們也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等等。
但是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就可以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僅僅靠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所以教育必須超越知識。這是我對中國教育問題,特別創新人才教育的一個核心想法,也是我們提出教育改革建議的很重要的出發點。
愛因斯坦的下面這句話,以及他講這句話的背景,給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在我的多篇文章和演講中多次引用。
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首次到美國訪問,有記者問他聲音的速度是多少?愛因斯坦拒絕回答,並說我不回答你這個問題,因為你可以在任何一本物理書中查到答案。
接下來愛因斯坦說了句後來特別有名的話,他說「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於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這是將近一百年前的一句話。在當時,很多事實是從書中可以查到的。在今天,更多的事實可以上網查到。在未來,又有更多的知識和事實機器會幫你查到。所以這句話在當前和未來更值得深思。
關於「教育局限在知識的積累」這個問題,我絕對不是否定知識的用處,而是說停留在知識層面是非常不夠的。而這個問題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可能帶來的後果都更加嚴重。
為什麼呢?我想有兩個基本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要從過去的發展模式,到今後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就是要依靠創造性的人才,而創造性的人才並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讀書讀得好的學生。這就是第一個基本原因,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最近討論很熱的關於人工智慧(AI)的發展。儘管目前我們還看不清楚人工智慧的影響。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我們知道人工智慧是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來工作,而這種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圖像識別,就是大量的識別和記憶已有的知識積累。這樣的話它就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過死記硬背、大量做題而掌握知識的人腦。
創新人才的教育僅僅靠知識積累是不夠的,教育必須超越知識。
而死記硬背、大量做題正是我們目前培養的學生的通常做法。所以,一個很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未來人工智慧首先會替代那些在我們教育制度下培養學生的優勢,即對已有知識的積累。這是我的一個判斷,是聯繫到現在科技的發展做出的一個判斷。
6月7號,人工智慧機器人參加了高考數學考試。報導說有兩臺機器,數學滿分是150分,它們的得分分別是134分和105分,而且分別只用了10分鐘和22分鐘。這只是開始,據說做人工智慧的人的目標是到2020年機器能夠參加全部的高考,現在只是從數學開始。
所以以上這兩點,一個是經濟發展的階段,一個是科技發展的勢頭,讓我們認識到對現有教育體制和方法進行改革的迫切性。這既是在肯定現有教育的長處及對過去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也是基於經濟發展未來趨勢、科技發展未來趨勢做出的判斷。
我想,參事們做的工作,就是立足國情,思考未來。我認為這樣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創造性思維從哪裡來?回答這個問題就關係到我們如何改革創新人才的教育,就是怎麼做的問題。我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的特別重要的一條,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來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像力。
我覺得創造力確實需要有知識,但不僅僅是知識,關於創造力,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都有很多系統的研究,我今天不從學術角度來講,而是從教育實踐中的觀察來看。
那麼除了知識,還有什麼呢?愛因斯坦的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就是「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是極度的好奇」和「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他都沒有講知識本身,而是超出知識以外的東西,特別是好奇心,還有想像力,我覺得這兩個正是我們過去比較忽視的。
受此啟發,我提出一個簡單的假說:「創造性思維=知識×好奇心和想像力」。這樣一個簡單的公式就告訴我們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大。受教育越多,雖然知識越多,但未必創造力越大,因為好奇心和想像力可能減少。也就是說,創造力並非隨著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
知識通常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這沒有錯。經濟學家度量「人力資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計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像力與受教育年限的關係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它們取決於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
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特別強,但是隨著受教育的增加,好奇心和想像力有可能會遞減,為什麼?
這裡有基本原因,我們後來學的知識都是有框架和假定的,不管什麼知識都是。那麼你的好奇心、想像力往往會挑戰這些想像力和框架,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的挑戰是錯的,因為前面畢竟是積累了這麼多年,你就很受打擊,所以這就在客觀條件下被否定,會壓制這種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效果。因此連愛因斯坦都感嘆好奇心、想像力能在正規教育中倖存下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如果創造力是知識與好奇心和想像力的乘積,那麼隨著受教育時間的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後者在減少。作為兩者合力的創造力,就有可能隨著受教育的時間延長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會減少,形成一個倒「U」字形狀,而非我們通常理解的單純上升的形狀。
這就形成了創新人才教育上的一個悖論: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於增加知識而提高創造性,另一方面又因壓抑好奇心和想像力而減少創造性。所以兩者的合力讓我們判斷教育對創新人才產生的作用變得困難,但可以一部分解釋為什麼有些大學的輟學生反而很有創造力。
所以這是我對「錢學森之問」的非常簡單的回答,並不是我們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是我們的學校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減少了創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第四部分是講創造性思維來源之二,是有更高追求的價值取向。創造性思維不僅取決於好奇心和想像力,還與價值取向有關,所以當我們討論創新人才教育時,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和能力問題,也是價值觀的問題。
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具體現實是比較急功近利,更一般地說是短期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這對創造性思維是很有害的。
5月25日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2017年畢業生典禮上的演講,主題是講人要有追求、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超越短期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
創造性思維不僅取決於好奇心和想像力,還與價值取向有關。
我再次引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愛因斯坦曾說:在科學的殿堂裡有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探索科學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為了純粹功利的目的,他們對建設科學殿堂有過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貢獻。但是科學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種人而存在。他們總想以最適當的方式來畫出一幅簡化的和易領悟的世界圖像,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直接來自激情。
科學探索是創新中的一個例子,而創新不僅包括科學探索,也包括技術創新、人文藝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
受此啟發,我把創新的動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三種價值取向:短期功利主義、長期功利主義,以及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後面一個都比前面一個有更高的追求。
對短期功利主義者而言,創新是為了發論文、申請專利、公司上市;
對長期功利主義者而言,創新有更高的追求,為了填補空白、爭國內一流、創世界一流;
而對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者而言,創新有更高的追求,追求真理、改變世界、讓人變得更加幸福。
我們的現實情況是,具有第一類動機的人很多,具有第二類動機的人也有,但是具有第三類動機的人就少了,甚至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所以,我們之所以缺乏創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好奇心和想像力之外,就是在價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義。急於求成的心態、成王敗寇的價值觀,導致更多的是抄襲、複製,而較少真正的創新,更不太可能出現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
第五部分也是最後的結論,就是關於教育改革應該做什麼。如果以上的反思是對的,那麼就意味著創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創新的人才教育。
根據上面分析我提出三條建議,教育除了傳授知識之外,第一,教育應該創造更加寬鬆的、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和時間;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在價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義。
這就對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目前學生培養方案的設計多以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為出發點和考核點,總覺得學生學得不夠多、不夠深,學得不夠實用、不夠前沿,但是如果我們更關心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更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那麼我們的教育模式就應該有比較大的改變。
這三條是我對創新人才教育改革的建議。
教育改革,我們都在路上。
文章來源 : 新華網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