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是中東的重要國家,而且和周邊高度依賴油氣資源的海灣國家相比,阿聯的經濟複雜性要高很多。以航線龐大和服務優良著稱的阿聯航空,就是阿聯打造的一個運輸業拳頭產品。此外,其金融中心杜拜儼然已經是中東乃至全球級別的金融中心。
土豪航空公司,服務好,安全沒煩惱
(圖片來自flickr@Simon_sees)
在全球分工的大背景下,複雜的經濟結構需要與大量合作夥伴構建聯繫才能實現。對於阿聯來說,遠方的中國就是一個不錯的夥伴。
距離的遠近,取決於你的胸懷
近年來,兩國高層頻頻互訪。而在民間,中國和漢語和影響力也在阿聯政府的支持下在其國內快速擴張。
王儲熱情的背後
7月22日,阿聯阿布達比酋長國王儲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到訪中國,受到了中方的熱情歡迎。這已經是他第四次來華(陪同父親一次,以獨立身份出訪三次),過去幾年裡他也曾多次接待中國的高級別訪問團。幾乎每一次與中國高層見面之後,這位王儲都會立願加碼新的中國文化機構。
王儲來籤大單
去年,扎耶德承諾將會在阿聯開設100家中文學校,此後又增加到了200家,充分體現了阿聯官方對學習中文的高度重視。同樣的官方重視,在阿聯最早的國立中文教育機構裡就可以看出端倪。
2003年,杜拜警察學院漢語課程開設。這是阿聯第一個開設中文專業的學校,學生主要是杜拜的基層警察,通過外聘的中文教師進行培訓。第一期學員學習時間為半年,此後由於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調整為脫產進修三個月,以自願原則為主。
駐杜拜總領事還向警察學院漢語班贈書
報名的警察學員,主要是和中國社區接觸較多的基層執法者。
他們遇到的,正是在改革開放後隨著海外淘金潮來到海灣地區做生意的中國商人。那時候他們經營的主要是中國東南沿海家庭工廠生產的鍋碗瓢盆等日用品,在杜拜形成的中國市場區三教九流雲集,魚龍混雜,治安難度很高。再加上語言不通等問題,維護當地治安更加成了個難題。杜拜警察確實有很強的動力學習漢語。
阿聯是由七個酋長國組成的
其實各個酋長國之間也有很大差異
其中商業化和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還要數杜拜
不過由於漢語字型複雜,語法習慣和阿拉伯語相差甚遠,短短幾個月的培訓並不能讓警察完全掌握漢語。最終的學習成果以日常執法對話為主,在文字上掌握拼音即可,總體水平比較有限。但這所面向警察的中文學校畢竟屬於阿聯國內首創,而且體現了官方對公務人員掌握漢語的要求。
風向標一明確,很快一些私立的中文學校就出現了。
阿聯有一百多所學校會教授中文
但有意思的是,根據西安外國語大學趙周寬的調查,當地在杜拜出現的一些小型中文培訓中心,大多是當地人和印度-巴基斯坦移民開的。這種學校以培訓各種工作技能為目的,但對教師的要求並不高,只要是會說英語的中國人就可以勝任,教學水平當然也可想而知。
總體來說,雖然官方非常重視,逐漸增多的中國移民也讓當地人有了學習中文的迫切願望,但優質漢語教育機構在阿聯仍然是很缺乏的。
龍城帶動的黃金時代
2004年,中國商品批發城——龍城在杜拜舊城東南15公裡的沙漠裡建成,一座中國龍雕像屹立在漫天黃沙中,宣示著華商在阿聯的存在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一直到今天,無論是在杜拜謀生而忘不了家鄉味道的中國人,還是出於對東亞文化的好奇而想一探究竟的當地阿拉伯人,都喜歡去龍城看看。
確實是很像一條龍的
而這座巨型批發市場的出現,配合逐漸增多的中國技術輸出和貨物貿易,也讓更多阿聯人知道了中國商業的巨大影響力。漢語在阿聯的黃金時代,也伴隨著龍城門口那條騰飛的巨龍而出現了。
仿佛身處義烏
(圖片來自Youtube@Iyad Aswad)
2007年,杜拜華語學院成立。這是杜拜到目前為止最頂級的中文學校,其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阿聯的高級官員、王室成員、移民官員和富有的商人家庭。他們是阿聯對中國文化最早有實際感觸和學習欲望的人群。
每個學生要拿到畢業證書,需要學習總共大約40小時的課程,掌握基本的中文口語對話和簡單漢字的書寫。自成立以來,這所中心已經培訓了2000名學生,而這些人已經成為了阿聯和中國交往的頂層橋梁。
杜拜華語學院的師生
(圖片來自dubaiclc.com)
在初級教育階段,2010年,在最近訪華的扎耶德王儲支持下,阿布達比酋長國的第一所中文小學成立了。這所學校位於阿布達比市第一區的中心城區,入學的學生將會以阿語、漢語、英語進行教學,是一所國際化氣息很濃的學校。
當年,這所學校就迎來了75名小學生和94名幼兒園學童。到了9月,在這所小學上課的孩子已經達到了204人,其中有7個中國孩子和197個阿拉伯孩子。教師中有7名來自中國的專業中文外教,在講授中文知識的同時,還向阿聯的年輕一代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
杜拜中文教師的待遇很好
月薪最高合近4萬人民幣還免稅
對外漢語學生的春天來了
(圖片來自阿聯教育部)
在高等教育階段,以阿布達比前國王(作為最大的酋長國國王,阿布達比國王同時也是阿聯總統)命名的扎耶德大學也開設了漢語學院。這項合作於2009年確定,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幫助下最終成功,成為了阿聯年輕人深度學習漢語的最高學府。
扎耶德大學的漢語學院活動
(圖片來自zu.ac.ae)
2011年,中國對外漢語言文化教育機構孔子學院在杜拜大學的幫助下成立了在海灣地區的第一所分支機構。該學院在阿聯提供5個級別的長期課程,學生可以選擇英語或者阿拉伯語作為教學語言,並可以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獲取漢語水平認證證書。
杜拜大學孔子學院活動
(圖片來自ciud.ae.chinesecio)
而據美國中東研究所的消息,前來報名的學生,除了希望去中國發展的年輕人以外,還包括警察、海關人員和杜拜經濟部門的官員。這些官員的學習周期和早期的警察學院一樣,都是三個月,但每周的學習時長為20小時,課程內容也從單純的中文會話升級到了包括中國文化、歷史等全方位的內容。
據當地教師介紹,由於阿拉伯世界和中國同樣在近代經歷過被西方欺凌的低谷期,這些阿聯成年人在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經常會比較阿拉伯和中國在近代史上的十字路口。他們似乎希望從中國的發展軌跡中,找到讓阿拉伯世界走出瓶頸的啟發。
文化交流的最高形態,可能莫過於此。
在半島上找鄉愁
中文學習得到了阿聯年輕人的歡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阿聯繫的日益緊密。
以在華人圈以富裕奢華聞名的杜拜旅遊業為例,近年來中國遊客數字連年增長,僅2018年前5個月就有40萬中國人造訪此城。這都需要當地人才的承接,學會漢語能夠有效提高雙邊溝通效率,無論對於職業發展還是開拓文化視野都有很大的幫助。
赴杜拜旅遊人數18年上漲12%
而在中國人這一側,由於阿聯官方對普及中文極為支持,近年來在阿聯也能越來越多地看到中文媒體、中文網站在這個典型的阿拉伯國家出現了。中阿雙語經常交叉出現,也是阿拉伯半島上的一種文化奇觀。
中文最早與阿聯這個國家深度結合,是一位溫州商人王偉勝的功勞。王在1998年去往杜拜從事服裝貿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也深感中國商人不懂阿拉伯文對經商造成的阻礙,與華僑劉海濤一起創辦了第一家阿聯中文網站《海灣華人網》,用中文提供當地信息。
裡面有豐富的事跡
後來這家網站又陸續更名杜拜華人網和杜拜中華網,不僅提供新聞,還具有求職、交友、二手貨交易、移民諮詢等功能,是初來當地的華人必看的中文網站。
杜拜中華網主頁
在紙媒方面,阿聯的第一份中文報紙《綠洲》,由下海淘金的湖北人李明在2001年創辦。在阿聯幾乎所有的中餐館和華人商鋪都能見到這份報紙。此後,包括《新民商報》、《東方商報》等報紙也都陸續開辦。
想看看這些在阿拉伯世界出現的中文報紙,只要走一趟杜拜龍城貿易城就可以了,隨手就可以拿走一份。
龍城貿易城外觀
(圖片來自dragonmart.ae)
2006年,海灣華人網的兩位創始人又收購了一家當地電視臺,更名為「亞洲商務衛視」,與半島電視臺共用同一顆廣播衛星,把海灣地區的中文信息播送給生活在阿拉伯地區的所有華人。
收購和改名的報導
通過這些私營媒體,很多在阿聯生活的中國商人、學生和臨時到訪的中國遊客找到了家的感覺。而在私媒的推動下,阿聯官方也在官方傳播媒介上逐漸推廣了中文應用,允許中國人零障礙地了解這個國家。
以阿聯國有新聞機構阿聯通訊社官網為例,提供的東亞語言只有中文一種,其他都是主要歐洲國家和中東國家的語言。在一些語種的頁面中,內容還遠不如中文界面的豐富。
阿聯通訊社的語言
去年,阿布達比交管部門還發放了第一批中文駕照,方便華僑和中國遊客在阿聯駕車。這也是在海灣國家非常少見的善意之舉。
放在幾十年前,也許沒有人會相信,中文這門古老而複雜的語言文字,會在一個阿拉伯國家受到如此的熱捧。
但這件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的確發生了,而且就發生在你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