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哮穴:止咳平喘,化痰理氣,是治療氣管炎、支氣管炎的特效穴!

2020-12-20 百年養生

咳嗽、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而灸哮穴在臨床當中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特效穴位。比如文章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等疾病,刺激按摩灸哮穴這個穴位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氣管炎通俗一點說就是指氣管發炎了,它是一種中老年人當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導致氣管炎的原因比較多,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吸菸、受涼、傷風、吸入粉塵、氣候變化、空氣汙染等。氣管炎的症狀以咳嗽為主,開始多為乾咳,之後痰逐漸增多,輕的僅早晚有刺激性咳嗽,嚴重者咳嗽、咳痰明顯,呼吸可帶哮鳴聲。如果炎症進一步發展,還可能會出現支氣管炎、肺炎等。如果病情反覆發作,則可能形成慢性支氣管炎,或者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由此可以看出,呼吸系統的疾病都是一環扣一環的,如果想要截斷疾病的傳變,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疾病消滅於萌芽狀態。

灸哮穴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一個很重要的穴位,它不僅能夠用於治療,還可以用於疾病的預防。採用艾灸灸哮穴的方法,對於預防和治療多種呼吸系統疾病,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患者已經患上了慢喘支,可以採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入夏開始刺激灸哮穴,可以增強人體的體質,到了冬天發生慢喘支的概率就會大大下降,也就是起到了良好的預防作用。

灸哮穴的位置

灸哮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後正中線上,以繩環頸下垂至胸骨劍突尖,環轉向背,繩之中點平喉結,繩端至背上之處(大約位於第8胸椎棘突之高點處)。取穴時患者取坐位或臥位,在第8胸椎棘突之高點處取之。

保健功能

灸哮穴對於咳嗽、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都具有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

按揉灸哮穴時力度要緩和、適中。每次施治時間3-5分鐘即可,每天2-3次。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刺激灸哮穴,用點燃的艾條對準灸孝穴迴旋燻灼,灸至局部皮膚潮紅,有熱氣透到胸內為佳。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必須要注意的是,灸哮穴這個穴位一般不採用針刺的方法進行刺激。

相關焦點

  • 定喘穴——哮喘病人必記穴!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百日咳!
    刺激特定的穴位可補益肺、脾、腎,調節機體功能,從而有效化痰、宣肺、平喘。定喘穴:「定」:指安定或平定。「喘」,這裡指咳喘、哮喘。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的效果,故名「定喘」。指壓治喘穴,對於治療哮喘發作非常顯效。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頸項部扭挫傷等。配肺俞、中府主治咳喘。
  • 尺澤穴:清熱和胃、通絡止痛、止咳平喘
    尺澤是肺經合穴。「合」即匯合之意,經氣充盛,由此深入,進而匯合於臟腑,恰似百川匯合入海,故稱為「合」。尺澤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篇:「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後世多沿用此名。
  • 人體五個止咳特效穴:列缺、太淵、尺澤、肺俞、天突。
    除了內服藥物之外,我們可以通過按摩穴位的方式,配合治療。列缺穴列缺穴宣肺解表,通經活絡,通調任脈 此穴是手太陰肺經絡穴,通行表裡陰陽之氣,邪氣在表時可借宣散肺氣之功祛風解表,邪氣入裡時又可借表經之道,引邪外出;故具有疏風解表,宣肺理氣,止咳平喘之效,是治療傷風外感病的要穴。列缺穴為手太陰肺經的經穴,也是八脈交會穴,通任脈。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側掌取穴。
  • 支氣管炎吃什麼食物好 支氣管炎的治療方法
    西德學者蘇爾滋用負離子治療3000例氣管炎病人,有效率達97.4%。且國內外研究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不過只有小粒徑的負離子更易於穿透人體血腦屏障,發揮顯著地生物效應,對於支氣管炎的治療功效更加凸出,通過以上分析權衡,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負離子療法是真正稱的上是支氣管炎療法的最佳之選。
  • 人體自帶的「化痰」穴,每天按揉五分鐘,止咳化痰有良效
    功效:可起到祛痰、寬胸理氣、降痰宣肺等作用,尤其適用於調理肺脾氣滯所生之痰,患者常睡臥不寧,腸胃不爽,飲食受影響。2、水突穴取穴:位於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位置下一橫指處。功效:常按此穴同樣適合調理熱痰的一些症狀,有助於宣肺止咳、化痰散結、調暢肺臟功能。
  • 止咳化痰的方法—民間特效止咳化痰偏方
    咳嗽不僅會讓整個人感覺身體不舒適,而且還可能會引發咽喉到的各種疾病,因此很多人都在找尋治療咳嗽的方法,但是最後無疾而終,這也讓很多人都感覺非常的失望。但醫學家表示,其實生活當中有許多的小方法都能夠治療咳嗽。治療咳嗽的方法究竟有哪些?第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梨子和冰糖一起來蒸水喝。
  • 多種止咳化痰方法,有孩子的快點存起來!
    也稱胸八道,有止咳化痰,降逆平喘之效,對各種咳嗽、胸悶胸痛都可應用。一次可操作三五分鐘以上。能寬胸理氣,健脾助運,運化痰溼,故適應於呼吸道病症止咳化痰,對咳嗽痰喘有良效。揉掌小橫紋配合揉二馬,能加強咳喘、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症的功效。操作方法:在小拇指指根下方,掌橫紋感情線稍上,用我的拇指指端按揉。揉肺俞穴如果找不到準確位置,可以用搓法代替,即用手掌橫擦該部位,以皮膚發紅為度。一次揉5~10分鐘,或搓300~600下。
  • 考研中醫綜合中藥學(化痰止咳平喘藥)-試卷1-2
    考研中醫綜合中藥學(化痰止咳平喘藥)-試卷1-2(總分:64.00,做題時間:90分鐘)一、 A1型題(總題數:15,分數:30.00)1.化痰藥治痰證時最常配伍(分數:2.00) A.平肝、安神藥 B.健脾、瀉下藥 C.健脾、理氣藥 √ D.補氣、消食藥解析:解析:「脾為生痰之源
  • 支氣管炎「救星」找到了,喝水時加一點,清咽潤肺,止咳平喘,炎症消...
    如今患有氣管炎的人群越來越多,特別是小孩和中老年人,他們一般體質抵抗力較弱,當季節變化,氣溫無常,很容易感冒,感染細菌。支氣管炎會偷偷找上門,患上之後很容易咳嗽,咳痰,氣喘。
  • 手臂疾病可以用哪些穴位治療?
    天府配少商,可治療咽喉腫痛。穴位療法用拇指揉按天府穴100~200次,能防治肺部疾患。用艾條溫和灸天府穴5~10分鐘,每天1次,可緩解因受風著涼引起的上臂疼痛。|穴位釋疑|尺澤穴為手太陰肺經合穴,經氣充盛,由此深入,進而匯合於臟腑,恰似百川匯合入海。|功能主治|有清肺熱、平喘咳的作用。可緩解氣管炎、咳嗽、咳喘、心煩、肘痛、上肢痺痛。
  • 12種止咳化痰方法,有孩子的快點存起來!
    也稱胸八道,有止咳化痰,降逆平喘之效,對各種咳嗽、胸悶胸痛都可應用。一次可操作三五分鐘以上。能寬胸理氣,健脾助運,運化痰溼,故適應於呼吸道病症止咳化痰,對咳嗽痰喘有良效。揉掌小橫紋配合揉二馬,能加強咳喘、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症的功效。操作方法:在小拇指指根下方,掌橫紋感情線稍上,用我的拇指指端按揉。揉肺俞穴如果找不到準確位置,可以用搓法代替,即用手掌橫擦該部位,以皮膚發紅為度。一次揉5~10分鐘,或搓300~600下。
  • 治療支氣管炎的偏方,8個土方法治氣管炎
    支氣管炎是一種很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有時候感冒拖久了,也可能發展為支氣管炎。而且慢性支氣管炎很容易留下一些後遺症,比如天氣稍涼,就容易咳嗽。今天就來介紹治療支氣管炎的偏方。治療支氣管炎的偏方1、百合粥百合具有滋陰潤肺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咽炎、支氣管炎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可取鮮百合20克,加入大米中,一起煲粥食用。
  • 老中醫都知道的7種止咳化痰平喘古方,幫你找到了
    止咳化痰平喘方是中西醫執業醫師方劑學中會涉及到的知識點,為了方便大家複習,醫學教育網為大家搜集整理了止咳化痰平喘方的小匯總,供大家查看,希望可以幫會到大家
  • 考研中醫綜合中藥學(化痰止咳平喘藥)-試卷2-1
    考研中醫綜合中藥學(化痰止咳平喘藥)-試卷2-1(總分:62.00,做題時間:90分鐘)一、 A1型題(總題數:15,分數:30.00)1.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的藥物是(分數:2.00) A.蘇子 B.馬兜鈴 √ C.瓜蔞 D.旋覆花解析:解析:備選藥物中有清肺之功的是馬兜鈴
  • 家庭常用止咳藥推薦(組圖)
    目前市場上的化痰止咳藥水、藥粉及藥膏種類繁多,如何選購大有講究,今天我們將部分止咳產品的藥品成份和主治症狀列出,以方便讀者選購藥物。」  潘高壽蜜煉川貝枇杷膏  成分:川貝母、枇杷葉、桔梗、陳皮、水半夏、北沙參、五味子、款冬花、杏仁水、薄荷腦。  適應症: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理氣化痰。
  • 考研中醫綜合中藥學(化痰止咳平喘藥)模擬試卷4
    8.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的藥物是(分數:2.00) A.蘇子 B.馬兜鈴 √ C.瓜蔞 D.旋覆花解析:解析:備選藥物中有清肺之功的是馬兜鈴、瓜蔞,但瓜蔞無止咳平喘之功,而馬兜鈴性寒質輕,主入肺經,味苦洩降,善清肺熱,降肺氣,又能化痰止咳平喘。故正確答案是B。
  • 孔最穴——潤肺理氣,治療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孔最穴為肺經之穴,肺之時序應秋,其性燥,肺經所過之處,其土(甩肉)亦燥(肺經之地為西方之地)。尺澤穴流來的地部經水大部分滲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運地部的經水時如過篩一般,故名孔最。孔最穴為手太陰之郄穴。孔最穴位於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七寸處。
  • 氣管炎草,見過嗎?鎮咳,化痰,平喘。治慢性氣管炎
    氣管炎草(水蔓青) 來源產地 為玄參科植物水蔓的全草。 別名狼尾拉花、氣管炎草、一枝香、斬龍劍、蜈蚣草、追風草、一支香、勒馬回、哮喘草
  • 身柱穴——止咳定喘有特效!
    身柱穴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督脈的穴位。身,是指身體;柱,是支柱。身柱穴的名義是指督脈的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強勁飽滿的狀態。身柱可能說是我們身體的「頂梁柱」,如果想要我們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能正常地行使其功能,正常工作不出問題,就一定要照顧好我們的身柱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