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八分鐘:汪暉《亞洲視野:中國歷史的敘述》

2020-12-25 鳳凰網讀書

梁文道:我們之前三天給大家講到琉球問題的時候就牽涉到兩種國際關係問題,一個中國過去的那種天下的朝貢關係,一種是新的以每一個民族國家獨立自主平等為前提下面的這麼一種國際觀,那麼但是這兩種國際觀現在看起來好像有時候都會出現自己的問題,我們還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探尋它呢?同時這些國際觀還牽涉到你國家的屬性,因為你比如說你是一個天下觀裡面的這個國家,他可能就很奇怪,比如說同樣是清朝,清朝低下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法律,不同的規矩,那麼按照現在民主主義國家的觀念來看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國之內應該法律是通行的,是平等的,到哪都不變的才對嘛。

那麼講到這個問題就牽涉到我們怎麼看中國,怎麼看中國在亞洲周邊的地位,那麼關於這一點認識很有趣,那麼目前在中國裡面都是主要是新左派學者用力最深最多的,那麼其他的學者對這方面有研究,但是沒有太多的政治性的一個思考,那麼我今天於是就給大家介紹汪暉的這本書,《亞洲視野:中國歷史的敘述》,那麼這本書裡面其中一篇文章他談的恰好就是琉球,這篇文章很有意思,叫做琉球戰爭記憶社會運動與歷史解釋。

首先一些現實情況不用談了,先假設大家都清楚琉球的狀況,那麼琉球是個什麼狀況呢?我們知道琉球它現在還是駐日美軍的主要的基地所在地,雖然說2014年這個普天間基地要關門了,但這個關門不關門意義不大,因為軍人就是要都撤去到了關島,那麼關島以現在的技術實際上還是控制這個地區的,那麼所以我們過去這麼多年老是聽說衝繩人很不滿意,那么女孩子會被美軍強姦了,這種事情一兩年就會出一單,出一下這個新聞,而且美麗的海島上空老是看到美國的這個戰機在上空盤旋呼嘯而過,噪音又很大,那麼然後衝繩人民覺得特別不滿的就是為什麼這個美國,首先日本人很多人就覺得不滿意,就冷戰到現在,冷戰開始到現在,就二戰之後美國一直在日本駐軍,那這個在日本駐軍現在主要的責任都讓衝繩來承擔,而衝繩本來就像我們昨天前天講的,是個獨立的國家,被你日本併吞了,當你併吞了它之後你現在又把它當成好像化外之地,去讓一些外國的軍人住宅在那,這什麼意思呢?

同時這個地方又有很多的環保問題,政策問題,歷史問題,甚至戰爭問題一股腦的都糾纏在一起,變得非常複雜,你比如說汪暉在這篇文章裡面就提到了,說琉球人的戰爭記憶和日本本土就不太一樣,因為二戰的時候直接打到日本本土,我們把琉球當本土的話,打到日本本土的地方就是琉球,而琉球當時死了很多平民,死了很多人,而死那些人當時是在日本軍人的強迫之下,為了報國,所謂的報國而就集體自殺的,那麼現在都還有這些紀念館。

那麼於是你想想看琉球人他們會格外的覺得自己是二次大戰的受害者,這個記憶跟關島不一樣,關島那時候就是哎呀,我們被原子彈炸了,而忘記了自己曾經侵略別人,忘記了帝國主義軍事的力量,但是琉球人的這個歷史記憶他一方面固然有美軍打他的人,現在美國人欺負他們,但是同時歷史上面也包含了一層就是他也曾經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犧牲品,先是被併吞,後來在本土戰爭打到本土的時候又被自己的同胞同鄉又被強迫去自殺來所謂的表示愛國跟報國,他就是這麼複雜。

那麼然後現在又牽涉到在冷戰結構底下他是冷戰島鏈的一環,那麼於是他們對於資本主義,對於美帝國主義都有很深的一種反省,那麼所以他一直以來衝繩人就算現在對中國不太有好感,但是他對於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的那段歷史就有些特別的想像在這裡面。

那麼汪暉在這裡面他要談的與其說是具體要談琉球問題,倒不如說是用琉球問題反過來來談中國,同時談他心目中的他覺得很重要的一個國體的,或者國家發展跟現在民主主義歷史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是這樣的,我們現在看他這麼講,他說琉球很弱小,就跟不丹、錫金喜馬拉雅山麓的王朝一樣,這些很小的政治體為什麼在過去一直可以存在於幾個大的政治體之間,而不一定要變成一個大的政治體的一部分呢?為什麼進入民主國家的時代,他們就逐漸變成了特定區域呢?然後他就說到,他不是想幫過去的朝貢體制說好話,但是的確不能否認那種制度是一種較為靈活的聯繫模式,他靈活還靈活表現在什麼地方呢?比如清代的中國多重的法律關係,有大清律、蒙古律,在西南有土司制度,在西藏有噶廈制度,在臺灣生藩和熟藩是有分別的,那麼這套制度容許了各個地方自己特殊的情況,那麼就有點像今天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容許了他有一種特別的政治關係,但是在主權上又不脫離這個宗主,或者說這個主權是一種很特別的一種主權。

那麼然後但是這個東西就像我們前幾天講琉球案的時候,你碰到日本現在拿《萬國公法》來的時候怎麼辦呢?比如說我們知道日本並了琉球之後,沒多久就出兵臺灣,理由是說有臺灣人殺害的琉球人一些漁民之間的糾紛,那麼就像今天的我們常見的就是漁民之間的糾紛一樣,當時日本就說我們這些琉球人已經成為日本國國民,被你們臺灣那些山地人,那些高山人族人,那些原住民說說的生藩殺害了,我們要去報復。

那麼清朝就說那怎麼寫能是臺灣我們的地方,然後日本又拿這套《萬國公法》來談了,就說好那是你的地方,那你們的法律怎麼不辦他呢?那按你們的法律是怎麼樣呢?清朝就說我們的法律不適用於生藩,那這些人又是化外之民,那你又不適用法律,又不是化外之民,那就是無組織民,那我去對付這些無組織民又關你清朝什麼事呢?你看情況就是變的這麼複雜,那麼然後在這裡面汪暉還談到了後來的蔣介石又怎麼談琉球問題,那麼總而言之在這裡面他最關心的就是琉球的這個政治運動,琉球本土的社會運動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從歷史的過去,從帝國主義時代到二戰時期,到資本主義時期,到冷戰時代一連串的線索全連起來,同時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到底琉球將來該往何處去呢?也許不一定是很多人喜為的是獨立,而是一種自主的政治,但那個自主的政治他的最終的結果卻不一定是一個民主獨立國家,而是可以找到一種既跟朝貢體制不同又相似,也跟現代的國際關係不同,但又相似的一種新的可能,他會不會出現呢?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教授汪暉獲義大利「帕西奧利獎」 為首位獲獎中國學者
    從中國視野觀察世界清華大學教授汪暉獲義大利「帕西奧利獎」 為首位獲獎中國學者  清華新聞網10月22日電 (記者 王冰冰)  當地時間10月20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卡福斯卡裡大學(Universita李集雅教授稱汪暉教授的著作為「宏偉巨著」或「紀念碑式的作品」,認為《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極具挑戰性地、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對現代性問題的追問,並從亞洲視野—或更準確地說,從中國視野—觀察整個世界」。  汪暉,1959年出生於江蘇揚州。1988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
  • 汪暉:現代中國的「世紀」意識是如何誕生的
    汪暉以20世紀初思想論爭為線索,研究這一獨特時代意識在政治論爭、歷史研究和哲學-宗教論述中的呈現,分別論述時間上的社會形態之辨、內在性上的交往與自我表達(語言的性質)之辨等 。汪暉認為,在帝國主義與文明論雙重陰影下,中國思想對獨特性的探尋,抗拒和解構了伴隨帝國主義時代而來的普遍歷史,但其基本方向則是重構普遍性,而非確認特殊性。
  • 汪暉對話傅高義:歷史視角下的中國變革
    【編者按】       9月4日下午,一中一西兩位著名學者,在清華大學展開了對話,討論「歷史視角下的中國變革」,他們是汪暉教授與傅高義教授。       汪暉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歷史系雙聘教授,《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一書作者。
  • 汪暉最新著作《短二十世紀》:探討中國革命與政治邏輯
    與作者的看法不同的是,在《短二十世紀》一書中,作者將中國的二十世紀界定為從1911至1976年為止、作為「漫長的革命」的短二十世紀──這是一個極端的、但同時也是革命的時代。本書作者論述了中國在這個「短世紀」中的兩個獨特性:第一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開端,即在革命建國過程中的帝國與國家的連續性問題。第二個獨特性集中於這個「短世紀」的終結,即革命與後革命的連續性問題。
  • 汪暉:亞洲想像的政治
    因應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新形勢,亞洲這一概念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內重新被激活。本文試圖從歷史視野檢討這一概念在東亞、尤其是中國現代歷史中的多種運用。文章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亞洲概念的衍生性,即這一概念如何從歐洲現代歷史、尤其是19世紀的歐洲"世界歷史"中發展而來,指出近代日本的"脫亞論"實際上是這一歐洲"世界歷史"的衍生物。
  • 薦書|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世紀的誕生標誌著歷史的斷裂,即再也無法在舊的時間序列中理解自身了;這一概念的普遍化同時還意味著一種源自當下性的時勢觀將主導對於全部歷史的敘述。在這個意義上,將世紀或20世紀本身作為對象,既是將這一時勢觀建構為一種能動的力量,同時也是將其從普遍的和客觀的位置上解放出來的努力。
  • 汪暉x戴錦華:閱讀陳映真,認識自己與時代的關係
    他之所以找汪暉,是因為他在韓國讀到汪暉的《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這篇文章寫於1993年,並在1994年發表在韓國的重要刊物《創作與批評》上,當時發表的題目叫《中國的社會主義與現代性問題》。1997年,這篇文章在中國大陸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戰後的新一輪發展之後,陳映真希望了解中國臺灣社會以及亞洲社會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的主要矛盾。
  • 汪暉、溝口雄三:沒有中國的中國學
    然而,國外對中國的研究往往把中國的歷史、現實割裂開來,只截取某些時代的中國文明進行實用性的研究,針對這一情況,本站特編發《汪暉、溝口雄三:沒有中國的中國學》,汪暉教授認為國外對中國的研究要從整體性出發,在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人類普遍性之下,從變遷的、交匯的文化歷史中尋找對現實問題的解釋。
  •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
    「世紀」意識傳達的是一種「同時代性」的感覺,一種將不同空間及其歷史脈絡納入同時代性的普遍視野的認知方式。在這種普遍性的視野中,中西古今的關係既不能用中體西用等二元範疇加以描述,也無法以歐洲版的普遍主義給予規範。 世紀的概念標誌著一種普遍歷史觀的誕生,以及對這一普遍歷史內部的不均衡性和由此產生的矛盾、衝突的思考。
  • 汪暉: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視野下的抗美援朝戰爭
    在過去二十年中,有關韓戰的研究是中國歷史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結合蘇聯檔案、美國檔案和部分中國檔案及當事人回憶的出版和公布,學者們按照當代社會科學和歷史研究的新規範研究韓戰、尤其是中國介入韓戰的歷史,在去意識形態化的名義下,將抗美援朝戰爭置於冷戰史研究框架下,形成了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趨勢。
  • 汪暉訪談:東亞需要目標清晰的協調架構
    談及上海自貿區,汪暉教授強調了區域網絡的多頭發展。上海合作組織是國家間網絡中非常成功的案例,上海自貿區及重慶等其他區域網絡,則是以城市和區域為中心形成的網絡。這種多頭區域化非常值得注意。在多向區域化的過程中,中國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最後,汪暉教授指出,避免新的亞洲一體化進程變成遏制中國的進程,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以下為訪談原文。
  • 知其難為而為之——讀汪暉《顛倒》
    正如汪暉所說,唐弢儘管喜愛魏晉名士,但他自己卻成為了一個入世的、始終關注著現實的人——可以認為,前一方面影響著唐弢的品味,拉升了他的內心空間,「心裡從未失去對遙遠的生活的幻想」;但後一方面又讓他很快的「從幻想回到現實」,「在歷史的重軛下不該如此的輕鬆灑脫。」汪暉感慨,唐弢活得太累,牽絆國事、現世太多,而且越到老年,越因倍感急迫而更加直言不諱。
  • 汪暉:中國的開放與自主
    我之所以提出「反現代性的現代性」,就是對這種規範與具體歷史條件之間的關係進行思考,進行批判。「反現代性的現代性」,包含兩個不同的含義。一方面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因為現代性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套尺度,它也重新組織了我們對歷史的敘述。
  • 汪暉對話藍博洲:反駁「臺獨」史觀,讓臺灣民眾多了解中共
    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此書簡體中文版,9月14日,新書發布會暨「尋找失落的臺灣歷史記憶」座談會邀請了臺盟中央官員、著名歷史學者、老臺胞、臺灣文學批評家等人致辭並發言。經授權,澎湃新聞特摘取與會的清華大學汪暉教授和作者藍博洲本人的發言,以饗讀者。汪暉,江蘇揚州人,中國大陸著名學者。
  • 汪暉簡介(圖)
    1985年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從唐弢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於1988年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隨即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91年與友人共同創辦《學人》叢刊,1996年起擔任《讀書》雜誌主編,在其任內讀書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雜誌之一。連境內自由派代表南都都承認汪暉時期的《讀書》是中國各種思想交流的平臺,但在2007年意外遭到解職。
  • 開卷八分鐘:餘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
    核心提示:要了解今天的中國,我們常常必須回顧過去,但是你如果真的回顧過去,比如說從新中國建立以來到現在的60年裡面,你會發覺我們面對的是一團很複雜很煩瑣的一堆東西。詳細內容請收看本期節目。
  • 開卷八分鐘:奧爾罕·帕慕克《天真的和感傷的小說家》
    鳳凰衛視11月19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本來我應該在這個節目裡面好好跟大家談一下莫言,但幸好在我放假的時候,馬家輝兄代替我已經給大家講了一整個星期的莫言的小說,莫言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中國籍的作家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
  • 汪暉|帝國主義時代的帝國與革命
    20世紀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世紀,一個至今陷落在各不相讓的敘述之中而難以構成思想對象的時代,如何才能將20世紀中國建構為思想的對象?「世紀」這個概念在中國基本是從20世紀開始的,事實上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紀年概念,也只是在20世紀才普遍化。總的來說,我們對歷史的總結並不是從18世紀的啟蒙運動的時代、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革命所奠定的19世紀,發展到20世紀。
  • [獨家]80位海外名學者致信清華校長支持汪暉
    鳳凰網文化訊 3月10日,汪暉寫於20多年前的博士論文《反抗絕望》被指存在多處抄襲。7月7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包括汪丁丁、鄭也夫、張鳴等在內的63位國內外學者的公開信,呼籲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清華大學組織調查委員會調查。
  • 【開卷八分鐘】請留意!有一種暴力叫「情緒勒索」
    今天的「開卷八分鐘」,由譯林出版社編輯宋暘為大家介紹一本去年在臺灣引起轟動的心理指導類讀物——《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周慕姿觀察到,中國文化對於「孝順」的重視,對「權威」的崇拜,對「名聲」的在乎,以及對於女性「賢良淑德」、男性「威武陽剛」的刻板印象,使得情緒勒索在「中國式親密關係」中更加頻繁和隱秘地發生,同時,對它們的反抗也愈加困難。相較於同樣主題的國外著作,周慕姿的這本《情緒勒索》以華人社會為背景,更加貼近中國人的心理狀態,不僅更易於理解,而且案例參考和練習方法也更加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