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秘書工作制度的演變和發展(一):建國初期

2021-02-14 秘書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組織法》」)。《組織法》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對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內領導國家政權。為了適應工作需要,《組織法》在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秘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規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委員五十六人,並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互選秘書長一人組成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依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行使任免政務院的總理、副總理,政務委員和秘書長、副秘書長等的職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秘書長協助主席執行職務;政務院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任命總理一人,副總理若干人,秘書長一人,政務委員若干人組成之;政務院總理主持政務院全院事宜,政務院副總理和秘書長協助總理執行職務;政務院設秘書廳,辦理日常事務,並管理文書檔案和印鑄等事宜。這些規定從國家層面確立了秘書長的任免辦法和秘書部門的主要工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的健康運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49年12月2日,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經政務院第九次政務會議通過,並經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批准的《政務院及其所屬各機關組織通則》(以下簡稱「《通則》」)頒布。《通則》規定,「各機關得設辦公廳;為分掌業務,得設司或處;廳、司或處以下得設處或科。其工作有半獨立性質者得設局。其工作有特定性質者得設室(如參事室、會計室、資料室)、組(如財經組、文教組)、所(如研究所)或會(如高等教育委員會)」。「各機關的各級負責人,廳及室稱主任,會稱主任委員,司稱司長,局稱局長,組稱組長,所稱所長,處稱處長,科稱科長,必要時均得設副職」。《通則》明確了秘書機構的設置原則和各級秘書機構負責人的職務稱謂,並規定了各級秘書機構負責人的產生辦法,「除各委秘書長、副秘書長及其他同級人員由政務院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批准任免外,廳主任、司長、局長、處長、室主任與其副職及其他與以上各職同級人員,均由政務院任免之。廳、司、局、處、室以下之處長、室主任、科長與其副職及其他工作人員,由各機關首長任免,並報告政務院備案」。《通則》同時要求,「各委得設秘書長、副秘書長,一般機關均得設秘書」。這是新中國有關秘書工作的明確規定,對秘書機構的設置、秘書人員的配備等進行了頂層設計,對新中國秘書機構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踐證明,《通則》的規定對實際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些做法沿用至今。

  1950年1月6日,政務院第十四次政務會議通過了《省人民政府組織通則》《市人民政府組織通則》《縣人民政府組織通則》。三者對各級人民政府的秘書機構設置及其崗位設置作出規定,除了省、市人民政府委員會設立秘書長等,「縣人民政府委員會設秘書,承縣長之命主持日常事務」。其後,按照要求,各級政府相繼健全並完善秘書機構和秘書人員配備。至此,上至國家,下到地方,均建立健全了秘書機構,並按規定選配秘書人員。

  1951年4月21日至5月8日,政務院召開的全國省、市人民政府秘書長會議和政協全國委員會召開的各省、市政協秘書長會議同時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保守國家機密、進一步加強機關內部統一戰線工作、處理群眾來信和接見群眾等建議案。同年6月7日,《關於處理人民來信和接見人民工作的決定》發布。6月8日,《保守國家機密暫行條例》發布。這些與秘書工作相關的文件的發布及其實施,促進了秘書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

  1951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暫行條例》經政務院第九十四次政務會議通過,並於同年11月5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批准頒布。該條例明確了省、市人民政府等各級各類機關秘書長、副秘書長任免權的歸屬。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秘書工作的指導,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根據各地區、各部門代表在全國秘書長會議上的報告和發言,並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1951年7月26日,政務院頒布《關於各級政府機關秘書長和不設秘書長的辦公廳主任的工作任務和秘書工作機構的決定》。該決定較為全面、詳細地闡明了秘書機構、相關人員的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工作任務具體包括「協助首長綜合情況,研究政策,推行工作」;「協助首長密切各方面的工作聯繫」;「協助首長掌管機關內部統一戰線工作」;「協助首長掌管保密工作」;「掌管機要工作」;「主持日常行政事務(包括公文處理、會議組織、檢查與督促政府決議的執行等事項)」;「掌管機關事務工作(包括機關財務、生活管理、學習、文化娛樂活動等事項;但不設秘書長的機關,如在辦公廳之外專設機構管理機關事務工作者,此項工作可不由辦公廳主任掌管)」。這些工作任務基本涵蓋了秘書的工作內容。

  關於秘書隊伍建設,該決定提出,要「大力培養新幹部和提高老幹部的政策、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對每個秘書工作部門的幹部提出要求:「認清自己的工作是政府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僅在口頭上,而且在實際行動中,把個人的工作興趣、個人事業心完全結合於人民事業的整體利益中,堅守崗位,埋頭苦幹。要有『把每件事都能做到底,做到有實際的結果』,『善於成十次地修正,成十次地重做,但是無論如何,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列寧論蘇維埃機關人員應如何工作)的決心和毅力。要養成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和謙虛、謹慎、細密、切實的工作作風。」這些要求,後來成為黨政秘書的基本工作要求。

  關於秘書機構的設置,該決定要求:「應根據精簡原則,盡力減少層次。辦公廳,一般可分設兩層,最多不超過三層。為便利工作,可多設副職,分工領導;省(行署、市)人民政府的辦公廳,尚未專設主任者,得由秘書長或副秘書長兼任,必要時另設專職的副主任。」該決定還指出,「可把秘書業務、研究工作、機關事務管理工作劃分開來」,「儘量減少事務人員,充實業務部門」。

  1964年10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關於機要秘書工作的暫行規定》。該規定指出,「機要秘書是機關領導同志的工作助手,機要秘書的工作是機關文書處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機要秘書的主要職責是:管理秘密文件和完成領導同志交辦的其他事項,為領導工作服務」。關於機要秘書的選拔標準,要求必須「成份好,政治歷史清白,社會關係單純,政治上絕對可靠,作風正派,身體健康,具有一定工作經驗和一定政治、文化水平」。關於機要秘書的任用,必須「由任用部門嚴格審查,報上級黨委組織部批准」。對機要秘書的基本要求是「立場堅定,忠誠老實;服從組織,遵守紀律;熱愛工作,努力學習;埋頭苦幹,艱苦樸素;細心耐煩,準確迅速;謙虛謹慎,嚴守秘密;堅持原則,執行制度」。該規定同時明確了機要秘書的工作內容、保密制度、組織生活等。該規定中所說的「機要秘書」和現在黨政機關的一般秘書比較接近,並不完全等同於如今所說的機要秘書。

相關焦點

  • 趙俊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人事制度回溯及評價
    關鍵詞:新中國;高校人事制度;聚人;評人;聘人  高校人事制度是高校按照國家政策及學校辦學目標實施的用以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和效率的重要舉措及制度設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人事制度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不同階段的人事政策及激勵手段在強化人力資本、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探析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和重大使命。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中國國家治理模式從傳統向現代急劇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
  • 建國以來高考時間的演變
    於是乎,上網耙了一下並檢索相關史料,結果發現全國各省市區的高考時間發展至今經歷了多次較大的演變。   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主要有近年來關於高考制度發展及改革的文獻;網絡資料主要有圖片檢索到的各年度準考證、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恢復高考」「春季高考」等。
  •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新中國成立伊始,為了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確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高校的公共必修課被納入高等教育課程體系,這也是當時改造舊大學、建設新大學的題中之義。
  • 【統戰史話】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政策
    新中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49年10月—1956年9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掌握全國政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在這一偉大進程中,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自覺服從服務於人民民主專政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成功地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字改革工作者的主觀意願來看,研究和擬制漢語拼音方案不僅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及用作普通話教學的工具,同時也用以進行拼音文字的試驗工作。所以,文字改革工作者不僅從漢字注音角度,同時也是從創製新文字角度來討論拼音字母的選擇問題。相關內容參見吳玉章:《關於中國文字改革的問題》,《人民日報》1956年9月27日。]
  • 建國初期的「八大學院」是指哪些高校?目前發展現狀又如何?
    建國初期,國家面對即將到來的經濟建設高潮,決定對高等學校院系進行調整,構建中國的高等教育格局。為此,中央有關部門決定在北京統一建立了八所高等學府,將全國高等院校除留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十幾所綜合大學外,按專業設置拆拼重新組合成立各科專業學院,以航空、地質、礦業、石油、鋼鐵等為主的「八大學院」應運而生,並聲名遠播。
  • 新中國行政訴訟制度的前世今生
    行政法律法規的頒布和行政訴訟制度的逐步完善, 讓「民告官」成為人民尋求自身權益保障的重要途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行政訴訟制度起源的最晚,卻發展地最快,在短短幾十年內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起步到完善。建國7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破土新芽成長為參天大樹,行政訴訟則是大樹上最亮眼的碩果之一。
  • 統計局: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中國工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
    中國網財經7月10日訊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的《工業經濟跨越發展 製造大國屹立東方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三》指出,經過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國工業經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我國由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工業製造大國;我國現代工業體系逐步形成,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中優化升級
  • 明、清兩代秘書制度的演變
    明朝初期,鑑於漢唐以來宦官專權之弊,對宦官人數加以限制,朱元璋曾命令「內宦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但明成祖爭奪皇位時得到宦官的支持,開始任用宦官。成祖以後,皇帝大多沉湎享樂,疏於朝政,加上想利用宦官限制內閣的權力,開始在內廷起用宦官掌握機要大權。明中期以後,宦官在組織上逐步形成龐大的機構,有所謂12監、4司、八局。計24衙門之設。
  • 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造接生婆:推廣普及新接生法
    在中國古代,產婦生孩子確實大多靠「產婆」接生,但舊式產婆的接生法,在近代受到了西洋醫術的衝擊和挑戰,加之由於產婆自身的局限與非科學,她們逐漸遭遇到技術瓶頸和信任危機。近日,安徽省檔案館公布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合肥相關部門改造舊產婆的一系列檔案,從中可以看到從舊社會到新中國,舊產婆學習科學接生的過程。
  • 新中國成立70年周口市網絡通信發展綜述
    這只是周口市網絡通信發展史上的一個縮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周口市網絡通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近處靠吼、遠處靠走」到「一機在手、萬事皆知」,從「鴻雁傳書」到微信即時聊天,隨著科技進步,網絡通信的快速發展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遙遠的距離不再是問題,使得時空變得更小、生活節奏變得更快,人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本土英語教學法述評
    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本土教學法的形成和發展進行簡要回顧,對其理論思想、教學策略、研究方法等加以分析,以對其未來發展提出建議。一、中國本土英語教學法之內涵自清朝末年開始培養外語人才至今,中國英語教學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當前中國英語基礎教育的規模、人數和範圍已位居全球首位。
  • 新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確立
    原標題:新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確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中國成立「這一偉大事件,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後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深刻闡明了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新中國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也開啟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 農村宅基地制度經過了哪些發展演變?
    農村宅基地制度經過了哪些發展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宅基地制度的演變,以改革開放、物權法頒布、土地管理法修訂為標誌,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集體所有制逐步建立。1954年《憲法》規定了農民宅基地所有權。
  •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高校科技創新發展歷程與改革成果
    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科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體系是如何演進的」「促進我國高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體系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體系是如何演化的」這三大關鍵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
  • 「建國」「華誕」還能不能用?「新中國成立70周年」規範表述新一波答疑
    8月30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18種不規範表述請注意!》一文刷屏。文章發布1小時25分,閱讀量就破了10萬,目前已突破170萬。對於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樣的大事,筆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新聞工作者怎樣表述更規範,而不是糾結於討論某些模稜兩可的表述是否也算對。
  • 新中國成立以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的發展歷程與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建設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由全國通用教材到一綱多本教材多樣化,再到統編統用教材。70年走過了不斷探索改革的發展道路,積累了豐富經驗,譜寫了歷史篇章。
  • 重磅,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設立,又一國家級獎勵已啟動評選!
    12月24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教材建設工作有關情況。
  • 新中國經濟理論發展創新曆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學理論發展開始步入佳境。改革開放以前,國內經濟學研究主要著力於學習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理論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發展和創新做出了傑出貢獻。 改革開放後,經濟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現代經濟理論與方法研究現行路線、方針、政策,研究中國現實經濟問題,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對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