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造接生婆:推廣普及新接生法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前一陣子在電視熒幕上瘋狂熱播的電視連續劇《羋月傳》中,醫女就說過,女人生孩子存活的概率非常小,十個中只有三四個能夠存活下來。而劇中孫儷扮演的羋月生孩子時的場景,觀眾看得是驚心動魄。

  在中國古代,產婦生孩子確實大多靠「產婆」接生,但舊式產婆的接生法,在近代受到了西洋醫術的衝擊和挑戰,加之由於產婆自身的局限與非科學,她們逐漸遭遇到技術瓶頸和信任危機。近日,安徽省檔案館公布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合肥相關部門改造舊產婆的一系列檔案,從中可以看到從舊社會到新中國,舊產婆學習科學接生的過程。

  1

  看看古代產婆如何接生

  網上就有網友介紹了中國古代產婆是如何給產婦接生的:古人接生的手段十分簡單。古人生孩子,羊水破了沒準還要折騰好久才能生出來,也沒有催產針什麼的,這羊水和血水混合在一起得不到引流,會流得到處都是。到處都是血水,產婆不方便觀察,因此需要用水清洗,擦洗不能用涼水,只能用熱水,所以電視劇中產婆一般都會大聲地嚷嚷「熱水!快!熱水!」

  古代產婆要不斷地替產婦擦洗血水,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地洗手。古代沒有自來水,喝的洗的大多不是井水就是河水,細菌多,容易導致產婦感染,所以水要加熱燒開來消毒,以降低髒東西進入孕婦體內的機會,也就是現在說的避免感染。

  產婆折騰了半天,寶寶終於生出來了。產婆一看,孩子身上滿是胎脂、血跡還有胎糞什麼的,產婆就得用熱水給新生兒擦洗乾淨,清除不乾淨的物質。寶寶的臍帶要剪斷,但是不消毒的剪子可不能用。古代科技有限,酒中的酒精含量太低,不足以進行消毒,所以只能用開水給剪子消毒了,防止剪斷臍帶的時候感染。而剪臍帶的過程,也是由產婆親自「操刀」。

  有文章分析,古代孕婦推崇的是「豎式分娩」,有站立式、坐式、蹲式、跪式,都屬於豎式分娩。也就是說,古代孕婦生孩子,有「坐著生」、「站著生」、「跪著生」、「蹲著生」等多種體位。這種站式分娩,可以在南宋時期大足石刻中看到。在「臨產受苦恩」石刻中,孕婦背後站著一位接生婆,前面還有一位半蹲著的接生婆正扎衣捲袖準備接生。

  2

  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造舊式產婆

  作為中國幾千年傳統生育中的主要助產者,舊式產婆及其代表的接生法,在近代受到了西洋醫術的衝擊和挑戰。

  安徽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由於為數眾多的舊產婆及其落後的接生辦法,造成了嚴重的產婦和嬰兒死亡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從廣大民眾的生命與健康出發,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普遍的舊產婆改造工作,不僅革除了舊的生育陋俗,推廣和普及了新法接生,大大降低了全國各地的產婦及嬰兒死亡率,而且使科學的生育觀念和方法逐步深入人心,贏得了廣大群眾對黨和國家的普遍認同,從而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婦嬰衛生事業乃至整個的國家建設事業奠定了牢固基礎。

  此次安徽省檔案館所公布的多個有關改造舊產婆的檔案中,有新中國成立之初1950年合肥市婦聯改造接生婆的工作概況表、1951年合肥市接生員訓練情況調查表、1951年的肥東實驗院保健課群眾性保健組織調查表以及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衛生處的通知等。

  從這些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檔案中,可以看到從舊社會到新中國,舊產婆學習科學接生的培訓等進步舉措。

  3

  檔案記錄如何改造

  在一份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衛生處1951年發布的通知檔案中,可以看到,政府衛生部門要求改造舊產婆,「奉華東衛生部……指示,查各地區執行1951年度改造舊產婆的工作計劃,多數未能完成任務,特作指示如下:1.各省區應於本年內以縣市為單位,普遍地開辦訓練班,進行改造舊產婆工作;2.由各縣市人民政府督導縣市衛生行政機構,會同當地婦女聯合會負責辦理訓練事宜;3.每班訓練人數酌定為二十人至三十人,應抓緊時間在農閒季節中完成訓練任務;4.已受訓的接生員,應全部組織就緒,進行輔導及檢查工作……」

  在另外一份1950年的「合肥改造接生婆工作概況表」中,可以看到,是由合肥市婦聯負責的,改造人數一欄中,是這樣填寫的:「共登記八十名,其中有七旬以上的均洗刷、上課人數是四十五(知行一次經常二十八名),現因農忙暫停了。」改造辦法是:民主婦聯與當地政府,教員是民主婦聯動員醫生教課的,接生婆年齡五十歲以下;教學方法:集中上課,課後討論;教學中心內容:消毒、接生法。

  還有多份新中國成立之初合肥地區改造舊產婆的檔案資料,也記錄著舊社會中的產婆如何向新中國的接生員轉變的。安徽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表示,通過這些檔案,可以了解到我們新中國在建立之初非常重視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也可以從一個方面看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婦嬰衛生事業,以及革除舊的生育陋習的舉措。

  4

  產科醫生介紹 為何要改造舊產婆

  我們常常可以在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孕婦臨盆,家人在屋外焦急地守候,突然產婆從房中衝出,大聲地喊叫:「保大人還是保孩子?」其實,在古代,由於產科技術很落後,常見的情況往往是,孩子出生後,母親會因為大出血死亡,或者呢,孩子胎死腹中。很難做到想保住誰就保住誰的水平。由於舊式產婆自身的局限與非科學,她們日益成為時人批判與取締的對象。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二科主任杜世華介紹說,新中國成立初期,傳統社會的生育制度和分娩行為尚未完全納入到國家衛生行政現代化的政治設計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已經逐步被引入到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科學的分娩與接生方法越來越有效地保護了婦女與嬰兒的生命與健康安全。「在古代,遇到胎位不正,解決的辦法有用燻艾的,還有針灸穴位或者推拿幫助調整胎位。產婦生產的時候遇到胎位不正,熟練的接生婆用手伸入產婦的產道中,把嬰兒的腿推進去,把頭部轉出來,當然,難度很大,非常危險。

  杜世華說,改造舊產婆,是由淘汰到改良,在分娩醫療化和國家化的趨勢下,舊產婆也被逐步納入正規的助產職業教育的行列中,從而成為近代婦嬰衛生得以推行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關焦點

  • 八九十年代農村「接生婆」接生孩子全過程
    在中國八九十年代農村交通不便、醫療落後、思想保守,村裡婦女都在家裡生孩子,「接生婆」在村裡備受尊敬,她們大多數是稍微年長有經驗的婦人,卻擔負著村裡接生新生命的重任。 一把剪刀一壺熱就能接生了,接生婆在旁邊給生育者大聲的貫穿生育經驗,讓生育者根據接生婆的話走,然後不斷用熱水擦拭身體。
  • 【老行當】最後的鄉村接生婆
    至2003年張同英離開鄉村醫生的工作崗位,36年的行醫生涯裡,她接生了近四百名孩子。中國網圖片庫 李斌 攝接生婆,中國民間育兒習俗。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農村三婆之一。多為本村或鄰村有臨床接生經驗的老年婦女。隨著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與生育觀念變更,最後一代中國鄉村接生婆紛紛老去,成為絕唱。
  • 穩婆接生可怖 一婦女生15胎驚醫學博士
    1930年11月29日,他們委託國民黨《中央日報》刊登了一則題為《市衛生局定期開始訓練接生婆》的消息。消息稱:「對於舊式接生婆,自當嚴予淘汰,只因舊社會間猶狙於積習,而接生婆遽予汰斥,不無予其生計發生影響,故經籌劃,特辦接生婆訓練班。」  那麼,這些以文盲居多的產婆,能成功轉身嗎?
  • 接生婆,消失了的農村職業
    在我兒時農村的記憶中,有一類人物非常特殊,就是接生婆,就是農村婦女生小孩的時候,她幫助產婦生小孩。因為以前農村的醫療條件非常差,婦女生小孩就像去鬼門關走了一趟,風險非常高,所以接生婆非常重要,在當時的農村地位是非常高的。
  • 鄉村七旬「接生婆」,34年接生二百多人,工資最高一個月四百元
    張老今年77歲了,從十七八歲開始,儘管不以接生為業,周圍出生於70至90年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經她的手降生的,她親歷了近200多個生命的平安降生。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提高,「接生婆」們退出舞臺,看著她們漸漸老去的背影,我越發對生活在鄉村地區的一位接生婆的敬重。1966年,剛剛中學畢業的張老報名學醫,做起了赤腳醫生,跟著公社衛生室一位年長的鄉村醫生,從感冒發燒治療到接生,什麼都學。
  • 王瀛培 | 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助產士的式微及其原因(1949-1966)
    本文立足1949-1966年的上海,考察中國共產黨如何結合自身經驗承接與利用城市現代助產事業基礎,在新中國醫療衛生事業起步階段,助產士如何助力國家政權建設,以及為什麼一度被認為是彰顯「衛生現代性」的助產士在共和國70年歲月中卻逐漸式微。醫學領域對助產士發展的研究會簡單涉及作為背景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助產士簡史,但很少討論上述問題(1)。
  • 接生婆巧鐵兒奇遇記-民間故事
    接生婆這個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可能離我們的現實生活越來越遠了。說它熟悉,是因為你一聽就知道接生婆是做什麼職業的;說它陌生,是因為在這個醫療設備發達,科學技術先進的今天,誰家生娃還請接生婆?可在巧鐵兒生活的那個年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說起接生婆巧鐵兒,那可是當時十裡八鄉都有名的「鐵娘子」呢!巧姐是她剛從事接生行業時人們對她的稱呼。
  • 男醫生充當了「接生婆」的角色,產婦的隱私怎麼辦?寶媽先別慌
    接生婆:中國民間育兒習俗,三婆之一,多為本村或鄰村有臨床接生經驗的老年婦女。 生過孩子的寶媽都知道,現在大多數醫院的婦產科都是男醫生居多,雖然說醫生眼裡無性別,但是很多女性生產的時候仍然會覺得尷尬,尤其是一些新手孕媽。
  • 野蠻接生婆竟腳踩孕婦肚子 試圖將嬰兒擠出體外(圖)
    難產的新生兒正在醫院進行搶救    本報 7月 27日訊(記者 遲紅武) 為省接生費,一對四川來青的打工夫婦請來接生婆到大麥島家中接生,結果造成產婦難產,不但產婦的產道被剪開,難產的新生兒目前還沒脫離危險。
  • 英語 || 「接生婆」英語為啥叫 midwife,「中間的妻子」?原因超暖!
    標題中的「接生婆」是古稱,又叫「產婆」。古代女人臨產時會在接生婆的幫助下誕下自己的孩子。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應該對這一幕非常熟悉,產婦忍受著疼痛在痛苦地喊叫,接生婆對著門外大喊:熱水!剪刀! (其實詞典醬一直沒搞懂為什麼要用這兩樣東西)到了現代,接生的方式更為科學,接生人員的稱呼也變成了:助產士。
  • 古代「接生婆」為何偏愛用熱水?雖然好處多,但覺得現在更幸福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會有印象,古代的女子生產時多半由「接生婆」來負責,產婦身上蒙著被、嘴裡咬著東西賣力生娃。接生婆在一旁在教產婦生孩子方式的同時,會一直叮囑其他人端來熱水、尤其在有條件的人家裡,會看傭人會進進出出讓熱水一直供足。
  • 女子兩年懷兩胎,都是男孩,在家由接生婆接生,一個也沒活下來
    那時,村裡的孕婦生孩子沒人去醫院,都是在自己家裡由接生婆接生的。即使我的大弟弟已經出了事,第二年,當媽媽臨盆時,大家還沒有意識到應該送她去醫院。結果,媽媽在臨春節時,在家裡腹痛了整整兩天兩夜,二弟弟還是不肯出來。到了除夕夜,爸爸和爺爺還是不得不扎了一頂簡易的轎子,抬著媽媽去了鎮醫院,可是,去遲了。我的二弟弟在降生的那一刻,就死了。
  • 二胎媽媽家中臨產,男醫生秒變「接生婆」
    "雖然當時顯得很鎮定,但內心其實很慌亂,那一刻只想著產婦平安,胎兒順利娩出,我這個『男婆』就是這樣硬著頭皮上了。"回憶起當晚緊急接生的經歷,曾慶醫生調侃自己說。二胎媽媽家中突然臨產,急救站男醫生現場緊急接生1月9日晚8時20分,長沙市第三醫院大託急救分站收到急救呼叫,家住長沙城南時代小區的陳女士出現了規律性腹痛等臨產徵兆,值班醫生曾慶、司機彭應立即出診。 10多分鐘後,曾慶趕到陳女士家中。
  • 傳說故事:接生婆的報復
    這天半夜,妻子腹部陣痛,趙德江一看這是要生了啊,他趕緊吩咐車夫李高速速去請接生婆。尤其是在愛情方面。但對於愛情中的情話或甜言蜜語。始終是非常原則的人。他們經常一邊心裡滴著淚。他們是那種會把自我需求放在最後才滿足的人。處女座這樣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於摩羯男來說。否則天蠍們的嫉妒心絕對會讓結局非常慘烈。佔有欲對於天蠍們來說是愛意的一部分:「如果接受不了我的佔有。
  • 為省錢找「黑產婆」接生致妻亡:接生只是推肚子
    原標題:丈夫為省錢找無行醫資質人接生致妻子產後死亡  因為想省幾個錢,他把妻子送到了無證「產房」。錢倒是省了,可妻子遭了罪,產後大出血,還沒來得及抱一抱兒子,就斷了氣。  今年5月份,有老鄉跟羅某說,浦江縣鄭宅鎮上鄭村有一個接生婆,收費很便宜。  在老鄉介紹下,羅某夫妻認識了金某,平時也找她檢查胎兒情況,只需付30元錢就夠了,接生也只要六七百元。  7月13日下午,妻子肚子痛,下身流了一點血,羅某感覺妻子要生了,就趕緊給金某打電話,金某說第二天一早會過來看看。
  • 鄉村接生婆40年接生3000娃 鄉親們稱「送子觀音」
    那時候村裡不僅缺醫少藥,最讓人怵頭的還是婦女分娩這種大事,孫秀蘭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恰逢這時,鎮上的上級醫療隊來村裡辦起了第一批新法接生培訓,孫秀蘭第一個報了名,從那天起她便下定決心,做好村子裡的「赤腳醫生」。
  • 臺灣一助產婆接生害死嬰兒 法院判定其無刑責
    中新網12月26日電 臺灣一名以水中接生聞名的產婆蔡某,前年用傳統方式為孕婦楊某接生,但男嬰在生產過程悶死,被檢方起訴業務過失傷害。法官認為,胎兒死產不算人,接生失敗不構成業務過失傷害,但蔡某竄改病歷與擅自幫楊某打營養針,觸犯偽造文書及違反「醫師法」,被合併判刑六個月,得易科罰金十八萬。
  • 願做個農場主,做次「接生婆」,如今婚後,幸福成了這樣
    她說:自己想有一個小農場,自己做農場主,種花、種水果、養母豬、自己再做「接生婆」,生15隻小豬。網友看完紛紛表示萌翻了!張馨予的言語間充滿了對田園風光的嚮往,感覺如果做一個農場主是非常自豪的。張馨予這個純粹的願望,使很多網友產生共鳴,紛紛留言表示:15隻小豬萌翻了!
  • 19歲孕媽為省錢在家順產,讓親媽當「接生婆」,15歲就生下一胎
    19歲孕媽為省錢在家生產,結果發生意外原來,這位孕媽桐桐(化名)為了省錢,竟然自己在家中生產,而且還讓親媽當「接生婆」,因為在女孩15歲時,曾經平安分娩下一胎,所以這次,母女二人又想繼續在家中進行分娩,沒想到寶寶出生後卻出生了意外。
  • 19歲孕媽為省錢在家順產,讓親媽當「接生婆」,15歲生下一胎
    19歲孕媽為省錢在家生產,結果發生意外原來,這位孕媽桐桐(化名)為了省錢,竟然自己在家中生產,而且還讓親媽當「接生婆兒子剛出生時,桐桐還沒滿16歲,當時為了省錢,孩子還是由桐桐母親在家中接生的,好在孩子順利誕生。這次桐桐二胎,在她懷孕初期孩子爸爸就離開桐桐母子,家庭經濟本就不好,為了省錢桐桐母親就再次充當接生婆,但孩子出生後,只哭了兩聲就沒動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