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生婆,消失了的農村職業

2020-12-22 農村那時的記憶

在我兒時農村的記憶中,有一類人物非常特殊,就是接生婆,就是農村婦女生小孩的時候,她幫助產婦生小孩。因為以前農村的醫療條件非常差,婦女生小孩就像去鬼門關走了一趟,風險非常高,所以接生婆非常重要,在當時的農村地位是非常高的。

因為當時農村交通不方便,車輛非常之少,孕婦一旦需要生產,去大的醫院肯定是來不及的,一般是去叫接生婆。有的提前打聲招呼,有的時候生產突發,半夜三更去喊。她可能24小時隨時出發,她們隨時都準備一個箱子,一旦有人來喊,立即出發,因為人命關天。

接生婆,都是助產經驗非常豐富的婦女,她們有的掌握一些醫學知識,但她們其實不是一個醫生,沒有醫生資格證,靠的是經驗。因為見識廣,逐漸形成自己一套助產流程,有時候碰到難產的婦女,要親自動手,幫助孕婦生產。

因為接生婆在當時農村相當於「恩人」,非常受人尊敬,那時候沒有什麼錢,但有好吃的東西一定會送點給他,以表示感謝。

我有個小學同學他媽媽就是接生婆,他們家經常有好吃的東西,例如,糖果、花生、米花,時不時帶到學校來,把我們羨慕得流口水,現在想想,那是物質真的比較匱乏,這種小東西成為我們小時候眼中的零食奢侈品。

現在,農村富裕起來了,家家戶戶生小孩都去醫院,接生婆這個行當在偏遠地區也許還有,但總的來說,他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成為那時候她們作出巨大貢獻,彌補農村理療條件不足,為千家萬戶帶來方便。

相關焦點

  • 八九十年代農村「接生婆」接生孩子全過程
    在中國八九十年代農村交通不便、醫療落後、思想保守,村裡婦女都在家裡生孩子,「接生婆」在村裡備受尊敬,她們大多數是稍微年長有經驗的婦人,卻擔負著村裡接生新生命的重任。 一把剪刀一壺熱就能接生了,接生婆在旁邊給生育者大聲的貫穿生育經驗,讓生育者根據接生婆的話走,然後不斷用熱水擦拭身體。
  • 農村快要消失的3種職業,以前很賺錢,現在卻沒人幹了
    農村即將消失的職業都有哪些?說實話,太多了,這些職業在以前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人人羨慕,非常賺錢,但是隨著現在科技發達了,很多都被淘汰或者被機器所取代,這其中就包括過去非常吃香的一些非遺級別的老手藝,現在都沒人願幹,找個徒弟都費勁。
  • 【老行當】最後的鄉村接生婆
    至2003年張同英離開鄉村醫生的工作崗位,36年的行醫生涯裡,她接生了近四百名孩子。中國網圖片庫 李斌 攝接生婆,中國民間育兒習俗。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農村三婆之一。多為本村或鄰村有臨床接生經驗的老年婦女。隨著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與生育觀念變更,最後一代中國鄉村接生婆紛紛老去,成為絕唱。
  • 以前農村這3個職業很熱門,如今卻消失了,看到了就是你的回憶
    以前農村這3個職業很熱門,如今卻消失了,看到了就是你的回憶現在的農村生活可以說是越來越好了,發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種新型職業不斷湧現,這也就代表著以前的傳統職業慢慢消失。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以前農村的好幾種職業慢慢的都不見了,特別是以下這三種。雖然說以前可能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收益,但是現在,就算走遍了整個村子也不一定能夠看到。首先第一種就是大馬路上那些砸爆米花的,以前的炸爆米花水平都是傳統工藝,用一些傳統的工具,將米炸成爆米花等其他的食物,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 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造接生婆:推廣普及新接生法
    在「臨產受苦恩」石刻中,孕婦背後站著一位接生婆,前面還有一位半蹲著的接生婆正扎衣捲袖準備接生。  2  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造舊式產婆  作為中國幾千年傳統生育中的主要助產者,舊式產婆及其代表的接生法,在近代受到了西洋醫術的衝擊和挑戰。  安徽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由於為數眾多的舊產婆及其落後的接生辦法,造成了嚴重的產婦和嬰兒死亡問題。
  • 鄉村七旬「接生婆」,34年接生二百多人,工資最高一個月四百元
    張老今年77歲了,從十七八歲開始,儘管不以接生為業,周圍出生於70至90年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經她的手降生的,她親歷了近200多個生命的平安降生。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條件的提高,「接生婆」們退出舞臺,看著她們漸漸老去的背影,我越發對生活在鄉村地區的一位接生婆的敬重。1966年,剛剛中學畢業的張老報名學醫,做起了赤腳醫生,跟著公社衛生室一位年長的鄉村醫生,從感冒發燒治療到接生,什麼都學。
  • 接生婆巧鐵兒奇遇記-民間故事
    接生婆這個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可能離我們的現實生活越來越遠了。說它熟悉,是因為你一聽就知道接生婆是做什麼職業的;說它陌生,是因為在這個醫療設備發達,科學技術先進的今天,誰家生娃還請接生婆?可在巧鐵兒生活的那個年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說起接生婆巧鐵兒,那可是當時十裡八鄉都有名的「鐵娘子」呢!巧姐是她剛從事接生行業時人們對她的稱呼。
  • 英語 || 「接生婆」英語為啥叫 midwife,「中間的妻子」?原因超暖!
    標題中的「接生婆」是古稱,又叫「產婆」。古代女人臨產時會在接生婆的幫助下誕下自己的孩子。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應該對這一幕非常熟悉,產婦忍受著疼痛在痛苦地喊叫,接生婆對著門外大喊:熱水!剪刀! (其實詞典醬一直沒搞懂為什麼要用這兩樣東西)到了現代,接生的方式更為科學,接生人員的稱呼也變成了:助產士。
  • 野蠻接生婆竟腳踩孕婦肚子 試圖將嬰兒擠出體外(圖)
    難產的新生兒正在醫院進行搶救    本報 7月 27日訊(記者 遲紅武) 為省接生費,一對四川來青的打工夫婦請來接生婆到大麥島家中接生,結果造成產婦難產,不但產婦的產道被剪開,難產的新生兒目前還沒脫離危險。
  • 男醫生充當了「接生婆」的角色,產婦的隱私怎麼辦?寶媽先別慌
    接生婆:中國民間育兒習俗,三婆之一,多為本村或鄰村有臨床接生經驗的老年婦女。 生過孩子的寶媽都知道,現在大多數醫院的婦產科都是男醫生居多,雖然說醫生眼裡無性別,但是很多女性生產的時候仍然會覺得尷尬,尤其是一些新手孕媽。
  • 二胎媽媽家中臨產,男醫生秒變「接生婆」
    "雖然當時顯得很鎮定,但內心其實很慌亂,那一刻只想著產婦平安,胎兒順利娩出,我這個『男婆』就是這樣硬著頭皮上了。"回憶起當晚緊急接生的經歷,曾慶醫生調侃自己說。二胎媽媽家中突然臨產,急救站男醫生現場緊急接生1月9日晚8時20分,長沙市第三醫院大託急救分站收到急救呼叫,家住長沙城南時代小區的陳女士出現了規律性腹痛等臨產徵兆,值班醫生曾慶、司機彭應立即出診。 10多分鐘後,曾慶趕到陳女士家中。
  • 古代「接生婆」為何偏愛用熱水?雖然好處多,但覺得現在更幸福
    經常看古裝劇的人會有印象,古代的女子生產時多半由「接生婆」來負責,產婦身上蒙著被、嘴裡咬著東西賣力生娃。接生婆在一旁在教產婦生孩子方式的同時,會一直叮囑其他人端來熱水、尤其在有條件的人家裡,會看傭人會進進出出讓熱水一直供足。
  • 這幾種人,堪稱昔日農村的「功臣」,如今已難覓蹤影,你村還有嗎
    導讀:在以前的農村,有這麼幾種人,他們堪稱當時的「功臣」,這幾種人在農村人的心中擁有崇高的地位,時至今日,很多農村人對他們還念念不忘!哪幾種人?繼續看下去就知道了!二、接生婆嚴格意義上講,接生婆也是屬於赤腳醫生的範疇,只不過這個接生婆是專門從事協助產婦分娩,可以說是當時農村地區的「婦產醫生」!
  • 那些消失的農村職業:劁豬匠、女巫和麥客|故事FM
    ■村莊裡的草垛-3-劁豬匠在農村,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每個村子或者說每幾個村子都自成一體,在這個聚落裡,你可以找到任何你需要的手藝人,比如漆匠、泥瓦匠、風水先生、神婆、接生婆等等,生活上有什麼你幾乎都可以在村子裡找個人幫你解決。
  • 什麼是三婆?康熙的奶婆是誰?
    在我國古代,三婆就是穩婆、醫婆和奶婆。(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官員,高級白領了)在我國古代宮廷中,穩婆和接生婆這兩種職業是可以互換的,穩婆在一定時,是可擔任接生婆的職責,因此在古代也把接生婆稱為穩婆。我國古代至少在秦代時已出現穩婆這一職業, 而且穩婆對送選女子進行裸體檢查已成為皇帝婚姻中一個必經過程。
  • 傳說故事:接生婆的報復
    這天半夜,妻子腹部陣痛,趙德江一看這是要生了啊,他趕緊吩咐車夫李高速速去請接生婆。尤其是在愛情方面。但對於愛情中的情話或甜言蜜語。始終是非常原則的人。他們經常一邊心裡滴著淚。他們是那種會把自我需求放在最後才滿足的人。處女座這樣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對於摩羯男來說。否則天蠍們的嫉妒心絕對會讓結局非常慘烈。佔有欲對於天蠍們來說是愛意的一部分:「如果接受不了我的佔有。
  • 助產士是「接生婆」?分娩一刻最需要的人:她們是產婦的守護神
    人們常常把助產士比喻成接生婆,其實助產士是準媽媽們的守護神,也是產婦在分娩一刻最值得信賴的人。很多人在生完寶寶之後都會感謝醫師,其實生過孩子的媽媽們會發現,真正接生助產的往往都是這些助產士,產科醫生大多是在指揮,對於產婦來說助產士十分重要。
  • 胞衣罐,皖南農村一個消失了的關於生命起源和落葉歸根的厚重民俗
    很多人說農村是根,落葉歸根。由此我想起了我們皖南地區的一個最近20年由於醫學發達和計劃生育而消失的、關於關於生命起源和落葉歸根的厚重民俗的民俗--胞衣罐。在90年代以前,新生兒出生大都以家庭接生為主,只有難產和其他突發情況才會去醫院生產。
  • 願做個農場主,做次「接生婆」,如今婚後,幸福成了這樣
    她說:自己想有一個小農場,自己做農場主,種花、種水果、養母豬、自己再做「接生婆」,生15隻小豬。網友看完紛紛表示萌翻了!張馨予的言語間充滿了對田園風光的嚮往,感覺如果做一個農場主是非常自豪的。張馨予這個純粹的願望,使很多網友產生共鳴,紛紛留言表示:15隻小豬萌翻了!
  • 女子兩年懷兩胎,都是男孩,在家由接生婆接生,一個也沒活下來
    那時,村裡的孕婦生孩子沒人去醫院,都是在自己家裡由接生婆接生的。即使我的大弟弟已經出了事,第二年,當媽媽臨盆時,大家還沒有意識到應該送她去醫院。結果,媽媽在臨春節時,在家裡腹痛了整整兩天兩夜,二弟弟還是不肯出來。到了除夕夜,爸爸和爺爺還是不得不扎了一頂簡易的轎子,抬著媽媽去了鎮醫院,可是,去遲了。我的二弟弟在降生的那一刻,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