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機三原則:認識人不裝,無付費不裝,不認識不裝。切忌:一次裝機,售後終生,朋友從此成怨婦,而你悔不當初。
這是當年教我裝機的「師傅」告訴我的,好在他當時是我的無話不談的室友,講這話時,我倆也壓根沒想到什麼「學徒費」。放到現在,那可不得了。
所以今天給大夥展示的裝機體驗,必然是我個人需求。成年人,家用,不追求極致外觀,但求實力到位。所有配置,除了換新升級的酷冷三大件:水冷、機箱、電源,以及剛入手的純國產內存條光威弈Pro,其餘都是2018年初的「老配置」。
感謝它們,2年半了還挺能撐,到現在這套配置對我日常瀏覽器80網頁多開、PS修圖、PR視頻剪輯,偶爾遊戲的需求來說還是綽綽有餘。不過,為了同時測試光威弈Pro雙8GB內存,之前的32GB ARG燈條臨時退場,16GB並不夠用,開了PR還是會吃緊,所以等回頭測試穩定超頻後,考慮再入兩條湊32GB。
升級新硬體中,機箱、電源、水冷三大件全部來自酷冷至尊,其中水冷是我的備用主機挪過來的——此前我用的是一套酷冷的風冷,感覺還是用小巧的水冷有利於機箱散熱風路,於是將酷冷的冰神G240 RGB水冷換上。機箱全新,來自酷冷至尊的K501L ARGB,中塔機箱,自帶2個風扇,前置1個ARGB,後置風扇無燈;電源則是酷冷至尊新推出的MWE GOLD V2 650W金牌電源,非全模組。整體升級成本主要花在機箱和電源上,預算350+499。
酷冷至尊的K501L ARGB有個中文名稱「劍客II」,大側透、大面防塵散熱頂蓋、前3+頂3+後1風扇位,「劍客」與其正面劍刃面板造型相互呼應,傾斜式進風設計,保證更大的進風量。
酷冷的MWE金牌電源我之前就用過,這款MWE Gold V2 650W,繼承了初代金牌的穩定、耐用素質,市電下91%效能,採用全橋LLC,支持雙CPU主板,靜音風扇,5年質保,又支持三年換新,踏實。
下面就是陪伴我2年的老傢伙,以及新入手的100%純國產內存條光威弈Pro DDR4 3000MHz 8GBx2,這款內存的普條早在2020上半年就已上市,並接受了市場的檢驗,超頻能力不錯,馬甲條增強了散熱,也就比普條貴個10塊,入手馬甲條水到渠成。給銳龍2700X處理器做散熱的大塊頭,是酷冷至尊的MA620M,雖然現在的機箱高度也可以剛好容納,我還是決定讓它歇歇。
新機箱得開個光啊。酷冷至尊K501L ARGB劍客II的三圍,分別是寬217mm,深499.5mm,高度468.5mm,屬於常規體型,但內部空間比較寬敞,機身板材用料也不差。
用過許多頂板大面積散熱的機箱,酷冷K501L的散熱面積是最大的,外側磁吸防塵網可以隨時拆下衝洗;內側可以穩穩地安裝一個360mm冷排,或3個120/140mm風扇、120/240mm水冷,高度在44mm以內。
大側板,4顆螺絲固定,無邊框鋼化玻璃設計,厚度4mm,全景側透,非常適合「燈箱選手」打造酷炫視覺效果。下圖是拆掉玻璃看到的機箱內部,兼容Mni-ITX、Micro-ATX、ATX、E-ATX主板,CPU散熱器最高支持165mm,顯卡長度達到410mm,日常裝機基本沒啥顧慮。
前置標配一個120mm ARGB風扇,默認在最下方了,它的位置與中央的風扇位都可以向機箱前面板柵格露出;正面可裝120或140x3,或120、140、240、360mm冷排。
配件一覽,扎帶、螺絲等等。獨立電源倉,支持電源最長180mm。抽屜式硬碟位,支架可拆卸,可裝2個3.5寸硬碟,免工具固定卡入即可,或螺絲固定2.5英寸硬碟,在正面電源倉上部還有2個專屬2.5英寸硬碟位。
電源只能從側面塞入。電源倉底部也有可拆卸防塵網。
下面就從電源開始裝起。先簡單給MWE GOLD V2 650W亮個相。80PLUS金標背後是全橋LLC帶來的白金架構,自帶「餘量」,無懼超載,選金牌就是為了長壽、省電,160%的超載能力,91%的效率,用得越久越省電,質保5年就很舒服了。
要說遺憾就是非全模組設計,如果是全模組就要加100,能省則省吧。實際上不是「折騰黨」,裝機時需要好好理理線材之外,這一百成本買幾斤排骨不香啊。
電源自帶獨立橋式開關,左面印製參數銘牌,右側有LOGO「臉面」,剛好可以在K501L ARGB機箱的鏤空電源倉露出臉來。
支持雙8pin CPU供電,有2條4頭SATA,1條4頭IDE大4pin,1條主板24Pin,和2條PCI-E 6+2Pin。線材偏扁,走線能利索一點。
啥也不說了,先裝為敬。
上主板前,先把顯卡拆下。主板上的主M.2 SSD位,安裝的是與內存條同品牌、同系列的光威弈Pro 1TB SSD,也是今年一波激起千層浪的100%純國產M.2 NVMe SSD,首發入手,之前測試了一下,回頭我會專門為這款純國產固態硬碟、以及光威弈Pro馬甲內存條寫2篇評測。這裡限於篇幅就一筆帶過。
事實上我還是先試了用風冷散熱器能否正常點亮,才繼續拆掉這款酷冷MA620M風冷,結論是正常點亮,電源完好。而且這次測試,也證明這款大塊兒風冷完全可以裝入酷冷K501L機箱,內部空間寬容度還是很大的。
下面風冷換水冷,酷冷冰龍240P,以後有條件了就搞個360mm的冷排,這麼大頂蓋散熱位不用360的有點不土豪啊,不過那個時候我的主板、處理器也該換成X570+3600了吧。
最後風扇到位,各種整理線纜。
由於主板並沒有ARGB 3Pin,RGB光效同步的實現手段是利用酷冷冰龍240P自帶的控制器,該控制器用電源SATA供電,分別連接機箱前面板ARGB風扇、冰龍240P的水冷頭、雙風扇,最後將控制板置於機箱正面,靠磁吸固定即可,安裝難度大大下降。
下面幾張照片,是兩面側板沒安裝之前的點亮效果。除了機箱後部自帶的那個120mm風扇無燈效,用我這一套配置至少可以讓水冷、主板背光、機箱前置風扇實現RGB同步。當然,如果你的主板、水冷、風扇都支持ARGB,連線燈控更省事兒。
酷冷至尊K501L ARGB機箱的電源插孔區,呈45°斜向上角度,更適合把機箱放在桌下,電源帶有酷冷標誌性LOGO白色LED燈,兩側分別有1個USB3.0+1個USB2.0接口,和耳機、麥克風孔各1個;
必須額外指出,這個機箱沒有Reset重啟鍵,這意味著也無法在機箱外部利用實體開關控制燈效,有介意的同學需要mark一下。
K501L劍客II的前置面板燈效露出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類型的柵格淺露式,如果你比較喜歡張揚全透的前面板,還得好好斟酌一下;但如果是我這種「點到為止」的燈效喜好,感覺可以剛剛好。
之前用酷冷的650W金牌全模組電源都很棒,這次入手的MWE GOLD V2 650W也沒讓人失望,這套配置跑分PCMark10,最終得到5267分,我不求炸裂性能,穩定,就是王道。
裝機小結
本次機箱、電源、水冷升級+內存條換新,把之前體型笨重、對M.2 NVMe SSD散熱減分的風冷換成了體積小巧、散熱效率更高的酷冷P240冷排,改善了機箱的散熱風路。
經測試CPU大概降低2-5攝氏度,這次升級改造也證明了一個觀點,風扇、散熱器再多再牛,也不如同預算下合理規劃、搭配的散熱風路。
換水冷後,噪音也降低不少,這裡面也有電源靜音風扇的功勞。大空間是酷冷K501L ARGB劍客II機箱的優勢,側透全景鋼化玻璃,內部元件或燈效一目了然,但前面板又不是特別招搖,悶騷感剛剛好。
V2版本的酷冷MWE GOLD V2金牌電源,與目前2018年的這套老硬體,搭配純國產光威弈Pro的M.2 NVMe SSD 1TB、光威弈Pro的DDR4-3000 8GBx2馬甲條,整機實測性能穩定,PCMark10跑出5267分。
目前我只需要再加2條同款馬甲條、湊成32GB內存用於PR視頻剪輯,以及把酷冷K501L機箱自帶的那個後置無光效風扇換成ARGB風扇,保證整個機箱的光效同步,這臺主機就沒啥缺憾了,不過算下來還要大概218x2+89的成本,這三百多又是一個機箱錢,我錢包疼啊!要不,我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