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非常簡單的體驗文,有別於哪些專業網站的評測文章,因為這次完全是站著一個消費者的層面,入手這款電源也是為了讓老機器重獲青春。如今的電腦電源已經做到了一元一瓦(w),通俗點說一個一千瓦左右的高端金牌模組電源,售價在1000元左右,不過這樣產品都是面向高端的DIY玩家的。而普通家庭使用的電腦電源,也用不到這麼高級的。就像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款電源,來自於酷冷至尊出品的80Plus銅牌認證MWE BRONZE 500電源。這是一款額定功率為500瓦的電腦電源!不過售價只有299元,通過價格我們就可以得知,這是一款面向大眾用戶的產品。不過酷冷至尊的品質還是可以讓大家放心的,接下來我們一同去看看這款功率為500w的電源表現如何!
首先來看外包裝,在包裝盒的外層有一層塑料封膜(這裡因為要拍照所以去掉了),好處就是避免了由於包裝磨損和潮溼空氣對電源產生的影響。全英文的包裝,國際範兒十足。通過包裝盒正面的圖案,我們對電源的外觀一覽無遺。
青綠色標示的500數字,表示額定功率為500瓦。電源使用的是DC-DC設計。如果你不是很懂電子元器件,你根本不懂這是什麼意思。其實筆者也不懂,後來去了百度才明白的,這裡不做過多介紹了!
打開包裝後,你就會看到使用說明書,不過也是英文的。電源被一塊充氣墊包裹著,防震防摔效果做的非常到位,有效的避免在運輸途中對電源造成傷害。
酷冷至尊MWE500電源的全家福。電源主體,說明書,電源線,四個螺絲,這也是標準電源包裝風格。此外,酷冷至尊為提供這款電源的三年質保,所以你可以放心的使用。
電源的分量很重,據老司機說一般比較沉的電源,用料都會足。選擇酷媽家的產品,就是因為它一直很專業。這款新電源主打靜音,在噪音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到位。通過風扇的防護罩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酷冷至尊的logo。
接著看電源的銘牌。我們都知道顯卡和CPU(主板)是PC中最耗電的兩個部分,而普通辦公電腦電源和更高要求的遊戲電源區別或許最大也在此了,電源支持+12V供電,並且達到了38.3A。460W的功率數據,可以看出這是一款非常不錯的電源,雖然不是金牌標準,但數據可以這樣標明,就可以肯定這款電源的品質!
在電源的另一側標有電源的型號和酷冷至尊的logo。
這裡是電源出風口與電源輸入開關的特寫。電源支持外部開關,當然現在的電腦電源都有這個功能,不過筆者懶得出來沒有關掉過,這裡建議還是在不用的情況下關閉電源!可能會省電,哈哈!透過散熱網,可以清楚看到內部的用料,最現眼的就是那粗粗的銅線了!
你仔細觀察可以看出這款散熱風扇的扇葉為長鐮刀形狀。和普通的12cm散熱風扇不太一樣。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在減慢風扇轉速的情況下,還能提供非常充足的風壓,進而對電腦電源提供充足的風量來散熱。
因為售價的原因,這款電源並沒有採用全模組的設計。不過線材的質量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接口相對比較豐富。在細節方面保持著大廠的風範。
接著來看電源的接口,酷冷至尊MWE500提供了五個硬碟供電接口。對於硬碟多的用戶完全可以應付過來。
這是主板供電和CPU輔助供電接口。做的比較貼心的是,在接口的正面均有白色字體提示用戶正確的安裝方法!
3個大4pin和一個小4pin接口,用於接機箱風扇、燈帶什麼的。光汙染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所以對電源接口的需求也比較多!
兩個6+2pin顯卡接口,難道要雙卡交火,不過建議不要這樣做,哈哈,有雙卡的這麼怎麼也要750w的電源吧!這些就是這款電源的全部接口,個人感覺非常的夠用了!
裝機測試:
接下來就是按上機測試。和我的GX550合個影,這款電源同樣來自酷冷至尊,也是我今年新組裝電腦的電源,靜音效果同樣出色!其實整個安裝過程還是很順利的,主要是因為這款電源的線材軟硬適中,走背線的時候非常的容易。不過本人的水平一般,大家講究著看吧!
這裡重點說一下CPU供電8PIN的線材,直接從機箱底部走到了頂部比其他很多電源線都要長,這就給了我們足夠的空間,進行走線還有綁紮。不過感覺我這款機箱還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如果CPU供電線走個直角會無法捆綁!
另外據官方的數據顯示,這款電源的待機只有0.5瓦,雖然我沒有專業的測試工具來驗證,不過既然官方敢這樣說,那麼他們的技術一定會達到這個標準!
最後完美點亮,不要嫌棄我的電腦low,其實這臺電腦一直是我的下載機,平常使用的頻率不是太多,而且玩遊戲這樣的配置肯定不行。
小結:
這款酷冷至尊出品的80Plus銅牌認證MWE BRONZE 500電源,雖然售價只有299元,不過無論是在做工還是在用料上,都可為精良的產品!不過表現同樣出色!尤其是電源接口上的文字提示,以及線材的包裹,大螺旋葉片風壓,均體現出酷冷至尊成熟的不設計和專業水準,雖然不是金牌認證電源,不過表現同樣出色!如果你正在為組裝電腦,選擇電源發愁,那麼這款酷冷至尊MWE BRONZE 500電源會是你一個不錯的選擇!
文章授權丨頭條號-逸科技 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文編輯:三三
關注泡泡網,暢享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