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的落幕,接踵而來的便是出成績之後填報志願了。相信很多家長和考生都較為填報志願而頭疼不已。尤其是考生與其家長在選擇院校和專業方面出現分歧、意見不一致時,更是會出現矛盾。那麼,當你在填報志願過程中與父母意見相左發生不愉快時,你該怎麼辦?請注意查收過來人為你準備的錦囊妙計。
一、換位思考,想想父母這麼做無非還是為了你好
每個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衣食無憂,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是最優秀的,可以上最好的大學,學最熱門的專業,畢業後不用愁找不到工作。這應該是天下所有的父母的共同心願吧。父母會把這種願望在孩子填報志願時發揮得淋漓盡致。部分父母可能還會有點專權主義,替孩子決定所要報考的院校和專業。
當時我高考結束填報志願時,父母就直接明確地告訴我志願要符合三個條件:一是地域,只能選擇省內的,還不能離家太遠,主要是怕我暈車的體質受不了長途勞累。二是領域,只能選擇師範類或者醫學類,在父母看來,這兩類領域未來畢業之後不用愁找不到工作;三是所選專業必須畢業後能夠考事業編或者公務員,總之是要穩定。在他們眼中,教師和醫生簡直就是女孩子人生的最好職業,尤其是教師,他們覺得有周末和寒暑假,有充分的時間陪伴家人,而且還相對輕鬆、穩定。
所以,你看父母所有的決定都是他們以為對你好的方式罷了。或許有時候他們只是不太知道你到底需要什麼?這種愛是不是你需要的?誠然,或許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不對,但是他們對你的愛都是真的。所以,有時候先不要去埋怨他們,或者與他們對抗,換位思考一下,或許你就理解他們了。
二、填報志願是關乎考生未來的事,把決定權還給考生
高考關乎著每個考生的命運和前途。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就體現在高考了,能否「鯉魚躍龍門」也就看填報志願了。究竟能夠進入什麼樣的大學,學哪一類專業,未來從事何種職業,這些都是考生需要考慮的事,而且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作為父母最多只能建議一下,而不能替孩子做決定。畢竟上大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父母沒有辦法替他學他不喜歡的專業,也無法替他畢業後從事他不感興趣的領域。
倘若父母全權替孩子做了決定,選擇了孩子不喜歡的專業,那麼在將來的學習中孩子是完全被動的,甚至有可能會產生厭學心理。所以,父母在孩子填報志願的這件事上,最多就是幫孩子做參謀,還是要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切不可一意孤行替孩子做決定。家長應該學會適時放手,將主動權還給孩子。
三、聰明的父母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選擇不會錯
作為父母,擔憂孩子的未來,關心孩子的前程,這些都沒有錯。但就怕「關心則亂。」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父母可以有一個規劃,但前提是要和孩子商量,共同決定。在孩子填報志願的過程中,父母想插手做決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在父母眼中,考生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而父母也會自認為閱歷豐富、富有經驗,孩子可能毫無經驗可談,但是他們有一顆敢於追夢的心,有夢想、年輕就是最好的資本。
聰明的父母,應該是和孩子與朋友般相處,儘量幫他分析利弊及優劣勢,讓他自己做決定,培養孩子的主見與獨立性,更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夢想與意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