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正直東北的小年。家家戶戶都貼上了顏色鮮豔的春聯,街道兩旁掛滿了大紅燈籠,真是喜慶。孩子們也興奮起來,於是先生駕車帶我們去大潤發超市,準備買年貨。
年底了,超市裡的人雖不像趕集那麼凌亂,但是也是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我們一件一件的挑選著,既興奮又期待。忽然先生問賣糖的銷售人員「有沒有祭灶糖」,怕別人聽不懂,我一邊說「芝麻糖空心的,一格尺長」,一邊用手比劃著。最終,先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他一路走,一路念叨,「難道東北人不吃這種糖,還是壓根他們沒有這種習俗麼。」我無言的尋找著「祭灶糖」的蹤跡,不放過每個帶有糖的攤位,最後還是失望而歸。正值我們打算離開超市的時候,一家韓國店的門口,正好擺放有散裝的「祭灶糖」。先生如同找到了寶貝一樣,眼睛裡都是光,連忙拿起袋子,裝了起來,從17歲就出來的他,好多年未曾吃到「祭灶糖」了吧。
十五元錢買了整整八根「祭灶糖」,每一根大約長12釐米,雖沒有老家的長,但是做工還算用心。我們吃過飯,我正洗碗期間,先生把一塊「祭灶糖」放進我的嘴裡。我不停的咀嚼著,雖然粘牙,但是不如小時候那般。傳說到了這一天,管廚房的灶王爺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的情況。晚上,家家都要給灶王爺包上水餃,擺上供果,燒上香和紙元寶。如果這一年家中的人口齊全,就是所有在外邊的人都回家過年了,還要再買上「祭灶糖」,意思是用糖粘住灶王爺的嘴,回天上以後只說這家一年的好事,不說壞事,所以灶邊的對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每年的二十三母親都會買上幾根,晚飯後,我們兄妹都會分著吃,那種粘性太強,哥哥會張著嘴巴,高喊牙被粘掉了,他們就會從院裡的棗樹上掰下一截小樹枝,不停的把粘在牙上的糖一點點給翹掉,我和姐姐就會圍著哥哥們,邊跑邊笑,還會有種嘲笑的風味在裡面。夜雖黑,僅僅有盞煤油燈,但是我們開心,幸福,歡笑聲不斷。慢慢我們長大了,哥哥們都會出遠門,我們的「祭灶糖」就這樣被斷送了。那時候家裡窮,沒有錢買好吃的,就盼著過小年吃「祭灶糖」,可是從小到大,我們吃的次數,是隨著哥哥們務工能不能回來而定的。我們老家有個風俗,家人不團聚,是不許吃祭灶糖的,否則在外的人就會被排擠在外面,春節回不來團聚。「祭灶糖」在我的記憶中是停留在7歲那年,距離今天已經好多年了,現在的糖雖甜,甚至是那種甜倒牙的那種,但是卻沒有了那時的味道,那種幸福的味道。不是時代變了,也不是人嘴叼了,而是再也回不去了……
時代在發展,傳統風俗也在逐漸的消失。現在的「祭灶糖」是空心的,外層灑滿了白白的芝麻,特別酥脆,入口即化。或許另有特殊的工藝,麥芽糖的苦澀也得到了有效清除,甜度更好。,我還是喜歡那種,能粘牙不掉渣,稍微有點苦澀的「祭灶糖」,那是一種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