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軍信:祭灶糖、攪團、故鄉

2020-12-17 鄉土文學微刊

祭灶糖 ◆ 攪團 ◆ 故鄉

「祭……灶……糖……」,每年臘八一過,街上就會響起祭灶糖的叫賣聲。悠長的聲音,總是牽引著我,回到兒時的臘月裡。

童謠唱到:「二十三,糖果粘。」 兒時,臘月二十三吃的糖果,就是祭灶糖。乳色白,要麼是一拃長的長條,要麼是燈籠狀的圓球,特粘,用牙齒咬,常會把牙齒粘住。

我不清楚,南方及其他地方的祭灶糖是什麼做成的,在故鄉一帶,祭灶糖,主要由糜子做成。《詩經魏風》中寫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裡的黍,就是糜子。在先秦時期,黍,已經是重要的農作物。

糜子,屬於「秋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北方農村的口糧,還不是那麼盈餘。六月裡,小麥收割之後,為了多收一茬莊農,勤勞的莊農人會搶墒種糜子。糜子是一種生長周期較短的農作物,耐寒耐旱耐貧瘠,秋收後,不影響當年冬小麥的種植。同時也給飼養的牲畜提供飼料 。糜子杆,架在樹上牆頭,曬乾。冬日,用鑔刀鑔成一小段一小段,成為牲畜最好的飼料。

秋日,糜子成熟了。它不像穀子,一顆挨著一顆,擠得密密匝匝。它的顆粒比較鬆散,一根糜杆上,花枝一般,衍生出十幾枝細密的枝幹,上面綴滿了糜粒。

糜子收割翻曬打碾,加工後叫黃米,顆粒比小米略大些。但營養價值沒有小米高,所以小米成為超市常見的雜糧,而黃米銷聲匿跡。但是,若磨成面,做饃饃,黃米的面,遠遠優於小米的。小米磨成面,顏色土黃,味粗糙。而黃米麵,呈金黃色,口感綿軟。

小時候,母親常做黃米麵饃饃,我們叫它「糜面饃饃」。雜糧面的饃饃,其實是很難做的。不像小麥麵那麼勁道,黃米麵,本性攢滑,不易揉捏。若要做成花卷樣,是不可能的。所以,母親通常會做成糜麵團。先用剛燒開的開水燙麵,攪成稠湯狀,放入預留的酵子(酵母菌)發麵。蒸饃時,鐵鍋中間,放一個特製的架子,我們叫它「井把」,狀如一個無底的臉盆。井把裡倒上水,井把周圍,挨著鍋邊,貼滿糜麵餅。

大火燒起來,水開了,鍋蓋上白氣嫋嫋。小火,繼續燒。大約一個小時後,饃饃熟了。一塊塊麵餅,蓬蓬鬆鬆,尤其是緊貼鐵鍋的一面,金黃酥脆。切上一塊,酥酥的,軟軟的,甜甜的,好吃極了!在那些餘糧不足的歲月裡,甜甜的糜麵餅,添補著一家大小的口糧。

糜杆上,綴滿糜子的那半截,有許多細枝。收拾好細枝上的糜子後,心靈手巧的莊農人,趁細枝未乾之時,用它做成糜笤帚,當作掃炕笤帚。這種笤帚,小時候,我們這裡農家的炕頭,隨處可見,現在,隨著糜子的消失,也蹤影全無。

臘月二十三,除了吃祭過灶的糖外,攪團,也是當日的「官飯」,家家都要攪一鍋。做攪團,首選雜糧面。雜糧面裡,包穀面最佳。做法與饊飯類似。不過,饊飯稀,攪團稠。

鍋裡加水,水開後,邊撒面,邊攪動。攪團,攪團,顧名思義,就是用長長的飯叉,不斷地攪動。若粘鍋,再加點水,繼續攪。反覆多次,直到把鍋裡的麵糊,攪成一團。

胡蘿蔔,洋芋切片或切丁,和在一起,熱鍋炒七分熟,加水,兌成湯。舀上一勺光滑不沾勺的攪團,澆上湯,放上蒜泥,油潑辣子,那滋味,香透了無數遊子思鄉的夢境。若有剩下的,第二天熱著吃,別有一番風味。民間有言證之,「攪團熱上三遍,親家來了靠邊站。」可見熱過的攪團有多香。

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是北方小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 。這一天,故鄉方圓幾裡,講究吃祭灶糖和攪團。關於灶糖和攪團,各有說法。

傳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返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的情況。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敬獻祭灶糖,就是讓灶王爺嘴裡甜甜蜜蜜,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

而二十三晚上吃攪團,則是要把灶王爺的嘴糊住,讓他說不出話來,以防他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一邊尊他為神,敬獻糖果,進行祭拜,一邊又用攪團,封住他的嘴,以防他說主人家的壞話,很有意思的活動。這樣的傳說,自相矛盾,但沒有人追究傳說的真實與否,但臘月二十三吃祭灶糖和攪團的習俗,代代相傳。

有個作家說,故鄉,在胃裡。是地,無論我們身在何處,但一到臘月,年味,便攜裹著美食的香味,通過視頻,穿越微信 ,洶湧澎湃,撲面而來。誘惑著遊子的胃,潛入他們思鄉的夢,撩撥著身處異地的心。唯有歸心似箭地背起行囊,迫不及待地踏上回鄉的旅程,投入故鄉的懷抱,方可解饞。

「 祭……灶……糖……」當那一聲聲悠長的叫賣聲,再次蕩漾在街頭巷尾的時候,我知道,在我心裡,那不再是叫賣聲,而是故鄉,在臘月裡,在小年,深情地呼喚著遠方的遊子,回家過年。

相關焦點

  • 桑約(洋芋)攪團
    一碗桑約攪團,在青春的歲月裡,他給我們帶來了歡樂,愉悅了我們的生活,更承載著我們多少童年的美好的記憶和回憶!也許是我念舊吧,周末,老媽給我做一碗桑約攪團,還是曾經的味道,我一連吃了三碗,吃美了,至今回想仍覺回味無窮。提起桑約攪團,應該說在涼州的8090後的心中,都是一道忘不了的美食。
  • 祭灶糖:是對灶王爺的誠心祭拜,還是「別有用心」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所謂「祭灶」,就是「拜祭灶王爺」,灶王爺主管著人間的煙火,接受人間的祭拜,自然也再正常不過;可是,在對灶王爺進行祭拜的那些祭品中,卻有一樣東西很是耐人尋味,它就是「祭灶糖」。
  • 「祭灶糖」甜到心裡的幸福
    忽然先生問賣糖的銷售人員「有沒有祭灶糖」,怕別人聽不懂,我一邊說「芝麻糖空心的,一格尺長」,一邊用手比劃著。最終,先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他一路走,一路念叨,「難道東北人不吃這種糖,還是壓根他們沒有這種習俗麼。」我無言的尋找著「祭灶糖」的蹤跡,不放過每個帶有糖的攤位,最後還是失望而歸。正值我們打算離開超市的時候,一家韓國店的門口,正好擺放有散裝的「祭灶糖」。
  • 「要想吃好飯,洋芋砸攪團」,甘肅隴南的攪團什麼魔力
    說到家鄉的美食小吃,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題,眼神中帶著懷念的溫暖,嘴裡含著口水,家鄉的美食小吃,是故鄉的記憶,也是每個人童年的記憶。被稱為「隴上江南」的甘肅省隴南市因東接陝西,南通四川,因此上飲食習慣集三省之特色,所以隴南的小吃種類繁多,口味豐富。
  • 難忘的攪團
    「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黏,溝子(岐山方言:屁股)輪圓(岐山方言:不停地擺)!」可見打攪團確實吃力費事,吃起來嘛當然爽滑可口。攪團的吃法可謂多種多樣。一種是黏窩攪團,趁熱咥(咥,岐山方言,吃)的,現在時興滴叫水圍城,那是諸葛亮在五丈原領兵打仗時起的名字;一種是涼魚兒,放涼吃的,熱攪團從漏蘿中躥下涼水,似魚遊動;還有一種是煎攪團,熱攪團放涼切成塊,調湯熱煎。
  • 一碗攪團的味道
    「油潑辣子油潑蒜,辣辣兒個吃一碗攪團。」關中人愛吃攪團是出了名的。天氣漸涼,這時候若是能有一碗光滑如玉、酸辣可口的攪團,那種味道定能讓人回味無窮。   老一輩人都知道,攪團是「哄肚子」的「饑荒飯」,在最缺糧食的時候給人們短暫的飽腹感,能夠填飽肚子,卻不耐飢。攪團,與饑荒和苦難相伴,又隨著富裕和繁榮重現在城裡人的餐桌上。
  • 【西寧美食】攪團
    攪團,傳說中是諸葛亮當年在西岐屯兵的時候,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為了緩解軍隊士兵的思家情緒,便換著花樣增加飲食品種,於是,便有了這道特色的飯食,只是,那時的名字更有文化和軍事內涵,叫水圍城。青海人叫「攪團」,也叫「散飯」,青海東部農業區傳統的家常麵食,深受大家喜愛。
  • 美味的「攪團」吃起來
    攪團。啥菜?韭菜。把阿舅吃成口袋……」聽到這首青海童謠,就會不自覺的想起青海特色美食攪團。土生土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盛萬昌回憶道,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那時候每到做攪團的時候,外婆站在鍋臺旁邊,透過霧氣氤氳的水汽,一邊用力地攪著攪團,一邊給我們幾個孩子傳授攪攪團的技藝。
  • 心有千千結,攪團情綿綿!
    聞著就香!攪團的發源地是甘肅省、陝西省,其中陝西省關中地區最為著名。其歷史十分悠久,相傳是來源於諸葛亮在西祁打仗時發明的一道美食——水圍城。攪團分為蕎面攪團、米麵攪團、玉米攪團以及洋芋(土豆或馬鈴薯)攪團。
  • 陝西獨特的美味佳餚「攪團」
    秋冬季節,午飯吃上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攪團,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攪團是用純天然玉米面做成的主食。做攪團前先做好配攪團的菜,吃攪團全講究配菜。愛吃攪團的家人們大都喜歡醃酸菜。做攪團前炒好酸菜,再把紅蘿蔔絲、搗好的蒜泥分別放上紅辣椒麵,用辣椒油倒入澆好調味放上攪拌均勻。有的愛吃白蘿蔔絲,按各人的愛好做就行。攪團要好吃,必須攪上一百攪。
  • 陝北特色小吃「攪團」
    攪團為西北一特色小吃,比較小眾。以前是用玉米面,或者白面兩摻,攪動成麵糊,再下入開水裡,順著一個方向一直攪動。民間有句話說:攪團要打好,72攪少不了,就是指打攪團的過程一定要使勁不停的攪拌才行。清明節前後,天氣還是微涼,時而下雨,雨天吃攪團暖身又暖心。
  • 每次到了小年夜,都要祭灶送灶神,買祭灶糖,原來是因為這個!
    有的地方烙燒餅,吃祭灶糖,請灶王爺回家過年。有的家開始寫春聯,剪窗花,一家人忙裡忙外的,不過這樣看起來才像是有點年味。不管是幾號過小年,不變的就是祭灶的習俗。祭灶其實是東亞的傳統節日,小年也就是過年的開端,小年來了,大年也就不遠了。所有的節日都會有一個故事,祭灶也不例外。
  • 隴東攪團,七十二攪攪出來的美味
    在隴東,攪團是當地民眾普遍歡迎的一種美食,尤其在冬夏時節,其歡迎程度更是超出想像。因為它製作簡單、食材常見、好吃可口,因而廣受讚譽。據傳,攪團是諸葛亮發明的美食。那時攪團的名字叫「水圍城」。多數人用雜糧面做攪團,將麵粉與玉米面按比例和勻,倒進開水鍋中,同時不停地攪拌,直至沒有乾麵粉為止;再倒入開水,用擀麵杖劃團,待燒開冒泡之時,再攪動直至無顆粒;第二次注入開水加熱,待熟後,最後一次攪勻,一鍋攪團就算完成。做攪團需要有很好的力度掌握,這樣攪出來的攪團口感細膩、質地勁道。
  • 家鄉的味道,不過是一碗洋芋攪團
    而用土豆所做成的洋芋攪團,以前是農民們換頓兒的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然成為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記者 雲嬌:觀眾朋友大家好,現在我是在武都瑤寨旅遊風景區內,這裡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農家樂,而咱們武都農家樂的主營美食相信不用我說,您也猜出來了,沒錯,就是韌糯爽口、 酸辣清香的洋芋攪團了。那做一碗美味的洋芋攪團到底需要多少複雜的工序呢?
  • 金黃的洋芋攪團,外地人吃一次就成了懷念
    1995年以後,開始有一家武都人在成縣小吃街上砸洋芋攪團賣,大家新奇,都去吃,站在攤位前,看那家男人將煮熟的洋芋剝皮後放在木槽裡砸成洋芋攪團,取出來放在一個大盆裡,再由坐在攤位前的女人給大家分盛在碗裡,舀上酸菜。等的人多,砸洋芋攪團的男人心急,攪團砸得不夠細,吃起來粗粗的,沒有粘粘的柔韌感,甚至於裡面還有沒砸化的小洋芋疙瘩,一粒一粒的。
  • 臨洮美食——洋芋攪團,你不知道的美食
    洋芋攪團是甘肅隴東南比較有名氣的小吃,主要分布於隴中臨洮、隴南武都和平涼華亭。獨特的氣候造就了臨洮洋芋的精良品質,好的洋芋才能做出好的洋芋攪團。洋芋攪團風味獨特,口感滑潤、清香,是美食養生的理想之選。洋芋攪團是精選本地精品洋芋,煮熟後剝皮放入專用的醬窩(音譯一種專門為打洋芋攪團準備的木槽)裡用木錘砸,砸成洋芋泥。一般要做好洋芋攪團需要砸特別長時間。打好的攪團柔韌勁道,不粘醬窩。
  • 蕎面攪團,來自陝北的雜糧美食,做法簡單,吃著美味
    攪團這種地方特色美食,其實在西部地區還是比較常見的。像是甘肅的洋芋攪團、汶川的玉米面攪團以及其他諸如豆面攪團、白面攪團等等,這些按下不表,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來自陝北地區的蕎面攪團。俗話說:「攪團要好,攪上百攪」,越多攪,最後出鍋的攪團就會越好吃。製作攪團時,攪團的稀稠程度可依照自己和家人的喜好決定,無非是多放或少放蕎麵粉而已。等面水均勻,稀稠適度,可用小火繼續加熱,加熱時還需時時攪動,不可停歇,以防面粘鍋而燒焦冒煙。
  • 「夜讀」辣辣兒吃碗攪團
    只消拿醋壺看似漫不經心地沿碗邊澆一圈,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攪團,開始頻頻撩撥你敏銳的舌尖和貪婪的食慾了。人說心急吃不得熱豆腐。其實心急一樣吃不得攪團。剛出鍋的攪團,看似憨厚得像一團質樸的泥,其實麵團裡藏了熱。你如急於貪吃,不是飯糰燙得在嘴裡打轉,就是耐不住一口下咽,飯糰沿食道一路燒下去,燙得人嗷嗷直叫。開吃吧!
  • 洋芋攪團好吃又好做,看看你就會了,色香味俱全!行動
    洋芋攪團洋芋攪團是甘肅平涼、隴南一帶有名的小吃,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食物情有獨鍾,不論是大人小孩還是男女老少,閒下來的時間吃上一頓洋芋攪團,餘香滿口,幾日不絕。攪團是流傳已久的一種家常飯,多見的有玉米面;玉米畛攪團,兼有蕎面攪團,洋芋,雜麵建團多種形式。攪團是那時候生活貧困時期經常吃的飯,漸漸發展成當地的著名小吃。做法呢很簡單,先是炒點蒜苗或者酸菜,再和點汁子,然後就往開水鍋裡一把把攪面,直到攪得濃稠,再摻點水,攪勻,煮熟,舀到盤子或碗裡,夾一塊就著有蒜苗或酸菜的汁子,吃起來很軟很熱,絕對美味!!
  • 青海特色美食攪團,攪出了幸福美好生活,攪出了家的溫暖
    化隆縣本康溝村賀阿姨家裡迎來了很多客人,賀阿姨打算用一道青海傳統的特色美食來招待這些客人,那就是攪團。攪團,顧名思義就是用面攪成的漿糊,過去在白面匱乏的年代,攪團大多數都是用雜糧製作而成的,而現如今,生活越來越好,雜糧攪團反而成為了稀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