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團這種地方特色美食,其實在西部地區還是比較常見的。
像是甘肅的洋芋攪團、汶川的玉米面攪團以及其他諸如豆面攪團、白面攪團等等,這些按下不表,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來自陝北地區的蕎面攪團。
攪團,字面意思意為將某種麵粉加水、加熱攪成團狀。
而蕎麥,則是中國西北地區的漢族傳統麵食之一,甘肅、陝西等地產量較多。特別是陝北地區,發明了很多種蕎面的吃法,例如蕎面餄餎、蕎面攪團等。
其中,蕎面攪團具有很強的代表意義,原因是,它的製作方法極其簡單且單一,卻吃法眾多,從而被廣大老百姓所普遍喜愛。
對於陝北人而言,蕎麥和小麥一樣,都是平時食用頻繁的主食之一。因此,在種植的過程中,他們就採用種植和培育小麥的方式來種植蕎麥,再加上陝北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每每收穫的蕎麥都是顆粒飽滿、晶瑩剔透,因此,用這樣的蕎麥磨製而成的麵粉的質量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蕎面營養豐富,以蕎面為原材料製作的攪團更是筋道可口。
製作蕎面攪團時,需先燒一鍋開水,然後將蕎麵粉均勻地攪拌於滾開水之中。一手抓蕎面向鍋中慢慢撒下,一手拿一根棍子(大多為擀麵杖)或勺子在鍋裡用力攪拌,攪拌時需注意要沿著用一個方向,切忌讓面打成生面塊兒。持續攪拌,直至鍋中無一點麵疙瘩為止。
俗話說:「攪團要好,攪上百攪」,越多攪,最後出鍋的攪團就會越好吃。
製作攪團時,攪團的稀稠程度可依照自己和家人的喜好決定,無非是多放或少放蕎麵粉而已。
等面水均勻,稀稠適度,可用小火繼續加熱,加熱時還需時時攪動,不可停歇,以防面粘鍋而燒焦冒煙。
攪團做好後,可用勺子或筷子盛出食用,而食用的方式,則有著許多花樣。
通常家常的吃法是,直接舀一團到碗中,然後調上油潑辣子,用筷子夾開食用;也可澆上提前備好的湯汁(或是新鮮的漿水)食用。
吃的時候有講究,將碗斜著端,然後用筷子在靠近自己的這一邊夾下一塊兒吃,不斷地吃,碗中的攪團便會不斷地順著傾斜的碗內壁滑落。這樣直到將一碗攪團吃完,整個碗幾乎都是乾淨的。這種吃法對於飯後刷碗的人極為友好。
也有人發明出一種吃法,即在碗中的攪團中間壓出一個窩來,在其中調好蘸料,然後用筷子在邊兒上夾出一塊兒,蘸上中間的蘸料食用。可以說是非常精緻的吃法了。
家中製作攪團時,如果不小心做多了,或是沒有吃完有所剩餘,也不用擔心浪費。將剩餘的攪團撈出晾涼,然後切成薄厚適宜的片狀,待下一次做飯時,取些配菜燴成一鍋,便又成了另一種美味。
現在除了陝西部分的家庭偶爾會做攪團來吃以外,許多外面的麵館也有攪團售賣。不過一是為了方便食用,二是為了觀感較佳,飯店及酒樓中售賣的攪團則會將其切成小塊兒,然後調上料汁拌勻供食客享用。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蕎面性涼,食用時需注意適量即可,不可貪多,否則對身體可能有所影響,特別是對一些「三高」人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