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約(洋芋)攪團

2020-12-17 木子春風

一直打算寫這篇文章,但是一下又沒構思好,如何下筆呢,看了前幾天寫的一篇文章「一盤武威寒菜」,很多網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中的一句話讓我很受鼓舞,她這樣說道:「終於明白了曾經有位老師給我說過的一句話,文章不需要用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樸實、自然、接地氣、能引起讀者共識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是啊,如何與讀者產生共鳴很重要,也許正如她所說的語言要樸實、自然、接地氣......

一碗桑約攪團,在青春的歲月裡,他給我們帶來了歡樂,愉悅了我們的生活,更承載著我們多少童年的美好的記憶和回憶!也許是我念舊吧,周末,老媽給我做一碗桑約攪團,還是曾經的味道,我一連吃了三碗,吃美了,至今回想仍覺回味無窮。

提起桑約攪團,應該說在涼州的8090後的心中,都是一道忘不了的美食。涼州方言中把土豆、洋芋稱作桑約,是故將洋芋攪團也稱之為桑約攪團。說到桑約攪團,很多人都會想到隴南的洋芋攪團,隴南的洋芋攪團與涼州的桑約攪團屬於同一種類美食,但是做法各有千秋,吃法也是各有不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涼州的桑約攪團是如何製作的。

對於涼州桑約攪團的製作應該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是挑選優質上好的土豆了,比如大西洋之類的,去皮後洗淨備用;然後就是起鍋燒水,將事先準備好的土豆切成小塊,放入鍋中蒸煮,直至土豆塊全部煮熟;之後將其反覆碾壓,(這個地方要注意的是,在反覆碾壓的時一定不要用力過猛,否則容易把鍋底搗通

)等到鍋中土豆塊全部搗攪至團狀,再根據鍋中水分的多少,撒如適量麵粉,使其更加粘稠,同時不停攪拌至一定火候即可出鍋,最後放入適量食鹽、花椒麵、蔥花,熬澆一勺清油,刺啦一聲脆響,一股盪氣迴腸的香味撲面而來的,再用勺子拌勻,一鍋絕世美味的桑約攪團,就出鍋啦!回想一下,口水直流,這攪團做法簡單,風味悠長,是故鄉的原創,也是故鄉味道,更是故鄉勞動人民的智慧。

對於吃桑約攪團,我們也是有講究滴,吃一碗上好的桑約攪團,需要配上特製的油潑辣子,蒜泥,就著在當地醃製的寒菜一起吃,那真叫一個絕配,口感順滑、酸爽可口,怎麼吃都吃不夠!

在那兒時的歲月裡,桑約勝過任何美味,是故鄉恩賜的難忘佳餚,填滿了一個孩子飢餓的記憶。每一鍋煮沸熱氣騰騰的桑約,早已融進我的血液根骨裡,對於桑約,我們煮了吃罷烤著吃,烤了吃罷炒著吃。都說涼州人憨厚,多麼高尚的評價,這也許是桑約(洋芋)蛋哺育的功勞呀,外表憨,內心實,待人接物總是實誠相待!

無論是馬鈴薯、土豆還是洋芋、桑約,這些名稱,無不透露著他給人們帶來的滿足。每次去外面聚餐,讓我點菜時,我都會冒出一個菜名乾鍋土豆片或是酸辣土豆絲,我脫開而出,滿座高朋定會對一臉我不屑,我卻微微一笑笑。我想人生在世,即便是走遍天涯,有些味道是終身不能遺忘的,而今我們也已經長大成人,但是桑約卻已經頑固的根植在我的味蕾和故鄉的記憶裡。那一碗桑約攪團,攪拌著故鄉的泥土,必哺育著我的一生。

桑約的吃法還有很多很多,除了桑約攪團之外,咱涼州人的桑約面拌麵,也是人們心中不能忘卻的美食......

相關焦點

  • 家鄉的味道,不過是一碗洋芋攪團
    而用土豆所做成的洋芋攪團,以前是農民們換頓兒的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然成為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記者 雲嬌:觀眾朋友大家好,現在我是在武都瑤寨旅遊風景區內,這裡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農家樂,而咱們武都農家樂的主營美食相信不用我說,您也猜出來了,沒錯,就是韌糯爽口、 酸辣清香的洋芋攪團了。那做一碗美味的洋芋攪團到底需要多少複雜的工序呢?
  • 金黃的洋芋攪團,外地人吃一次就成了懷念
    1995年以後,開始有一家武都人在成縣小吃街上砸洋芋攪團賣,大家新奇,都去吃,站在攤位前,看那家男人將煮熟的洋芋剝皮後放在木槽裡砸成洋芋攪團,取出來放在一個大盆裡,再由坐在攤位前的女人給大家分盛在碗裡,舀上酸菜。等的人多,砸洋芋攪團的男人心急,攪團砸得不夠細,吃起來粗粗的,沒有粘粘的柔韌感,甚至於裡面還有沒砸化的小洋芋疙瘩,一粒一粒的。
  • 臨洮美食——洋芋攪團,你不知道的美食
    洋芋攪團是甘肅隴東南比較有名氣的小吃,主要分布於隴中臨洮、隴南武都和平涼華亭。洋芋攪團臨洮縣隸屬於甘肅定西市,定西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審定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鄉」馬鈴薯也就是洋芋。臨洮也是洋芋的主產區之一。獨特的氣候造就了臨洮洋芋的精良品質,好的洋芋才能做出好的洋芋攪團。洋芋攪團風味獨特,口感滑潤、清香,是美食養生的理想之選。洋芋攪團是精選本地精品洋芋,煮熟後剝皮放入專用的醬窩(音譯一種專門為打洋芋攪團準備的木槽)裡用木錘砸,砸成洋芋泥。一般要做好洋芋攪團需要砸特別長時間。打好的攪團柔韌勁道,不粘醬窩。
  • 「要想吃好飯,洋芋砸攪團」,甘肅隴南的攪團什麼魔力
    洋芋攪團洋芋攪團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對於沒有來過甘肅或者隴南的朋友似乎從來沒有聽過,但如果你來到了甘肅隴南它卻是你不可錯過的小吃之一。走在隴南的小吃街上,早上或者中午總能聽到「砰砰砰」木頭撞擊的聲音,循聲找去,只見一個漢子用木榔頭在木槽中吭哧吭哧地砸著什麼,他先將選好的本地少水分高澱粉的洋芋煮好,待晾涼之後,剝皮,放進木槽或者石槽中,搗碎鋪滿木槽,隨著木榔頭一次次高高揚起,槽裡的洋芋由原來的黃色變成乳黃色也逐漸變得富有黏性起來,這時婆娘女子家便將砸好的洋芋攪團用鏟子鏟子來放進盆子裡,有食客到了用鏟子鏟上兩鏟子
  • 洋芋攪團好吃又好做,看看你就會了,色香味俱全!行動
    洋芋攪團洋芋攪團是甘肅平涼、隴南一帶有名的小吃,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食物情有獨鍾,不論是大人小孩還是男女老少,閒下來的時間吃上一頓洋芋攪團,餘香滿口,幾日不絕。攪團是流傳已久的一種家常飯,多見的有玉米面;玉米畛攪團,兼有蕎面攪團,洋芋,雜麵建團多種形式。攪團是那時候生活貧困時期經常吃的飯,漸漸發展成當地的著名小吃。做法呢很簡單,先是炒點蒜苗或者酸菜,再和點汁子,然後就往開水鍋裡一把把攪面,直到攪得濃稠,再摻點水,攪勻,煮熟,舀到盤子或碗裡,夾一塊就著有蒜苗或酸菜的汁子,吃起來很軟很熱,絕對美味!!
  • 風味人間洋芋攪團:土豆的這種吃法,不愛吃土豆的人也能食指大動
    風味人間洋芋攪團,舌尖上的甘肅農村美食,這才是土豆的高級吃法》,有網友私信說能不能再詳細介紹下,那今天就再來聊聊洋芋攪團這件事。洋芋攪團說到洋芋攪團,不得不提及一下「攪團」這種食物,攪團也是甘肅的一種做法,不過攪團的食材一般是小麥麵粉、玉米面粉或者豆面等雜糧麵粉,和洋芋攪團是完全不一樣的吃法,關於攪團,以後再給大家介紹
  • 洋芋攪團的詳細做法,這麼做滿滿的都是鄉愁的味道
    我是一個洋芋控,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家鄉菜——洋芋攪團的做法,又面又糯的土豆配上有滋有味的辣椒油和酸漿水, 我能說我可以吃兩大碗嘛?好了趕快給大家分享教程吧!再準備一份小涼菜,吃上一口你就是最幸福的仔這是一道簡單又美味的飯菜,小時候奶奶經常做我也很喜歡吃,長大後每年回家奶奶都做好攪團等著我。白白的土豆泥,清香的韭菜澆頭,還有紅紅的辣椒油.....攪團是簡單的,卻讓人留戀、讓人動容、讓人感動。
  • 前幾天無意中看到洋芋攪團,試驗了一下口感滑潤麻辣鹹香酸爽可口...
    洋芋攪團小時候家裡冬天基本就白菜、土豆、蘿蔔為主,雖然土豆吃的很多,但是土豆對於我來說還是最喜歡的菜之一,熱衷於嘗試各種土豆的新鮮做法,前幾天無意中看到洋芋攪團,試驗了一下口感滑潤、麻辣鹹香、酸爽可口,喜歡的同學試試哦。
  • 吃洋芋攪團用的「漿水」原來這麼簡單,在家不用漿水引子也能做
    《風味人間》的播出,帶火了甘肅的小吃「洋芋攪團」,洋芋攪團在甘肅各個市州的吃法也都不同,其中最正宗最獨特的吃法,莫過於甘肅隴南的「漿水版洋芋攪團」,當地人都知道的,沒有漿水的洋芋攪團是沒有靈魂的;漿水當地人也叫「酸菜」,不僅吃攪團能用,漿水面
  • 土豆控最愛之洋芋攪團,面糯可口酸辣開胃,好吃到飛起!
    前段時間看了風味人間,對裡面的洋芋攪團垂涎不已,作為一個土豆控,一邊看打的糯糯的土豆一邊吞口水。尤其是最後淋辣椒油和酸漿水的時候,想像著辛香酸辣的味道,饞的不行。其實洋芋攪團過去為農家家常小吃,現已成為大眾喜食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加上洋芋攪團的風味獨特,口感粉糯清香,是美食養生的理想之選。如果你是土豆控,一定要試試這道美食,好吃到飛起呦!
  • 臨洮最好吃的4種美食小吃,涼麵排第1名,洋芋攪團風味獨特
    記得,還是很小的時候,母親經常給我們做一些叫做熱涼麵、洋芋攪團、臊子麵和漿水面等家鄉特色美食,母親總是不煩辛勞,不時地變著花樣儘量讓我們吃好,至今好記憶猶新。但是,小時候頑皮,也不懂什麼才是真正的地域特色,就想著每天能夠吃一些紅燒肉、手抓羊肉、涼拌牛肉之類的肉食,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
  • 隴東攪團,七十二攪攪出來的美味
    在隴東,攪團是當地民眾普遍歡迎的一種美食,尤其在冬夏時節,其歡迎程度更是超出想像。因為它製作簡單、食材常見、好吃可口,因而廣受讚譽。據傳,攪團是諸葛亮發明的美食。那時攪團的名字叫「水圍城」。多數人用雜糧面做攪團,將麵粉與玉米面按比例和勻,倒進開水鍋中,同時不停地攪拌,直至沒有乾麵粉為止;再倒入開水,用擀麵杖劃團,待燒開冒泡之時,再攪動直至無顆粒;第二次注入開水加熱,待熟後,最後一次攪勻,一鍋攪團就算完成。做攪團需要有很好的力度掌握,這樣攪出來的攪團口感細膩、質地勁道。
  • 心有千千結,攪團情綿綿!
    聞著就香!攪團的發源地是甘肅省、陝西省,其中陝西省關中地區最為著名。其歷史十分悠久,相傳是來源於諸葛亮在西祁打仗時發明的一道美食——水圍城。攪團分為蕎面攪團、米麵攪團、玉米攪團以及洋芋(土豆或馬鈴薯)攪團。
  • 蕎面攪團,來自陝北的雜糧美食,做法簡單,吃著美味
    攪團這種地方特色美食,其實在西部地區還是比較常見的。像是甘肅的洋芋攪團、汶川的玉米面攪團以及其他諸如豆面攪團、白面攪團等等,這些按下不表,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來自陝北地區的蕎面攪團。俗話說:「攪團要好,攪上百攪」,越多攪,最後出鍋的攪團就會越好吃。製作攪團時,攪團的稀稠程度可依照自己和家人的喜好決定,無非是多放或少放蕎麵粉而已。等面水均勻,稀稠適度,可用小火繼續加熱,加熱時還需時時攪動,不可停歇,以防面粘鍋而燒焦冒煙。
  • 令軍信:祭灶糖、攪團、故鄉
    祭灶糖 ◆ 攪團 ◆ 故鄉「祭……灶……糖……」,每年臘八一過,街上就會響起祭灶糖的叫賣聲。悠長的聲音,總是牽引著我,回到兒時的臘月裡。童謠唱到:「二十三,糖果粘。」 兒時,臘月二十三吃的糖果,就是祭灶糖。
  • 我發現了一個秘密:管土豆叫洋芋的地兒都好吃哭了
    然後它們就以千百種造型在貴州人的餐桌登場:洋芋粑粑、炸洋芋坨坨、蛋包洋芋、花洋芋…… /烙鍋洋芋/ 先炒洋芋,根據個人喜好折耳根、火腿腸、泡菜蘿蔔、胡椒、蔥花、芹菜等混合炒勻,用鏟子一直剁直到洋芋成泥。 再打個雞蛋攤成薄薄的蛋皮,將炒洋芋包起來就成了!
  • 難忘的攪團
    「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黏,溝子(岐山方言:屁股)輪圓(岐山方言:不停地擺)!」可見打攪團確實吃力費事,吃起來嘛當然爽滑可口。攪團的吃法可謂多種多樣。一種是黏窩攪團,趁熱咥(咥,岐山方言,吃)的,現在時興滴叫水圍城,那是諸葛亮在五丈原領兵打仗時起的名字;一種是涼魚兒,放涼吃的,熱攪團從漏蘿中躥下涼水,似魚遊動;還有一種是煎攪團,熱攪團放涼切成塊,調湯熱煎。
  • 五一假期,老同學的家庭聚會,3家9人10個涼菜加攪團,感覺特溫馨
    一個要好的老同學打電話來,說想吃我做的攪團,我便很愉快的答應了。就在昨天,他約上另一個老同學,帶著老婆孩子,來我家做客,吃我親手做的攪團。攪團是我們家鄉的家常飯,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這個。但由於城裡條件限制,不好做,所以吃攪團也變成了一種稀罕物。而我平時喜歡鑽研美食,在母親的指導下,我學會了打攪團。
  • 有一種鄉味叫洋芋攪團,香辣可口,最解鄉愁,好吃
    洋芋,又叫土豆,只是在我家鄉叫洋芋,你們哪裡叫什麼呢?一種常見的根莖類食材。可別小瞧洋芋,在勤勞的勞動人民手中能做出各種美味,並且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風味,可以說是土豆集合了煎、炸、燜、燉、炒、涼拌為一體的各種做法。我家是北方的,對洋芋可是情有獨鍾,接下來的做法會刷新各位食客的想像。
  • 一碗攪團的味道
    「油潑辣子油潑蒜,辣辣兒個吃一碗攪團。」關中人愛吃攪團是出了名的。天氣漸涼,這時候若是能有一碗光滑如玉、酸辣可口的攪團,那種味道定能讓人回味無窮。   老一輩人都知道,攪團是「哄肚子」的「饑荒飯」,在最缺糧食的時候給人們短暫的飽腹感,能夠填飽肚子,卻不耐飢。攪團,與饑荒和苦難相伴,又隨著富裕和繁榮重現在城裡人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