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攪團」吃起來

2020-12-17 青海日報

「打羅羅,餵面面,阿舅來了散飯飯。啥飯?攪團。啥菜?韭菜。把阿舅吃成口袋……」聽到這首青海童謠,就會不自覺的想起青海特色美食攪團。

土生土長的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盛萬昌回憶道,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那時候每到做攪團的時候,外婆站在鍋臺旁邊,透過霧氣氤氳的水汽,一邊用力地攪著攪團,一邊給我們幾個孩子傳授攪攪團的技藝。外婆總說攪攪團要沿著一個方向攪,這樣攪出來的攪團才好吃,還說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會粘鍋甚至是發焦,小了則會出現夾生不熟的情況。

「這次休假回家,聽母親說要做攪團,我是既心疼又佩服,因為攪團主要是講究一個「攪」字,是一件比較費力氣的活,且花費的時間也較長,做好一頓攪團的時間在平時可以做兩頓飯了。現在母親年齡大了,攪起來肯定費勁。」盛萬昌說。

說做就做,生火爐,放鋁鍋,倒少許油,等油燒熱了添水再燒開。然後,把提前準備好的豆面和白面兩摻好的麵粉一把一把往鍋裡均勻的撒著,同時,一手用大擀杖輕輕地攪。等攪成大麵團時就順著一個方向360度用力攪動。盛萬昌接過母親手裡的面擀杖學著攪起來,沒幾下就感覺胳膊酸困。為了攪團更細滑,更勁道,一邊輪流攪一邊往鍋裡添開水,直到麵團沒有一點小疙瘩。然後蓋上鍋蓋捂幾分鐘,再攪再捂,再捂再攪,反覆幾次。最後用盛上水的勺子抹光滑,饞涎欲滴的攪團就這樣做好了。

吃攪團得有配菜,盛萬昌說道,到菜園挖幾根大蔥,割一把韭菜,吃起來更有原生態的感覺。將菜擇洗乾淨,大蔥、韭菜切成段,上面撒些蒜末和薑末,剝些大蒜加鹽搗成蒜泥,上面放些乾麵辣子,再熗一碗紅豔豔的辣椒,拌一盤子土豆絲或是蘿蔔絲,那味道,別提了……

攪團,攪出的不僅是一種人間美味,更是攪出了家的溫暖味道。

作者:董潔 來源:青海日報

相關焦點

  • 陝西獨特的美味佳餚「攪團」
    秋冬季節,午飯吃上一碗香噴噴熱騰騰的攪團,簡直就是一種享受。攪團是用純天然玉米面做成的主食。做攪團前先做好配攪團的菜,吃攪團全講究配菜。愛吃攪團的家人們大都喜歡醃酸菜。做攪團前炒好酸菜,再把紅蘿蔔絲、搗好的蒜泥分別放上紅辣椒麵,用辣椒油倒入澆好調味放上攪拌均勻。有的愛吃白蘿蔔絲,按各人的愛好做就行。攪團要好吃,必須攪上一百攪。
  • 蕎面攪團,來自陝北的雜糧美食,做法簡單,吃著美味
    攪團這種地方特色美食,其實在西部地區還是比較常見的。像是甘肅的洋芋攪團、汶川的玉米面攪團以及其他諸如豆面攪團、白面攪團等等,這些按下不表,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來自陝北地區的蕎面攪團。俗話說:「攪團要好,攪上百攪」,越多攪,最後出鍋的攪團就會越好吃。製作攪團時,攪團的稀稠程度可依照自己和家人的喜好決定,無非是多放或少放蕎麵粉而已。等面水均勻,稀稠適度,可用小火繼續加熱,加熱時還需時時攪動,不可停歇,以防面粘鍋而燒焦冒煙。
  • 隴東攪團,七十二攪攪出來的美味
    在隴東,攪團是當地民眾普遍歡迎的一種美食,尤其在冬夏時節,其歡迎程度更是超出想像。因為它製作簡單、食材常見、好吃可口,因而廣受讚譽。據傳,攪團是諸葛亮發明的美食。那時攪團的名字叫「水圍城」。多數人用雜糧面做攪團,將麵粉與玉米面按比例和勻,倒進開水鍋中,同時不停地攪拌,直至沒有乾麵粉為止;再倒入開水,用擀麵杖劃團,待燒開冒泡之時,再攪動直至無顆粒;第二次注入開水加熱,待熟後,最後一次攪勻,一鍋攪團就算完成。做攪團需要有很好的力度掌握,這樣攪出來的攪團口感細膩、質地勁道。
  • 心有千千結,攪團情綿綿!
    攪團的發源地是甘肅省、陝西省,其中陝西省關中地區最為著名。其歷史十分悠久,相傳是來源於諸葛亮在西祁打仗時發明的一道美食——水圍城。攪團分為蕎面攪團、米麵攪團、玉米攪團以及洋芋(土豆或馬鈴薯)攪團。番茄湯汁,甚是美味!說起攪團,那不得不提就是面魚兒、漿水魚魚。
  • 家鄉的味道,不過是一碗洋芋攪團
    記者 雲嬌:看來把小小的土豆砸成攪團可真是不容易啊,但是要想吃到美食,費些功夫和時間還是很值得的。等到洋芋砸成跟奶油一樣,再鏟入大盆裡就可以了。洋芋攪團算是基本完成了,吃起來特別的勁道。記者: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為什麼不用機器砸攪團呢?
  • 【西寧美食】攪團
    「油潑辣子油潑蒜,辣辣吃上一頓攪團」,今年夏天,一群南方遊客被一位鄉間花兒歌手的精彩演唱迷住了。在記錄歌詞的時候,一位女孩子非常認真地問道「攪團為何物?」
  • 桑約(洋芋)攪團
    一碗桑約攪團,在青春的歲月裡,他給我們帶來了歡樂,愉悅了我們的生活,更承載著我們多少童年的美好的記憶和回憶!也許是我念舊吧,周末,老媽給我做一碗桑約攪團,還是曾經的味道,我一連吃了三碗,吃美了,至今回想仍覺回味無窮。提起桑約攪團,應該說在涼州的8090後的心中,都是一道忘不了的美食。
  • 難忘的攪團
    「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黏,溝子(岐山方言:屁股)輪圓(岐山方言:不停地擺)!」可見打攪團確實吃力費事,吃起來嘛當然爽滑可口。攪團的吃法可謂多種多樣。一種是黏窩攪團,趁熱咥(咥,岐山方言,吃)的,現在時興滴叫水圍城,那是諸葛亮在五丈原領兵打仗時起的名字;一種是涼魚兒,放涼吃的,熱攪團從漏蘿中躥下涼水,似魚遊動;還有一種是煎攪團,熱攪團放涼切成塊,調湯熱煎。
  • 洋芋攪團好吃又好做,看看你就會了,色香味俱全!行動
    洋芋攪團洋芋攪團是甘肅平涼、隴南一帶有名的小吃,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這種食物情有獨鍾,不論是大人小孩還是男女老少,閒下來的時間吃上一頓洋芋攪團,餘香滿口,幾日不絕。攪團是流傳已久的一種家常飯,多見的有玉米面;玉米畛攪團,兼有蕎面攪團,洋芋,雜麵建團多種形式。攪團是那時候生活貧困時期經常吃的飯,漸漸發展成當地的著名小吃。做法呢很簡單,先是炒點蒜苗或者酸菜,再和點汁子,然後就往開水鍋裡一把把攪面,直到攪得濃稠,再摻點水,攪勻,煮熟,舀到盤子或碗裡,夾一塊就著有蒜苗或酸菜的汁子,吃起來很軟很熱,絕對美味!!
  • 「要想吃好飯,洋芋砸攪團」,甘肅隴南的攪團什麼魔力
    老徐是在廣西桂林讀的大學,開學的時候是父親陪著我去的,學校的周邊的飲食對於老徐陌生極了,有桂林米粉,有柳州的螺螄粉,還有別的小吃,因為不知道味道如何,和父親的桂林的幾天裡一直沒有陪著父親去吃,等父親離開桂林以後,我逐漸愛上了那裡的桂林米粉和螺螄粉,沒有陪父親去試吃也成為老徐多年以來的遺憾,不知道這種遺憾何時能夠彌補上,或許還有機會,也或許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 一碗攪團的味道
    雜糧打成的「饑荒飯」   一碗攪團的背後,是一段食不果腹的日子。生活困難的年月,精細的麥麵很少,老百姓常吃五穀雜糧,如玉米面、高粱面。粗糙疏鬆的雜糧很難成團,自然無法做成麵條,給粗糧裡和上一點兒麥麵,打成糊糊,喝個水飽,就當吃過細糧了。   同樣分量的糧食和成面能餵飽2個人,打成攪團卻能填滿4個空空如也的胃。
  • 金黃的洋芋攪團,外地人吃一次就成了懷念
    1995年以後,開始有一家武都人在成縣小吃街上砸洋芋攪團賣,大家新奇,都去吃,站在攤位前,看那家男人將煮熟的洋芋剝皮後放在木槽裡砸成洋芋攪團,取出來放在一個大盆裡,再由坐在攤位前的女人給大家分盛在碗裡,舀上酸菜。等的人多,砸洋芋攪團的男人心急,攪團砸得不夠細,吃起來粗粗的,沒有粘粘的柔韌感,甚至於裡面還有沒砸化的小洋芋疙瘩,一粒一粒的。
  • 「夜讀」辣辣兒吃碗攪團
    層層撩撥著舌尖的欲望,也攪動著轆轆飢腸,你舌湧涎水,完全做了食物的俘虜,迅速撕下先前還斯文的吃相,狼吞虎咽起來。這時你聽,一片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唏噓吸溜聲,伴隨著隨時添菜碗筷碟盤的交錯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
  • 陝西農村經常吃的玉米面攪團,金黃醇香,澆上辣子汁水能吃兩碗!
    很多陝西娃,尤其是像袁小貓一樣來自農村的,從小常吃的一種麵食就是攪團。在農村,一個家庭的主婦會不會做飯,常常用來衡量的就是能不能打攪團。冬天到了,最懷念的是熱炕頭上吃涼攪團,那個美啊!我媽打的攪團為啥這麼說呢?因為攪團製作起來不僅麻煩,而且稍一不順就變形了,軟了硬了都不好吃。攪團這個食物比較費工夫,小時候我們也是隔一段時間改善夥食的時候才能吃上。對袁小貓的母親來說,一家五口的飯最實惠最方便的就是麵條了,無論是擀麵條還是壓麵條都是分分鐘的事,對她來說。
  • 五一假期,老同學的家庭聚會,3家9人10個涼菜加攪團,感覺特溫馨
    一個要好的老同學打電話來,說想吃我做的攪團,我便很愉快的答應了。就在昨天,他約上另一個老同學,帶著老婆孩子,來我家做客,吃我親手做的攪團。攪團是我們家鄉的家常飯,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這個。但由於城裡條件限制,不好做,所以吃攪團也變成了一種稀罕物。而我平時喜歡鑽研美食,在母親的指導下,我學會了打攪團。
  • 吃洋芋攪團用的「漿水」原來這麼簡單,在家不用漿水引子也能做
    《風味人間》的播出,帶火了甘肅的小吃「洋芋攪團」,洋芋攪團在甘肅各個市州的吃法也都不同,其中最正宗最獨特的吃法,莫過於甘肅隴南的「漿水版洋芋攪團」,當地人都知道的,沒有漿水的洋芋攪團是沒有靈魂的;漿水當地人也叫「酸菜」,不僅吃攪團能用,漿水面
  • 洋芋攪團的詳細做法,這麼做滿滿的都是鄉愁的味道
    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了還有點想家~也可能是我比較懷舊,每當想家的時候就比較想念家鄉的美味,特別是那些小時候奶奶給我做的飯菜、媽媽做的飯菜、姥姥做的飯菜。我是一個洋芋控,今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家鄉菜——洋芋攪團的做法,又面又糯的土豆配上有滋有味的辣椒油和酸漿水, 我能說我可以吃兩大碗嘛?
  • 陝北特色小吃「攪團」
    攪團為西北一特色小吃,比較小眾。以前是用玉米面,或者白面兩摻,攪動成麵糊,再下入開水裡,順著一個方向一直攪動。民間有句話說:攪團要打好,72攪少不了,就是指打攪團的過程一定要使勁不停的攪拌才行。清明節前後,天氣還是微涼,時而下雨,雨天吃攪團暖身又暖心。
  • 令軍信:祭灶糖、攪團、故鄉
    祭灶糖 ◆ 攪團 ◆ 故鄉「祭……灶……糖……」,每年臘八一過,街上就會響起祭灶糖的叫賣聲。悠長的聲音,總是牽引著我,回到兒時的臘月裡。童謠唱到:「二十三,糖果粘。」 兒時,臘月二十三吃的糖果,就是祭灶糖。
  • 臨洮最好吃的4種美食小吃,涼麵排第1名,洋芋攪團風味獨特
    作為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記憶中最為清晰的還是童年那純潔的心靈,時常映入眼帘的總是家鄉山山水水,和那記憶中家鄉美味的味道了。好像,已經許久沒有吃過,兒時母親做的那些家鄉小吃美味了,哪怕是一個烤紅薯,或是一碗臊子麵,總能勾起我們對家鄉的思念和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