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路人》單親媽媽苦難當頭,難以掙脫

2021-01-08 百代環球

她是一個單親媽媽,她自己帶著孩子,還要給婆婆還債。

她沒有太大的能力,唯一能做的工作就是一些賣力活,為了還債,她白天晚上不休息地工作。

儘管如此,欠下的債務還是多得讓她力不從心,剛還完這個,奶奶就欠下另外一個

在步步緊逼之中,她甚至走投無路地選擇了出賣自己,而這樣的日子,不知何時是個頭。

電影《麥路人》的英文片名 I’m living it,其實套用的是麥當勞的宣傳語,I『m loving it。非常的貼合電影所講的這群以快餐店為家的流浪的人的故事。現實中也在為都市流浪的人提供的儘可能的溫暖,讓人體現到人和人之間的溫馨。

電影《麥路人》是一部悲劇電影,這可能是它得不到更多觀眾喜歡的原因之一。但我們需要這種在娛樂類型電影狂轟亂炸的同時,能夠真正擊中我們內心深處感動的電影。電影《麥路人》在表達悲劇的同時,也做到了儘可能的溫暖。有現實裡24小時提供溫暖的快餐店,有即便在生活重壓下依然努力的普通人,有開始奮進的年輕人,有老吾老幼吾幼的體系。

但要明白芸芸眾生中,依然有為了活下去而在努力的普通人。

聚焦在這些平凡人身上,是電影《麥路人》所能做的,以及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感動。

相關焦點

  • 《麥路人》: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命運雖冷,故事溫暖
    《麥路人》是由黃慶勳執導,郭富城、楊千嬅、萬梓良、張達明、鮑起靜等主演的劇情影片,於2019年10月29日在東京電影節首映,獲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1、黑夜下的臨住地麥當勞24小時營業,無論點不點餐,都能在半夜進去坐一會。
  • 《麥路人》抱團取暖的陌路人——量販式苦難中的溫情
    《麥路人》的英文片名是「I'm Livin'it」,意為我在生活,哪怕身為城市螻蟻,哪怕最後物是人非,也要抱著夢想而努力生活。像是超乎年齡地懂事的小妹在保良局(孤兒院)長大後受口水祥感染,繼承了他的畫畫天賦;阿珍雖不至於淪為「麥路人」,但經濟拮据的她依舊在溫飽線邊緣掙扎,卻始終租賃一個房間存放承載著自己夢想的演出服。
  • 《麥路人》:從鮮活走向虛無
    香港影片《麥路人》於9月17日在內地公映,影片上映三天票房超500萬,豆瓣口碑6.7分。作為近年的華語劇情片來說,這個口碑不算低。它擁有一個新穎且非常引人共鳴的題材,有著細膩的調研和面向底層世界、人間苦難的勇氣,並努力編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演員的發揮也沒有失常,但,僅此而已。虎頭蛇尾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走向,使影片從沉鬱深厚滑向了苦情濫情。
  • 《麥路人》:港味光影下絲絲點點些些的眾生相
    似乎一語成讖,多年後的今時,一部《麥路人》讓他飾演的男主角真正的「睡在馬路上」。夜色下的麥當勞餐廳,「24 hour open」的霓虹燈下,當白天如織的人潮散去,會有什麼故事?惠妍(媽媽)代表了「哀」,單親媽媽被婆婆趕出家門,為了孩子上學不辭辛勞,還要承擔婆婆賭博欠下的高利貸。在快餐店內,各色人等的命運纏在一起,麥路人們白天在外謀生,夜晚聚在24小時餐廳內依偎,衣不解帶,囫圇度日。
  • 《麥路人》,此刻的你,也在經歷著無助?
    在如此低迷的大環境下,這部《麥路人》出來,正好給了很多人共鳴和警醒。香港,生活成本巨大。因為失業,破產等原因,有一群人,連房、籠屋都住不起!為了尊嚴和安全,他們乾脆就在麥當勞裡過夜。他們被稱為「McRefugees」,麥難民。而「麥路人」,聽起來更有尊嚴。同時也與粵語「陌路人」同音。一群陌生人,落難於麥記,共同取暖。
  • 電影《麥路人》觀感和介紹
    下面,小編就跟各位看官介紹這樣一部電影——《麥路人》!一個金融才俊,在經歷了一次人生挫敗後被打落底層,他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不但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他還試圖給別人希望。這部電影給了小編兩種感覺。一種感覺是虐心。男主人公試圖將一些深淵中的人。
  • 看了電影《麥路人》
    看了電影《麥路人》:記得我在北京流亡的時候,見過很多無家可歸,沒地方住的人,都會選擇去地下通道過夜,一般會是夏天,冬天很多都是去麥當勞、肯德基,又或者網吧,我做過群眾演員,這些人很多就到麥當勞、肯德基或者網吧過夜,去網吧是查資料,去麥當勞和肯德基是沒錢了
  • 《麥路人》香港麥當勞麥難民的生活悲歌
    這也是電影《麥路人》導演黃慶勳與編劇潘幸枝,在描述社會底層小人物故事背景的靈感。《麥路人》除了一群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亦寫實地帶到香港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還有房價高漲的民怨。電影英文片名《I'm Living It》似乎亦有弦外之音,而《麥路人》片名則取自粵語陌路人的同音,也是從麥難民一詞延伸。
  • 單親媽媽針對再婚,難以組建第二個家庭,有自己的想法!
    現在離婚的人越來越多,有孩子的話,離婚後的牽扯更多,如果孩子判給媽媽,單親媽媽帶著孩子生活就比較困難了,找另一半的時候還要考慮的更多更難。大部分男性在考慮這個問題,都是不太願意妻子還帶著其他孩子,有些不介意的,也還是會遲疑一下。
  • 《麥路人》變為「路人甲」,郭富城底層角色不靈了,到底是誰的鍋
    《無雙》是一部標準類型片,且在國慶檔上映,加上本身質量很高,而《麥路人》略顯可惜, 對於這個影片的情懷和選材,它是可以獲得高分。 文藝片人物設定和人物描述是最為關鍵的,應該有著很好的人物基礎,但是《麥路人》可惜了它的人物做得不夠真實,有很多的地方模稜兩可。
  • 侃電影|「麥路人」的套路之下,是一座城市的衰敗……
    電影《麥路人》就是這一「城市化」想像的集中體現。 麥路人- I’m Living It - 這種斷裂,是港片始終難以回到巔峰狀態的根源。 後半段煽情過度、新人導演把控失當、還沒能在現實題材和藝術處理中達到微妙平衡。
  • 520單親媽媽真情告白,無論你經歷過什麼苦難,請相信人間值得
    在你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沒有徵得你的同意,我們離婚了,後來又經歷了很多事,幸好有你,媽媽才能有勇氣走過來。過去苦那一年五月,正是我們艱難的時候,媽媽什麼也不懂,而你在媽媽肚子裡更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我們離婚了,媽媽決定生下你。我們娘倆是在姥姥姥爺家長大的,我們就無路可走的投奔姥姥家了。
  • 如何評價電影《麥路人》,是什麼樣的
    一群毫無血緣關係的麥路人,卻成了羈絆最深的家人,這難道不就是流浪版的《小偷家族》? 沒錯,它的題材,是當下最不容易被市場偏愛但容易在各大影節鍍金的現實主義。 所以,哪怕它領跑金像獎10項提名,但依舊在票房面前身陷困境。
  • 廈門單親媽媽患癌 難以擔巨額醫藥費渴望社會幫助
    陳榕是一位單親媽媽,在廈門工作。單親生活比一般家庭更加辛苦,生性樂觀的陳榕一手帶大女兒小安(化名)。陳榕說,她和女兒相處既像母女,又像姐妹。「我從小把她當成小大人,和她講道理說原則,教會她獨立自主。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小安不僅沒有哭,還安慰其他哭的小朋友,幼兒園老師都對她刮目相看。」
  • 單親爸爸、單親媽媽、偽單親媽媽們,我們一起加油!
    在某乎上有很多單親媽媽、偽單親的媽媽會發布自己要怎麼和孩子解釋離婚、解釋和孩子爸分開的問題,而回答者都是差不多支持將這個問題展開來和孩子講解,因為孩子畢竟是很強大的,並不是你覺得那麼弱小的心理。熊貓媽很支持這樣開明的媽媽,不管是家裡發生什麼事,其實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解釋、面對,是最好的。
  • 電影《麥路人》:郭富城帶你認識底層社會的掙扎與不屈
    由郭富城、楊千嬅主演的電影《麥路人》主要聚焦於大都市裡無家可歸的社會底層人士在快餐店裡度過漫漫長夜時發生的故事。這一人群中既有生意失敗的前精英,又有家破人亡的單身媽媽,還有精神受到刺激的老人等等。他們白天想盡辦法打零工,晚上聚集在快餐店裡相互照顧,如同親人一般。
  • 《麥路人》好評如潮,郭富城立地成佛,能渡人卻不能渡己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佛說下下人的大智慧在哪裡,在《麥路人》裡找!沒想到《麥路人》會這樣!他知道犯了錯進監獄是什麼樣的,所以竭力幫助每一個麥路人,不要「口水祥」去偷東西,不要「媽媽」去出賣身體,不要「懶癌男」沉迷遊戲……所有的這些努力,比當年那個投資理財的青年才俊幫人賺錢,難道不是更有意義。佛講不二,講眾生平等,麥路人的精神不到平等,而且閃光。執念?最想活著的人,卻最先死去了。
  • 賀梅拋棄子秋確有苦衷:單親媽媽帶大孩子太辛苦
    單親媽媽是單親爸爸的5倍!都說女本柔弱為母則剛,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單親媽媽太難了!30%以上的單親媽媽處於待業狀態,50%以上沒有和僱主籤訂勞動合同,40%的單親媽媽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除了經濟壓力,單親媽媽還面臨著大眾偏見。
  • 《媽媽的紅沙發》:苦難中的現實教育,給孩子積極的思維引導
    故事中,小女孩成長在單親家庭,家裡只有自己、媽媽以及外婆,一場大火燒掉了她們的房子,儘管生活困難,但小女孩卻樂觀面對困境,一家人辛辛苦苦的攢錢,最終如願買下了心心念念的紅沙發。現實中的苦難教會了小女孩積極面對人生,而思考當下的社會,苦難教育變得蒼白,因為大多數人的物質生活好了,家長們也不會刻意去「製造苦難」對孩子進行教育,但其實對苦難教育的理解大多家長存在窄化認知,認為苦難就是物質上的貧瘠,其實精神上的貧瘠又何嘗不是苦難的呢?
  • 55歲郭富城電影《麥路人》0點後的麥當勞 有多可怕?
    劇情交代:電影《麥路人》又稱「無家者」「陌路人」,根據香港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群無家可歸或者是不願回家的小人物的世界,不得不選擇在麥當勞等24小時營業的快餐廳中過夜。麥路人人物背景:導演《黃慶功》處女作,實屬不易。香港電影大多欲望噴張,滿是金錢的弄潮兒。而麥路人們,則是被金錢玩弄後的落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