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大同古鎮由於交通不便,保留了它原始的美,石板路、木質的吊腳樓,天然溶洞,百年古廊橋和唐代石刻摩崖造佛群是這裡最美的風景。大同原始古樸,宛若一隻黑頸鴿,悄然而幽雅地依著山巖來到這裡,走在長滿青苔的石板路上,你可以靜靜地傾聽大同千百年遺留下來的故事。
大同古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赤水河畔,西通天台山,北臨花水灣、西嶺雪山,是川西旅遊環線上的重要一站。大同古鎮原名大洞場。「大洞」得名於大同鎮一戶人家房屋後面發現的一座洞穴。據考古專家鑑定,它是東漢時期古人用以儲藏物品的洞穴,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大同古鎮的來歷,據當地民間姓氏族譜記載,在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從赤水河的上遊來了周、王、鮑三姓漁夫,他們以打魚為業,時稱「漁翁三師」。他們來到大同並定居此地,此後這裡漸漸就聚集了人家,有了商賈往來,成了方圓幾十裡趕場集會之地。
大同是一個經歷昔日的繁榮而衰敗了的碼頭,這個頗具特色的古鎮是70年前此地繁榮的頂點。半山腰的鎮子下,沿河用紅石砌成的碼頭很有規模,當時碼頭上常常停泊著載滿貨物的商船。這些船多從下遊運來布匹、花紗以及川黔兩地所需洋廣雜貨,以及川黔邊境內由旱路而來的各種土特產、生熟藥材均在此交貨轉運。
木材竹筏浮江而下時,半個河面都是楠竹。從碼頭的規模就可以想見當時大同鎮的繁榮,小鎮漸漸成了鹽商、貨船補充供給、修理船帆的停靠點。正因如此,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鐵匠鋪,舊船上用的鐵釘、鐵梢之類的小鐵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業品。
大同古鎮現存建築建於明末、清初,由古街、古碼頭、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廟宇、古會館、古碑、古牌坊等組成,大多依山而建,前殿、正殿、後殿、吊腳樓、巖穴等建築錯落有致,雕梁畫棟;古墓、古碑、古牌坊則結構嚴謹,繪畫雕刻、書法文字一應俱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被西方人稱為「石頭寫成的歷史」。
大同古鎮的主要景點有觀音殿、鄭氏節孝坊等,其中觀音殿是古鎮唯一保存尚好的文物古蹟,殿中有神像50餘尊,特別莊嚴肅穆;鄭氏節孝坊柱上記有對聯,坊頂豎有寶頂,坊體遍刻各種浮雕圖案,欄額兩旁刻有方官和武士,是丹霞雕刻藝術的絕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鎮房屋以街道為建築的縱軸線和橫軸線串架接廬緊連延續,相向一字排開。建築材料採用木材、杉皮、小青瓦、丹霞石,楠竹等多種自然和人力加工的材料,由形體、質地、色彩、不規則對稱等項構成古鎮建築藝術的形式美,在黃金分割、體的尺度、透視的誇張、色彩的協調與互補的序列組合中的敞閉、韻律、穿插等,都存在著傳統建築的一定的客觀法則,充分發揮出古代建築藝術的表現力和藝術綜合能力。
有人說,到了大同不能不看洞。在大同古鎮下街口500米的地方,有2個天然溶洞,哪怕是最熱的夏季,洞內溫度舒適宜人,是天然的「空調」。汨汨清泉湧動著流過洞口,散布著眾多的岔洞,裡面石鐘乳、石筍、石鰻特別豐富,但至今沒有人完全走通過。
當然,要想深入地體驗大同古鎮的生活,還得走進大同的街頭巷尾中。踏入大同古鎮那幽靜古樸的吊腳樓,坐在吊腳樓的美人靠上,看著數百年前就有的「湖廣會館」,還有那古樸雅致的正街、河邊街、新街三條街,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來到了百年古鎮最繁華的時期。這時,就很容易讓人覺得時光在倒流,歲月在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