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四大王廟大殿
古樸的簷飾
常有遊客觀光
殘存的龍紋碑刻
威武的神獸
市和平橋南側向西200餘米,有一處古建築,坐落在繁華大道旁的巷陌間,灰牆碧瓦,遠遠望去,如同一位閱盡繁華,如今有幾分落寞,但又清淨安詳的老者,這就是市內為數不多的古建築之一——金龍四大王廟。1961年4月,金龍四大王廟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龍四大王廟:見證衛河航運的繁榮歷史
金龍四大王,誕生於中國古代航(水)運盛行時期。作為河神的化身,承載著河系兩岸民眾及航運從業者、經營者諸多祈願。
古時衛河通稱御河(另有稱大運河),明時改稱衛河,系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全長900餘公裡,跨越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四省市,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是華北平原的重要內河航道。衛河本有兩處源頭:一處為輝縣蘇門山麓,一處為博愛縣的皂角樹村,兩源於新鄉縣合河村村西合二為一,後流經市區、衛輝,在淇縣與淇水併流,匯入海河。
元、明時期,衛河航道已顯得十分重要,航運對新鄉的工商業發展曾起過重要的促進作用。清末民初,往來於新鄉、天津間的貨船達700餘只,載重百噸以上的大船約三分之一,船民有數千人。物資的裝卸轉運分別由飲馬口、楊樹灣兩個碼頭集散。
當時的衛河岸邊,商業集中的北關街,如遊家、李家、衛家等各大行號都是前門設店,後門建有泊位,供貨船停靠裝卸貨物。他們在沿河一帶構築大片物業,靠著衛河航運個個「發家致富」。可以說,沒有衛河航運的繁榮,就沒有當時這些富豪大家的崛起。因此,沿河建築廟宇供奉河神祈求平安就順理成章了。
書生謝緒被封河神 護佑兩岸百姓蒼生
世人口中的金龍四大王究竟是何方神聖?又為何要為他立廟修身供奉於廟堂之上呢?據市文廣新局文物保護科科長賀惠陸介紹,金龍四大王原是南宋時期京都臨安的一位教書先生,名叫謝緒。因為元兵入侵中原,謝緒不願當亡國奴,投江而死。謝緒生前身後有很多神奇傳說,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在元代即將結束的時候,在徐州城下的呂梁,空中顯靈,傳說他率領風雨雷電之神,驅趕黃河之水,水淹元軍,幫助明軍奪得天下。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敕封他為護國濟運黃河之神,併兼管運河。此後,謝緒為黃河航運兩岸的百姓、官家乃至歷代朝廷所供奉,鼎盛時期,天下所有水神祠廟全都供奉有金龍四大王像。因其在家中排行老四,故被譽為金龍四大王,沿河所建的河神祠廟也都稱之為金龍四大王廟。
具體到稱號的由來,傳說極多。康熙四十年,河道總督張鵬翮上書奏請加封金龍四大王四字:「昭靈孝順。」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途經宿遷,再次加封河神「廣利安民」。至清朝末期,光緒五年,河道總督文彬最後一次奏請加封河神「溥佑」二字,至此,金龍四大王擁有全部封號為:「顯佑通濟、昭靈孝順、廣利安民、惠浮、普運、護國、孚澤妥疆、敷仁、保康、贊翊宣誠、靈感、輔化、襄猷、溥靖、德庇、錫佑、溥佑、金龍四大王。」
全部封號一共是44個字,已經超出中國古代封神的禮制規定。按歷代禮制,天上地下所有神祇封號不準超過40個字。由於清朝皇家對於金龍四大王的超常規重視,使得河神崇拜嚴重突破了這一儀典禮規。在中國的歷史上,唯有媽祖天后和金龍四大王兩大神祇才享受此殊榮,可見兩岸百姓對於河神謝緒的敬重之心。
幾經修繕 成為遊人免費觀賞地
在我市金龍四大王廟的院內,記者看到了嵌於大門一側牆體內的一塊石碑,碑上刻有「大清光緒三十二年」重修的文字介紹。院子裡殘存的碑刻也隨處可見。
「原來廟的大門是朝東開的,後來又幾經戰亂損毀,大門建築只剩下一堵殘牆了。」賀惠陸說,現有的建築還算保存得相對完好,目前由區政府與社區共同維護日常管理事宜。
院子裡一位段姓老太太告訴記者,這裡經常會有外地遊客慕名而來,記者在院子裡也見到了幾名前來遊覽的市民。據老太太介紹,由於經費有限,大門尚無修復計劃,作為參與維護日常事宜的人士,他們也是在儘自己的微薄之力,來盡力保護這遺存的珍貴古建築文物。
(平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