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臨清一位熱心拍客向大眾網記者提供了一組關於居民尋寶的照片。原來,連續一個月以來,在衛河臨清先鋒橋河段,有部分居民挖出了清代銅錢,消息傳開後,引來更多附近的居民前來挖寶。
這位提供照片的拍客名叫周玉剛,是臨清當地一位攝影愛好者。三天前下午3點左右,周玉剛驅車途經衛河先鋒橋河段,無意中看到橋下聚集著不少人,有的手拿鐵鍬在挖掘河道。周玉剛感到很好奇,拿起相機記錄下眼下一幕。經過和村民交流,周玉剛才知道,有村民發現了清朝銅錢。隨後,更多附近的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數量最多時達到二十幾位。
從周玉剛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出,六七月份的衛河正處於乾涸期,河道中央殘留著少量河水,行人可在河道上任意行走。周玉剛介紹,居民挖寶已持續一個多月時間,衛河退水後一直有村民在沿岸挖尋"寶貝",不僅僅在先鋒橋段,在臨清境內其他河段同樣有不等數量的村民在尋找古錢幣。在周先生短暫逗留的十幾分鐘內,就有一位村民挖出了三枚銅錢。
從銅錢外觀上來看,錢幣屬於圓形方孔,錢經大約2.5至3釐米,錢面為四字"乾隆通寶",讀序為自上而下從右至左。錢幣表面已有明顯的鏽跡,但字跡清晰可見。由此可斷定,銅錢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大眾網記者查閱資料得知,乾隆通寶為乾隆年間通用貨幣,多為銅製錢幣,鑄造精美,數量和種類繁多,甚至有地方官員私自大量鑄造。因此,流傳至今的錢幣價值較低廉,但對文物愛好者來說,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附近居民也反映,此類錢幣在臨清當地並不稀奇,每當衛河處於乾涸期時,臨清大量當地居民便蜂擁而至,每次都有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大多村民都將錢幣據為已有以供收藏。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有不少居民在衛河挖掘錢幣。
相關銜接:
臨清運河文化源遠流長,出土錢幣折射商業繁榮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大運河漕運異常興盛,當時的臨清處於運河南北交匯之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上,臨清所處的地位非常顯赫。大明王朝有三大船廠,臨清《衛河船廠》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為南京《龍江船廠》和淮安《清江船廠》。
當時的臨清被稱運河上的第一大碼頭,商賈雲集,物資流通頻繁,商業繁榮。明吏部尚書王直《臨清建城記》記載,"財賦雖出乎四方,而輸運以供國用者,必休於此而後達;商賈雖周於百貨,而懋遷以應時需者,必藏於此而後通"。
臨清還有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之譽,所以,臨清不僅可以為船廠提供技術、物資方面的支持,而且還可以為船廠官員、工匠們提供吃、喝、玩、樂等精神方面的享受,可見商業大都會的風採。
另外,據《明史·兵志》記載,"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衛所。設臨清衛"。可見,當時的臨清軍事地位也很重要,被明王朝視為軍事重鎮,並在臨清設衛,駐軍一萬三千多人,船廠在當時可謂是國家的經濟軍事命脈。
說到衛河不斷出土的明清錢幣,有研究顯示,大運河商業儘管發達,但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欠缺,商船遇到風浪難免出現翻船事故,大量錢幣沉入河底,有的錢幣隨急流衝到下遊,等到河水乾涸時不斷被發現。由此更能體現,當時的臨清在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