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2020-12-11 騰訊網

《漂海錄》作者崔溥(1454—1504),號錦南,朝鮮人。朝鮮成宗八年(中國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殿試進士第三名,33歲時蒞濟州島為官,次年閏正月初三,在渡海回鄉為父奔喪途中,遭遇風暴襲擊,偕同船42人,漂流至中國浙江台州臨海縣地。最初疑為倭寇,經六審而釋疑,受到明朝地方和朝廷的禮遇。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朝鮮國王看後備受感動,遂遣使赴北京致謝。

《漂海錄》用日記體敘寫,將崔溥在中國8800裡行程所見所歷實地描摹,展現了一個外國人眼中的明代早期運河沿岸城市的山川形勢、市容市貌、名勝風物,其中不僅有衙署、鈔廳、榷關、稅課局、工部廠、漕運府等這些難得的資料,甚至連市井中物產、民居、服飾、器用、貨 也無不涉筆,資料的詳確、識見的真卓,堪與地方志相比肩。

崔溥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四日到臨清,他在書中寫道:「十四日,晴。至臨清這觀音寺前。寺在兩河交流之嘴,東西設四閘以貯水。寺東以舟作浮橋,以通於縣。縣城在河之東岸半裡許。——縣治及臨清衛治俱在城中。——在兩京要衝,商旅輻輳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數十裡,樓臺之密,市肆之盛,貨財之富,船舶之集,雖不及蘇杭,亦甲於山東,名於天下矣。臣等沿清瑞河而北,過漏浮關、藥局、新開上閘、衛河廠、板下閘、大浮橋,至清源驛前留宿。」文中「觀音寺即現博物館駐地,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相交這地,當時又稱「觀音嘴」。「清泉河」即現在鰲頭磯至頭閘口這段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所開鑿的新河,因臨清古稱清泉縣而名。「漏浮關」指臨清鈔關,因兩岸設墩臺鐵索浮沉攔船榷稅而名。「藥局」即現在博物館西側的劇院至同興齋鞋廠一帶,是官設醫療機構,即「漕運醫院」。零售藥店多設在二閘口北「金牛巷」(現後關街)。《臨清州志 公署》載:「惠民藥局在東河滸,療漕運官卒」。「衛河廠」在頭閘口,是存放貢磚,以備裝船北運之所在。「新開之閘」、「板下閘」即二閘與頭閘。「大浮橋」即連接竹竿巷與青龍街,跨衛河的浮橋,又稱「廣濟橋」。「清源驛」是官府接待過往使節、官員 、顯貴、公差的驛館,即「招待所」。《臨清州志 公署》載:「清源水馬驛,在會通河南岸,北向。明洪武五年(1372年)創,永樂十三年(1415年)知縣劉靖增葺,有重,有序,有門,有楔(門旁大柱)」。現遺址仍存,尚有二進院落、二門、穿廳、廂房、樓、廳及二進跨院,今也有稱「道臺府」或「書院」者,2002年以「趙家大院公布為聊城文物保護單位。這段記述中提到的」觀音寺「,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建於明嘉靖年間,但據此我們可以知道,此建築至遲建於成化年間;「藥局」在《明史》中沒有記載,實可補史缺。

在過清平縣(漢代稱清陽縣)時,《漂海錄》寫道:「十三日,過清陽驛,是日晴……又過袁家灣、老堤頭、中閘口鋪、土橋閘、新開口鋪、函谷洞、減水閘,至清平縣地方,又過趙家口鋪至清陽驛。又過朱家灣、丁家口、十裡井、李家口鋪、戴家灣閘,乘月達曙而行」時空跨越了500多年,雖然服務於漕運的鋪所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魏家灣到臨清70裡水路,村落、閘橋、驛館人字裡行間,依稀可見。

崔溥不僅注意觀察我國山川風物,而且「以揚子一江分南北」對運河沿岸城市的民俗風情也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比照。書中寫道:「江南人以讀書為業,雖然巷童稚及津夫、水夫皆識文字。臣至其地寫以問之,則凡山川古蹟,土地沿革,皆曉解詳告之。江北則不學者多,故臣欲問之則皆曰:「我不識字」。「江以南,諸府城縣衛之中,繁華壯麗,言不可悉……閭閻撲地,市肆夾路,樓臺相望,舳艫接纜。……江以北,若揚州、淮安及淮河以北,若徐州、濟寧、臨清,繁華豐阜,無異江南,臨清尤為盛。其他,若官府所治之城,則亦間有富盛繁夥者。若鎮、若寨、若驛、若鋪、若裡、若集、若嘴、若廠、若灣、若塢、若閘、若壩、若遷之間,人間不甚繁盛,裡巷蕭條。」從中可以看出臨清在運河南北的比照中已是矚目之壤,繁盛之地。崔溥還記述,在駛船出臨清,去夏津磚廠停泊前,在船上遇見來臨清貿易的張景、王鑽、張升等7名遼東商人,於是在船上相聚飲酒。可見臨清當時確為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商客來往頻頻,其輻射範圍北達遼東,實非妄語。

《漂海錄》是崔溥寫給朝鮮國王的「內部報告」,其所見所聞是難得的第一手材料,深受朝廷重視。全書以流暢的漢文寫成,計5.4萬餘字,文筆簡練生動,內容包羅萬象,上至朝廷、下及市井街巷,是明代早期經濟研究的重要印證,被稱為「摹寫中原之巨筆」。但是該書問世後,卻願讀者眾,實讀者少,流傳未廣,直至朝鮮宣祖六年(明萬曆元年,1573年)即崔溥死後70後,才由其孫柳希春付梓刊行。行世後,朝鮮《海東文獻總錄》、《文獻備考》都將其作為重要典籍收錄。

日本清田君錦早在明和六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就將其譯成日文,改名《唐土行程記》。美國約翰 萬斯凱爾1965年將其譯成英文,改名《錦南漂海錄譯註》。有意思的是,朝鮮人用漢字寫成的《漂海錄》467年後的1979年才由韓國崔溥的後裔崔基泓將其譯成朝文在漢城出版。更有意思的是,這部用漢文描述中國的典籍,500多年在中國卻鮮為人知,直到1992年才由北京大學葛振家教授校勘點注出版,實為一樁憾事。

季羨林先生在為東亞人賽義德 阿里 阿克巴爾 哈塔伊在明代正德年間來中國所著《中國紀行》一書所作的序言中說:「這樣的書不但能幫助外國研究中國的學者了解中國,也能幫助中國人了解自己的過去。」這也同樣適用於《漂海錄》。近年《漂海錄》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價值引起學界,尤其是文博、地方志、旅遊等部門的極大關注。1995年北京舉行了「崔溥《漂海錄》國際學校座談會。」2002年7月11晶,崔溥漂流事跡碑在浙江寧海縣越溪鄉落成。1997年7月至12月,《韓國日服》每周日以整版篇幅連載《崔溥漂流中國紀實》。1998年,KBS電視臺製作播放了崔溥《漂海錄》專題片。1999年,金翰奎著《韓中關係史》設專節論述《漂海錄》。

責編:劉曉蒙

相關焦點

  • 解放初期的臨清城建,城區規模山東第一,臨清人的驕傲
    今天不提明清時期繁華的臨清,也不表民國時期的經濟重鎮。這裡只說一點解放後的臨清城市建設。1956至1958年,臨清城市建設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前茅,城區改造規模山東第一,城市建設在周邊省市中被樹為榜樣。上世紀50年代末,臨清市城建,曾被譽為「三橫五縱新臨清」。
  • 臨清歷史名勝古蹟,臨清人都轉轉!
    又查公元1934年版《臨清縣誌》,載有張樹梅《遊柳樹園》詩。其中有「衛滸秋深萬木凋,柳園景物倍蕭條……濁浪拍天雲似幕,迴風憾樹葉如潮」之句,描繪出當年河坡柳樹生長之繁茂,「衛滸柳煙」即指此地。 二、汶水秋帆 鰲頭磯前運河之名有四。 ①會通河。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
  • 臨清發現全國最大糧倉遺址,號稱「天下第一倉」!
    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據說,臨清的貢磚曾經建起了一座北京城。最近,被稱為「臨清公館街老頭」的劉英順研究發現,臨清曾經在明朝建有全國最大的糧倉,並且還發現了糧倉的遺蹟。
  • 臨清「牽手」太平洋建設集團打造新型城市
    臨清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顯著,太平洋建設希望牢牢把握臨清發展的大好機遇,積極尋求合作契機,與臨清市攜手同行、走向共贏。」3月30日,太平洋建設集團董事局主席嚴昊與臨清市委書記何憲卓在南京出席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時表示,雙方將攜手推進臨清發展。
  • 臨清老衙門,你知道在哪裡嗎?
    臨清縣衙臨清衙門,坐落在州前街。臨清州前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巷,它東與解元胡同、州口街、南門裡街相連,西與新開街、州西街相連,長300餘米。因臨清州衙坐落在這條街內,因此而得名。臨清州前街,在民國時期,又稱為縣前街,到了民國時期,臨清州衙門改為了臨清縣政府,所以,人們又稱其為縣前街。現在的圓倉街中段就是當年的州前街。現在的糧食局家屬院就是當年的臨清老衙門口區域。民國21年,民國縣政府在政府大院建了兩座圓形糧倉,老百姓所說的圓倉即永豐倉、永備倉。在1932年以後,州前街,逐漸被人們稱為了「圓倉街」。
  • 武訓先生與臨清
    冠縣柳林鎮與臨清市搭界,柳林鎮中心到臨清武訓小學距離也就20餘公裡,兩地居民交往很密。我在臨清老家的鄰居就有柳林武莊的,所以對冠縣柳林有一種未見面先熟悉的感覺。當得知武訓先生是冠縣柳林鎮人,我感到更加親切和敬仰。
  • 臨清老大橋成省級「寶貝」了
    臨清運河鈔關位於會通河臨清段西岸,是公元15~19世紀時期(明清時期)在大運河航線上設立的一個專門針對運河上來往的商用載貨船隻徵收船稅的機構,隸屬於戶部(即財政部),戶部在此設立戶部分司管理收稅事宜
  • 王老虎:在臨清「喝」一板「託板豆腐」 | 山東味兒29
    2016年。初夏。聊城,臨清。
  • 「風從運河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篇之臨清京劇
    臨清人愛唱戲,愛聽戲,並有一定的演唱和欣賞水平。《臨清縣誌》記載:「吾臨所尚秦腔最多,次則為亂彈,而嘲哳嘔啞,殊難為聽。演皮簧者幾如廣陵絕調矣。」乾隆三十年(1765)前,「吹腔」(徽班進京時的主要唱腔)就在臨清市松林鎮田莊村紮下了根,且傳承綿綿,久演不衰。1953年夏,田莊業餘吹腔劇團赴京演出了《掛紅燈》一劇,受到程硯秋先生的接見和好評,並贈送了戲裝。
  • 臨清衛河發現清代錢幣 居民爭相挖寶
    7月1日上午,臨清一位熱心拍客向大眾網記者提供了一組關於居民尋寶的照片。原來,連續一個月以來,在衛河臨清先鋒橋河段,有部分居民挖出了清代銅錢,消息傳開後,引來更多附近的居民前來挖寶。    這位提供照片的拍客名叫周玉剛,是臨清當地一位攝影愛好者。三天前下午3點左右,周玉剛驅車途經衛河先鋒橋河段,無意中看到橋下聚集著不少人,有的手拿鐵鍬在挖掘河道。周玉剛感到很好奇,拿起相機記錄下眼下一幕。經過和村民交流,周玉剛才知道,有村民發現了清朝銅錢。隨後,更多附近的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數量最多時達到二十幾位。
  • 王倫在陽穀起義,被活活燒死在臨清
    -1774),生於莊壽張縣後王(今陽穀縣十五裡元鄉黨後王村)一個農民家庭,受盡欺凌,清中期清水教起義領袖。清朝乾隆年間人物,白蓮教的支派清水教的「教主」,王倫起義的發動者。王倫相貌魁梧,氣力過人,武藝超群,並且長於醫道。乾隆十六年( 1751),他加入白蓮教。不久,在白蓮教中自立支派,稱「清水教」。自乾隆二十六年( 1761)開始,他在壽張、陽穀等地行醫,專治癰病,不收診費。
  • 時光長 豆花香——走近市級非遺臨清周記「託板豆腐」
    臨清,浩蕩的大運河承載了它600餘年的繁華,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截至目前,臨清市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山東省非遺項目8項,聊城市非遺項目38項,臨清市非遺項目195項,今天就帶您走進臨清,「品嘗」市級非遺臨清「託板豆腐」——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琦  通訊員 高夢 柴鑫
  • 王致和醬豆腐與臨清豆腐乳
    《王致和醬豆腐與臨清豆腐乳》提起「王致和臭豆腐」,久居北京的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臨清出的一文一武兩狀元
    臨清歷史上曾經出過兩位狀元,宋朝出了一位文狀元王巖叟,清朝出了一位武狀元馬兆瑞。
  • 臨清5名中學生被省媒表揚!還有1臨清人被省裡點名...
    這個問題5名臨清中學生給出了答案3月24日,臨清5名中學生路遇一位因車禍受傷老人,他們主動伸出援手、積極救助,事後未留下姓名便默默離開了現場。這些學生用實際行動回答了面對需救助人員該不該扶的問題,傳遞了正能量,受到人們稱讚。
  • 再過幾天,數萬人將離開臨清
    每年的八月末九月初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臨清學子離開臨清奔赴全國各地求學正如《我的大學》裡唱的我考了那麼多的試,沒想到是為了離開家但漸漸的,孩子有了新的朋友課程也多了,課外活動也多了每天的電話變成一個星期一次
  • 臨清2男子涉嫌故意傷害罪、敲詐勒索罪被起訴
    2019年7月23日凌晨2時許,臨清男子劉某某的妻子牛某某與臨清男子蘇某某微信聊天,二人商定蘇某某去找牛某某,牛某某告知蘇某某其住址,蘇某某遂前往。在蘇某某到達前,劉某某已得知上述情況,並聯繫住在同一小區的男子申某某前來並將情況告知。蘇某某乘坐電梯到達牛某某居住樓層後走出,遇到等候在電梯口的劉某某、申某某,二人對蘇某某實施了毆打。
  • 官方回復:臨清市民反映的這些問題……
    臨清曲氏醫美世家給人做雙眼皮 市民反映:曲氏醫美世家非法給人做雙眼皮 臨清健局回覆:自接到來電人反映問題後,衛健局及時安排綜合監督科執法人員到反映的場所進行調查取證,並未發現有關問題。
  • 臨清羨林小學揭牌儀式舉行
    2021年1月1日上午10時整,臨清羨林小學更名揭牌儀式舉行,原「臨清市康莊希望小學」正式更名為「臨清羨林小學」。臨清市政府副市長周志雯,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興剛,康莊鎮黨委書記王東明,康莊鎮鎮長王磊,臨清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季羨林先生家屬代表季孟祥同志,市教體局三級主任科員齊晨興等出席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