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提明清時期繁華的臨清,也不表民國時期的經濟重鎮。這裡只說一點解放後的臨清城市建設。1956至1958年,臨清城市建設在全國縣級市中名列前茅,城區改造規模山東第一,城市建設在周邊省市中被樹為榜樣。上世紀50年代末,臨清市城建,曾被譽為「三橫五縱新臨清」。臨清中洲古城區周邊新開8條道路,新擴建城市面積是原來古城區的五倍。這三橫是:先鋒路、紅星路、青年路。這五縱是:桃園街、大眾路、龍山路、新華路、永清路。
臨清三橫五縱8條街,城市建設大手筆。
1.先鋒路——是從先鋒大橋原太平渡口往東,拆民居,跨帥府街、皮巷、碎皮市胡同、護城河、衙門后街(縣后街)、衛井大街、東關街、出臨清磚城的東門『威武門』至林園村,接臨清至濟南大路。形成臨清城區第一條東西大街。
2.紅星路——從天橋口往東,拆元代古運河北岸居民區、車道口、拆臨清磚城南城牆、至土城賓陽門。紅星路主要以南城牆跟為主線。形成臨清城區第二條東西大街。
3.青年路——西起衛運河獅子街,拆居民區,跨養濟院、馬市口、寧海巷、前關街、後關街、至明代會通河、新建青年橋、民國體育場、窯口村、東水門。1958年以臨清共青團為主力軍,所以,這條路被命名為『青年路』。形成臨清城區第三條東西大街。
4.桃園街——1958年以前沒有桃園街。鍋市街天橋口起,往北拆民居,跨狀元街、於家棚巷、張八口街、至皮巷,與先鋒路交匯。桃園街、鍋市街、馬市街,形成了臨清西部城區第一條南北大街。
5.大眾路——北城牆豁起,順臨清磚城的西護城河沿,跨先鋒路、紅星路、拆民居、跨柴市街、江壩胡同、鰲頭磯,與吉士**匯。形成臨清城區第二條南北大街。
6.新華路——北起北城牆根,跨臨清糧倉、戶部街、先鋒路、新開街、紅星路、拆民居,跨關帝廟街、八臘廟胡同、柴市街、上灣街,跨會通河,窯口村,與青年路交匯。臨清城區地三條南北大街。
7.永清路——北起臨清磚城的北城門『鎮定門』,順北關街,交先鋒路,拆民居,跨東解元胡同,東堤街、錢家胡同,至鼓樓東街,與青年路交匯。臨清城區地四條南北大街。
8.龍山路——青年路起,以土城城牆的南城根為主線,跨臨關門、至南關村(南水門)。形成臨清城區第五條南北大街。
來源:說臨清
【來源:聊城市文化和旅遊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